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广才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中部,区内发育的南北向岩浆弧是微板块碰撞-拼贴的产物,能有效限定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的碰撞-拼合时代。本文以张广才岭南部青松乡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张广才岭南部青松乡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2.1±1.3)Ma,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2.1±1.2)、(172.4±1.2)、(172.2±1.7)Ma,为中侏罗世早期。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贫硅、贫铝,高碱、富钾,高TFeO/MgO值,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相对富集Rb、K、U、Th、La元素,亏损Nb、P、Ti、Y、Yb、Lu元素,属于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区。结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中侏罗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成岩构造环境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碰撞-拼合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广东三岗山二长花岗岩体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广东三岗山二长花岗岩体的形成年代及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岩体进行了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2±1.3)Ma和(99.5±1.2)Ma,为晚白垩世.二者均具有富硅、K>Na、准铝质-弱过铝质、低钙、低镁、较贫铁等特征;二者均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强烈亏损元素Ba、Sr、Ti、P,略有亏损Nb;二者稀土元素总量较低-中等,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稀土总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稀土配分曲线总体呈较陡的右倾式"V"型,具有中等-弱的负Eu异常(δEu为0.64~0.77).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者均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为壳幔混合成因.构造图解反映三岗山岩体形成于火山弧花岗岩环境,推断其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弧岩浆作用有关,该岩体可能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后缘拉张导致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化学分析,研究了张广才岭南段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上营北岩体为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帽儿山岩体为中细粒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上营北岩体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78.9±2.7 Ma,帽儿山岩体为183.7±2.4 Ma,均为早侏罗世侵入岩。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主量元素都具有Si O_2和K_2O含量较高,Ti O_2、Mg O、Ca O含量较低,TFe O/Mg O值较高的特点;上营北岩体A/CNK=0.98~1.08,里特曼指数σ=1.51~2.66;帽儿山岩体含铝指数A/CNK=1.00~1.01,里特曼指数σ=2.12~2.36。上营北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海鸥型,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帽儿山岩体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两个岩体均富集Rb、K,Ba、Nb、Ta、Sr、Ti、P、Ho、Er、U、Eu等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上营北岩体和帽儿山岩体均为A_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形成于兴蒙造山带后造山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为研究大陆地壳生长提供了天然实验室。该区古特斯时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深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东昆仑扎玛休玛地区出露的正长花岗岩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以期限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岩石成因,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依据。正长花岗岩由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等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0.3±1.8Ma,形成于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富硅(SiO_2=70.36%~71.20%),相对富碱,Na_2O+K_2O含量为7.52%~7.89%,Al_2O_3含量为14.06%~14.18%,TiO_2和MgO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等,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特征,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ε_(Hf)(t)值介于-4.1到+2.3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1126~1536 Ma,暗示正长花岗岩源于中元古古老地壳熔融。综合分析认为扎玛休玛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是东昆仑古特提斯洋由俯冲向碰撞转换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喀孜萨依二长花岗岩出露于北阿尔金蛇绿混杂岩带北缘,为探讨其成因、源区特征及构造环境,本文对其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喀孜萨依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等矿物组成,岩体侵位时代为425~423 Ma,铝饱和指数A/CNK为0.97~1.07,属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石,P2O5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具I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Eu异常不明显,岩石富集Rb、Ba、Th、U、K等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为+2.65~+6.23,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015~1243Ma,其源岩主要来自新生地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喀孜萨依二长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北山地区岩浆活动丰富,前红泉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帐房山蛇绿岩混杂岩带南侧。为探讨甘肃北山南带三叠纪的构造演化特征,对该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前红泉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38.8±1.1)Ma,表明其结晶年龄为中三叠世;该岩体为准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主量元素具有富硅(w(SiO2)=74.13%~76.53%)、富碱(w(Na2O+K2O)=7.21%~8.27%)、富铝(w(Al2O3)=12.92%~14.28%)的特征;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中高场强元素Ba, Sr, Ti, P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 K和强不相容元素Th, U明显富集,与I型花岗岩的特点相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甘肃北山南带三叠纪处于后碰撞伸展的大地构造环境,前红泉二长花岗岩即是该背景下的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锆石LA- ICP- MS 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75.8~174.5 Ma,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SiO2=71. 23%~74.52%)、富碱更富钾(Na2O+K2O=6.31%~8.31%,K2O=2.58%~4.78%)、贫镁(MgO=0.43%~1.50%)、贫钙(CaO=0.91%~1.8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7~1.16),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14.07~50.34,无明显Eu异常(δEu=0.88~1.71)。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14~745℃)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00℃),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形成的上涌热流加热新增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研究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75.8~174.5 Ma,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SiO2=71.23%~74. 52%)、富碱更富钾(Na2O+K2O=6.31%~8.31%,K2O=2.58%~4.78%)、贫镁(MgO=0.43%~1.50%)、贫钙(CaO=0.91%~1.8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7~1.16),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14.07~50.34,无明显Eu异常(δEu=0.88~1.71)。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14~745℃)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00℃),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形成的上涌热流加热新增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研究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兴安岭南部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其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测得二长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88±2Ma,形成于早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富硅、富碱,CaO、Fe203、TiO2、MnO、MgO和P2O5的含量较低,A/CNK=0.95~1.12,A/NK=1.17~1.32,属于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Hf、Zr、Th,相对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和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稀土元素总量(∑REE)较高,配分曲线分布型式为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的右倾型,表现出轻微的负Eu异常。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二长花岗岩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小兴安岭南部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应与古大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的俯冲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洋向额尔古纳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即双向俯冲作用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对应,其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10.
八道沟具有复杂的构造环境,且侏罗纪花岗岩在该地区分布较为有限,因此十分缺乏对区域构造演化环境判断的证据.对八道沟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岩石样品中的锆石主要为长柱状,自形程度较好,发育较清晰的韵律生长环带结构,具岩浆锆石特征,该岩石形成于早侏罗世(176±1 Ma);岩石SiO2含量为68.93%~70.02%,贫MgO(1.27%~1.45%)、CaO(1.80%~2.78%),A/CNK值为0.92~1.02,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铕异常不明显(0.96~1.03),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显示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εHf(t)值为-20.21~-24.0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为2 498~2 740 Ma,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Mg#值介于45~47,由此推断岩石源于新太古代下地壳熔融.结合区域同时代岩浆岩展布,认为八道沟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张广才岭五道岭组火山岩进行锆石U--Pb LA--ICP--MS 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确定该组火山岩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选取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具有清晰的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Th /U 比值( 0. 52 ~ 2. 28) ,暗示其岩浆成因。测年结果显示,五道岭组火山岩形成于289 ± 3 Ma,是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火山岩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流纹岩,显示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玄武岩具有富集Rb、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 ,亏损Nb、Ta 等高场强元素( HFSE) 的特征; 流纹岩呈负铕异常,富集Rb、Th、U 和K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LILE) ,亏损Nb、Ta 和Ti 等高场强元素( HFSE) 及Sr、P 元素,并显示A 型流纹岩的特点。结合该时期区域构造演化史,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五道岭组火山岩的形成与岛弧环境下的局部伸展作用有关,这种构造背景是古亚洲洋板块俯冲于松嫩-张广才岭-佳木斯陆块之下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辽东半岛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中段。本文对该区内的二长花岗岩(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进行了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122.37±0.30)Ma和(124.37±0.91)Ma,年代为早白垩世;二岩体具高SiO2质量分数,低Mg、Co、Cr、Ni质量分数,富集LREE和LILE,亏损HFSE,说明二者为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高Al2O3、K2O质量分数,低Na2O、MnO和CaO质量分数,高Sr质量分数,低Y、Yb质量分数,富集LILE及LREE,Eu呈负异常,亏损HREE等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二者具有埃达克岩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性质。龙潭沟岩体岩浆来源于洋壳俯冲导致的加厚陆壳底部基性岩部分熔融,而罗圈沟岩体岩浆则是俯冲洋壳导致地幔物质上涌,使得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且岩浆受到了地幔橄榄岩的混染。认为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均为碰撞环境中的产物,辽东岫岩王家堡子地区在124~122 Ma处于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挤压环境中,构造挤压向拉伸环境的转换应在122~110 Ma之间完成,岩石圈的减薄与破坏也随之开始。 相似文献
13.
对张广才岭南部一面坡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岩石富硅富铝,属于过铝质岩石(A/CNK=1.04~1.07),全碱(K2O+Na2O)含量为8.24%~8.85%,K2O/Na2O值为1.58~1.6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Rb、Th、U、K,相对亏损Nb、Ta、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1Ma±4Ma(MSWD=1.4,2σ),代表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75~+13.81),TDM2为367~1136Ma。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分析,认为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岩石圈伸展阶段新增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对张广才岭南部一面坡花岗岩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龄研究表明,岩石富硅富铝,属于过铝质岩石(A/CNK=1.04~1.07),全碱(K2O+Na2O)含量为8.24%~8.85%,K2O/Na2O值为1.58~1.6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富集LREE、Rb、Th、U、K,相对亏损Nb、Ta、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1Ma±4Ma(MSWD=1.4, 2σ),代表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岩石具有相对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75~ +13.81),TDM2为367~1136Ma。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分析,认为一面坡晚三叠世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岩石圈伸展阶段新增生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中部柴河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主要岩石组合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获得2个二长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1)Ma和(150±1)Ma。岩石主量元素具有富钾钠、富铝的特点,属铁质碱-钙性岩石。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弱到中等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主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LREE)和Zr、Hf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和Ba、Sr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些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来源于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从亏损地幔新增生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陆壳加厚之后挤压到伸展的转换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加深对西藏泽当地区新特提斯洋演化的认识,对西藏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及年代学等研究,研究显示: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岩体规模小、岩性稳定,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0.40±0.68)Ma,属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具高硅、富铝、富钾、低钛和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表现为相对富集Rb、K、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87Sr/86Sr)i=0.705 708~0.706 284,(143Nd/144Nd)i=0.512 689~0.512 716,εNd(t)=2.00~2.51。以上特征表明,位于泽当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共国日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由正常岛弧岩浆形成,应为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岛弧环境下俯冲带上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不属于泽当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表明在90 Ma前泽当洋内弧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冈底斯南缘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岩浆岩的成因及与新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关系,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汤
白地区斑状花岗岩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显示,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
龄为(190.37±0.87) Ma (MSWD=0.58),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以高SiO2 (75.20%~75.97%)、Na2O (3.39%~4.12%)、
Na2O/K2O 值(1.40~2.00) 和低MgO (0.32%~0.38%) 为特征,属于钙碱性I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
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U 和K) 和轻稀土(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Nb、Ta 和Ti) 和重稀土
(HREEs),表明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的岩浆弧环境。同时岩石具有较低的Mg#值(26.71~41.34,平均值为
35.26) 和与下地壳接近的Nb/Ta 值,指示岩浆主要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结合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冈底斯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相关岩浆弧环境,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起始时间至少早于本
文报道的汤白斑状花岗岩的结晶年龄(190.37±0.87 Ma)。 相似文献
18.
到木提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笔者对新发现的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结合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探讨到木提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程。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闪长岩206Pb/238U年龄为(244.6±1.8)Ma,到木提闪长岩体结晶时代为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里特曼指数小于3.3,具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小于1.1;岩石中P2O5含量普遍较低,且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性;富集K、Rb、La等LILE,亏损Nb、Ta、Ti、P等HFS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到木提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仑东段到木提岩体是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弧花岗岩,阿尼玛卿洋俯冲作用可以持续到早—中三叠世,俯冲过程中形成区域性的地幔岩浆底侵就是导致下地壳熔融的热源,且幔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入到到木提岩浆演化中,岩浆演化中伴有一定的结晶分异发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