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柏舍地电台映震能力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柏舍地电台18年的有效观测资料,研究了ρs异常变化与周围一定范围内发生的Ms≥4.0级地震的对应关系,评价了该台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在所发生的13次Ms≥4.0级地震中,有10次地震前观测到了明显的ρs异常变化,其中Ms≥4.3级地震,都有ρs前兆反应,5次5级以上地震尤为显著,表明该台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2.
程万正  康晋山 《中国地震》1994,(A00):111-121
区域弱震异常时间过程表现为平静或增强,本文基于微破裂异常时间过程的概率描述,得到弱震的随机性发生与长期应变积累速率或应力水平有关,也与瞬时应变增长或减缓有关的结论,利用分区带弱震活动归一化累积频率可较好分析弱震活动的趋势背景和其非线性偏离,以用于各研究区中期异常检测和中强震观测。本文还利用“推广GP法”研究了区域弱震活动的空间多分形谱。以q<0维数段的多分维值表示地震活动各时段的演变过程,得到了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河北怀来地震台体应变仪器概况及观测资料的质量,以原始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异常图形和经Nakai拟合分析方法处理的震前异常特征.总结了1998年河北张北M6.2地震的体应变异常的映震效果,指出,体应变观测连续多次出现脉冲、阶变、应变固体潮畸变等异常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区域弱震异常时间过程表现为平静或增强。本文基于微破裂异常时间过程的概率描述,得到弱震的随机性发生与长期应变积累速率或应力水平有关,也与瞬时应变增长或减缓有关。利用分区带弱震活动归一化累积频度可较好分析弱震活动的趋势背景和其非线性偏离,以用于各研究区中期异常检测和中强震预测。并用推广GP法研究了区域弱震活动的空间多分形谱,以q<0维数段的多分维值表示地震活动各时段的演变过程,得到了澜沧普洱地区、巴塘理塘地区、鲜水河地震带和松潘龙门山地区分维值随时间的变化,同时进行了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上述地区地震多分形给出的奇异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疆乌什台钻孔应变仪在2003年2月24日伽师6.8级地震前记录到明显异常. 其特征为:① 异常类别齐全. 震前19个月出现趋势异常,震前55天出现短期异常,震前4天出现临震异常,并于震前1个多月出现指数型异常;② 异常量级大. 最大应变异常量级为1.710-5,在乌什台近20年的观测历史中不多见;③ 应变速率波动大. 张压交替变化显著. 依据应变异常量级、指数型异常的出现时间以及异常映震的区域性特点,对地震的强度、发震时段以及可能的发震区域有一定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1998,18(2):146-154
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孟连县以西中缅边境发生了一次Ms7.3强烈地震。震前,距震中280km以远的滇西实验场重力网红河断裂以西出现了重力异常,平均变化幅值达70×10^-8ms^-1,最大变化幅值达114×10^-8ms^-2,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测量队重力组根据上述重力异常变化,对此次地震作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7.
郭绍忠  王学仁 《地震》1995,(4):353-358
对1993年8月14日大姚Ms5.7地震震前的预测预报过程、各类异常在时空分布和发震构造、破裂机制等方面的综合特征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各类异常特征的物理机制。认为异常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明显,异常空间分布有集中性和不均匀性,震源区是相对“盲区”,异常时间有同步性和渐进性,部分异常特征与震源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Ms6.1地震电磁辐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德齐  王盛飞 《地震学刊》1997,(2):23-26,34
介绍了长江三角洲观测台网记录到的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并结合1979年淋阳Ms6.0、1984年南黄海Ms6.2地震前的电磁辐射观测资料有为内其它资料,分析了异常的主要特征。初步讨论了DPJ型电磁辐射观测仪的甚低频低及ULF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的超低频段天线方向特性对震中预测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丽江7.0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国华  罗增雄 《地震研究》1997,20(1):101-107
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县境内发生了一次Ms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重力网共进行27期流动重力观测,其重力变化的总体特征为:1.震中附近地区的丽江-剑川-洱源-带震前为下降变化,下降变化的幅值平均约30×10^-8ms^-2左右,震后重力变化继续下降;2.距震中稍远一点的渡口附近地区震前为持续上升变大,累计上升变化的最大幅值达123×^-8ms^-2,震后重力变化下  相似文献   

10.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1):1-10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 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分别研究构造块体内有多个震源体和单个震源体孕育时.应力集中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活动、地震前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当区域应力场增强到相当水平时,破裂开始在某个或某些块体内发生,区域应力场将随着时间而变化,强震的成组性是这个动态应力场演变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多个高应力集中区的存在与发展,有可能导致震前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多样性;②孕震块体的应力变化过程一般显示出非线性,在经历了长期弹性变形后,从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到主破裂前,可能经历不止一次的非弹性变形与断层软化过程;与此相应,孕震块体中的应力、应变场要表现出复杂的时空演化图象;受应力、应变控制的地震前兆场必然表现出多方面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段立新 《地震》2000,20(2):107-110
介绍了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和勒夫数 h2 之间的线性关系 ,h2 的变化幅度较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震前异常变化大 7.5倍。同时 ,昌平台剪应变观测潮汐因子 O1波与体应变观测潮汐因子M2 波震前异常有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钻孔应变观测潮汐因子的变化有可能是取得地震前兆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断裂力学对地震b值前兆异常的一种新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地震就是随着构造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而发生的弹性回跳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那么地震预报将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从过去的发震资料和观测到的应力积累率中找到破裂应力(σ_f)就行了(Shimazaki and Nakata,1980)。然而,实际上往往观测到一个以脆性破裂方式释放应变能的前兆期,它表现为小地震和张性微破裂,有时伴随无震地壳形变(Rikitake 1976;Mogi 1985)。正是在这一滞弹性形变期中产生了许多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其中最重要的是地震活动统计特性和地震波传播效应的时空变化,如地震波波速变化和散射衰减(尾波 Q~(-1))(Rikitake,1976,1987)。有几位学者(Smith 1981,1986;  相似文献   

14.
泰安地震台钻孔应变固体潮畸变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泰安地震台多年应变观测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结合全国其他台站观测到的典型震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得出了应变固体潮的异常变化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嘉世旭  刘昌铨 《地震地质》1995,17(2):97-105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怀来台体积式钻孔应变仪安装于1988年,以应变固体潮为主要观测目标.多年来,取得了连续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本文列举了怀来钻孔应变的台址背景及仪器观测条件;分析了实际观测中钻孔应变资料受仪器零漂、气压、水位、降雨等因素的干扰;研究了钻孔应变在本区及邻区震前出现的记录曲线畸变、潮汐因子异常、应变固体潮畸变等不同形式的异常变化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表明,钻孔应变观测是获取构造活动异常变化信息,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乌什地震台钻孔应变震前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乌什地震台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以来,300 km范围内的2次6级地震和150 km区域内的1次5级地震前,存在较为显著的短期异常。异常特征表现为震前15~24天,4个分量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分量张应变或压应变速率同时增大,加速变化后期或结束后7天内发震;震前应变加速且反向,震后应变方向恢复;震前张、压加速应变交替变化。还对乌什钻孔应变与水位观测震前异常变化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志贤  彭远黔 《中国地震》1997,13(2):189-196
通过研究唐山7.8级地震ρs震时突变现象。发现ρs震时突变具有变化幅度显著,空间分布普遍以及与震前ρs异常变化性质的相反的似弹性回跳现象等。研究了与ρs震时突变有关的震前ρs的前兆标志及其特征,用从复杂的ρs异常变化中识别和判定与地震有直接关系的地震前兆,对提高地电方法地震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乐海域发生Ms6.1地震,震前距震中290km的湖州地倾斜台观测到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距震澡240km的宁波地倾斜台也观测到短临异常。这里简单介绍了地倾斜异常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震前我们进行了中短期预报,取得较好效果,但没有提交短临预报意见,这主要是由于短临异常出现较晚和台站资料报送不及时所致。  相似文献   

20.
引言 众所周知,井泉的水流量是流体前兆观测中最重要的测项之一。地下水流量变化不仅直接反映着地下应力的变化情况,而且是动水位、地热、水氡等其他地下流体测项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量震例总结与现场观测试验表明,中强地震前井泉流量有明显的异常变化。车用太等研究了国内外震例剖析及试验观测结果,认为地下水流量观测无论是对地壳应变的反映还是对地壳破裂的反映,都优于地下水压力与温度的观测,也优于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观测,可能是映震灵敏的地下流体观测项目。张潮明等总结了1990年7月16日菲律宾8.0级和1994年9月16日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