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以70°辽西黄土陡坡为例,在降雨强度为2.7 mm/min条件下对边坡坡面冲刷破坏特征进行了室内物理试验模拟。试验发现:随着降雨的持续坡面水流能量不断增加,致使侵蚀强度增强;边坡的侵蚀方式从试验初期的片蚀,到中期的细沟侵蚀,最后演化为坡顶部的切沟侵蚀和坍塌。基于试验成果,采用SEEP/W程序对降雨条件下边坡降雨入渗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在降雨过程中坡顶部所产生的水头压力最大,随高度降低呈减小趋势;运用PFC2D颗粒流软件从微观角度对坡体土颗粒运动情况进行模拟,结果发现位于坡顶的颗粒最先被径流冲刷带走,且下落速度很快。经对比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和物理模拟试验现象基本一致,可为进一步研究黄土边坡冲刷破坏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管道穿越黄土陡坡斜井工程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输油气管道工程频遇黄土冲沟,给管线的施工和安全运营带来了困难。基于邓肯-张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斜井开挖法穿越边坡的井周及坡体的受力变形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确保斜井布设在边坡潜在的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前提下,坡顶斜井入口越接近坡肩,斜井井周及坡体的稳定性越好。鉴于黄土斜井拱顶易出现塌落的问题,基于多工况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结合响应面方法,构建了拱顶屈服区深度的预测公式,经验证相关性良好,可用于对斜井穿越黄土冲沟或陡坡的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3.
水泥改良黄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量土工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水泥改良黄土的击实特性、压缩特性、强度特性以及影响因素,在列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论证了水泥改良黄土作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底层填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黄土陡坡降雨冲刷试验及其三维颗粒流流-固耦合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坡角为70°的黄土边坡,进行2.7 mm/min降雨强度下的室内坡面冲刷试验。根据边坡冲刷破坏的过程特征,将边坡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归纳为试验初期的片蚀、中期的细沟侵蚀、到后期的切沟侵蚀和坍塌。试验中坡顶处侵蚀强度大于其他部位,当坡面形成上下贯通的切沟之后,水流开始掏蚀沟槽底部土体,随着冲刷的持续,切沟两侧土体强度降低,坡顶土体发生坍塌。以此为基础利用三维颗粒流软件PFC3D对边坡降雨冲刷过程进行流-固耦合模拟,在模拟颗粒大变形的同时得到颗粒运动轨迹、孔隙率、流体单元内流速等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的定量变化过程反映了降雨过程中边坡遭受侵蚀程度及水流侵蚀能力的分布规律:坡顶处侵蚀最为强烈、水流侵蚀能力最强,且两者随高度降低呈减小趋势,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针对日益增长的山区公路建设需求,利用有限元法,通过自然边坡状况、回填土强度和填筑高度这3个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对修筑于不同开挖角下加筋路基的应力变形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修筑在水平场地上的路基相比,回填土强度的降低或填筑高度的增加都会更加显著地增大陡坡路基的变形,同时,由于其回填土容易沿着边坡产生整体下滑,导致了其变形、基底压力和面板侧移等过大的问题。在不同坡面摩擦系数、回填土强度和填筑高度下,开挖角为45的加筋陡坡路基的位移比开挖角为63.4(坡比2:1)和90(水平场地)的路基的变形分别高6.8%~96.8%和29.4%~192.3%、6.8%~33.1%和29.4%~77.9%、7.7%~37.9%和27.2%~91.6%。研究结论可为日益增长的山区公路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现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2):58-61
豫西东部堆积了第四纪不同时期的风成黄土及冲积、冲洪积黄土状土,全新统黄土、上更新统黄土具有湿陷性,为弱-中等湿陷.中更新统黄土一般不具有湿陷性.黄土的微观结构与土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关系密切,全新统黄土颗粒间为开放或次开放式架空结构,具有较高的湿陷性,上更新统黄土接近接触式胶结,存在粒间架空孔隙,潜在弱-中等湿陷性;中更新统黄土为不等粒基底胶结结构,存在骨架接触式孔隙,一般不具有湿陷性;同时,黄土的渗透性又具有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7.
8.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黄土湿陷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压实黄土作为重要的填筑材料,广泛应用于我国西北、华北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降雨及蒸发的周期性变化,黄土路基及基础经历着强烈的干湿交替作用.基于此,开展压实黄土风干干燥-滴水增湿条件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利用双线法测试最佳含水量条件下不同初始压实度的黄土土样干湿循环前后的湿陷系数.结果表明:没有经历干湿交替作用的土样,湿陷系数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快速减小,当压实度达到90%,提高压实度对于黄土湿陷变形特征的影响较小;5次干湿循环作用后,不同压实度下的试样的湿陷系数均明显增大,且压实度越大,干湿作用对其湿陷变形的影响越显著;压实度K=95%试样在经历5次干湿循环作用后土样上部出现肉眼可见的细微孔隙,体积膨胀,有可溶盐析出,湿陷系数达到0.017,土样出现二次湿陷.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重塑黄土和不同配合比(4%、5%、6%、7%)水泥改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未经改良的黄土的力学性质不能满足高速铁路路基的设计要求,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填料使用;水泥改良黄土的工程性质较重塑黄土有大幅度的提高;配合比达到5%及以上的水泥改良黄土的力学控制指标均能达到高速铁路对路基填料的要求;建议改良黄土路基填料的水泥配合比为5%~6%。 相似文献
11.
软岩高边坡喷锚挡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南昆铁路软岩深路堑高边坡采用喷锚挡护的工程,开展了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喷锚挡护时可明显减小开挖在坡体内形成的松动区范围;开挖坡面的变形具有“臌肚子”特征。还给出了喷层上土压力分布、锚杆受力规律等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原设计和施工提出了“保住中部,稳定坡脚”的修改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野外现场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降雨量的损失和降雨作用的滞后性,提出了有效降雨量的计算方法;通过有效降雨量的统计分析,确定了砂黄土地区以及典型黄土地区公路边坡可能发生失稳破坏的有效降雨量分级值即雨量线值,并用雨量线方法进行公路边坡失稳预测。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表明雨量线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14.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的孔隙特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得到冻融循环后黄土孔隙分布的变化规律,以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法对历经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黄土的孔隙特征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样内部颗粒发生重新排列连结,孔隙结构发生改变,孔隙分布逐步向小孔隙数量减少、大孔隙数量增多方向推进;冻融前10次过程中,孔隙分布变化不稳定,但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趋势逐渐明朗,表现为0.010.10μm范围内的超微孔隙数量减少,而5.0010.00μm范围内的细微孔隙数量增多;孔隙率也随冻融次数增加先增大,在冻融第8次时达到最大,其后减小,50次后逐渐趋于稳定。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孔隙分形进行分析,认为孔隙结构在冻融循环作用下,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及临界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对诱发滑坡的降雨阈值的研究多采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滑坡和降雨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而在分析过程中很少按降雨入渗诱发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实际上,降雨临界值与被触发的滑坡类型紧密相关,不同模式的降雨可以触发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而不同类型的滑坡也“需要”不同的降雨临界值.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广泛发育的-种典型地质灾害-黄土滑塌作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分析降雨入渗的机理入手,探讨了不同入渗模式下雨水对滑塌的诱发作用,初步建立了缓慢下渗诱发型、下渗阻滞诱发型、下渗贯通诱发型三种降雨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北部地区25个县(市、区)1960年~2008年发生的有准确日期记录的227个黄土滑塌和降雨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降雨入渗诱发类型下的黄土滑塌降雨临界值或预警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黄土坡地地质灾害的认识,结合运动学理论与方法,设计一套简易试验装置,对水在非饱和离石黄土中的入渗、富集规律进行初步探讨。试验系统包含降雨、渗流、富集、径流等部分,可较好地模拟大气降水、灌溉水径流、下渗、富集的整个渗透过程。对典型离石黄土进行不同雨强(15 mm、50 mm、70 mm)的降雨入渗模拟试验,得到典型离石黄土的降雨入渗参数(入渗面时态曲线、入渗速率时态曲线)与富集参数(富集量时态曲线、富集速率时态曲线),对于黄土坡地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直立式填方支护在建筑、机场、公路、铁路、矿山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黄土地区边坡支护结构易出现桩基沉降、桩体弯曲、桩板墙开裂的现象。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其变形特征,采用地形微变监测仪(IBIS-L)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通过对采集的点面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支护结构变形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近15 d的最大变形量为26.6 mm;2)对象监测点位移呈间隔24 h"波浪形"增长规律,且无收敛趋势,极可能导致边坡整体失稳;3)结合温度监测,以监测点Pix8为例,理论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相吻合,揭示了s-t曲线呈"波浪形"增长的原因,得出大体积混凝土在大气温度场条件下的变形具有"滞后效应"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