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磁铁矿和黄铁矿都是碳酸盐岩中的常见矿物。前者具强磁性(铁磁性),常来自陆源母岩和火山喷发活动,或直接由磁细菌生成,含量不定,其所携带的剩磁,主体上应与岩石沉积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后者则显弱磁性(顺磁性),为有机物在还原条件下分解而成的自生成岩矿物,十分常见。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无疑对古地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华北地台古生代碳酸盐岩样品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其热退磁结果往往能分离出一个与近代和(或)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剩磁成分,推测其应是新生代以来的重磁化成分。 相似文献
2.
李德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3)
电子探针分析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和矿床研究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分析测试与表面形貌观察手段,它把矿物光性观察结果同微观化学成分变化联系起来,使地质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电子探针分折的主要特点是可在光片或薄片上直接测定几立方微米区域内的化学组成,可探测元素范围从B~U;能进行点、线、面分析,以了解组成的变化;可观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和Y调制等多种图像,放大倍数从几十到十万倍;分析速度快,且一般不损伤试样。分析的灵敏度除了仪器性能外,还与实验条件、试样组成和所要测的元素有关。微区分 相似文献
3.
石榴石电子探针分析在物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重矿物组合恢复母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由于层内溶解作用的存在和其它因素,使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利用石榴石电于探针分析结果来研究物源有其独到的优越性,可使水动力或成岩作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本文以渤海海域为例,利用电子探针分析石榴石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的石榴石以低钙石榴石组合为主,而且不同物源区石榴石组合各具特色,同时也证明前人所作的物源研究结果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5.
6.
7.
古地磁学是研究地质历史上地球磁场强度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岩石中富含若干的磁性矿物。通过测定其保存的剩磁强度和方向等,可计算获得岩石形成时的初始磁性强度和方向,从而为约束岩石形成时的古磁极位置、形成时代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研究提供证据。矿石作为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岩石,对其进行古地磁研究可为矿床的"源—运—储—保—变"等过程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现有关于矿床古地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矿物的退磁参数限定其形成时的磁化年龄(矿床定年),二是通过磁组构信息获取矿床形成后的构造应力场变化(矿床保存变化)。需要指出的是,矿床古地磁学的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地质事实。由于地质产状和围岩蚀变对磁性参数的影响极大,在进行矿床地磁数据处理时一定要慎重,并与磁性地层学互相印证,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磁性参数,从而为约束矿床成因提供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述了电子探针分析的原理,并以湖南宝山西铅锌银矿床为例在研究Pb,Zn,Ag的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电子探针在矿物命名,矿物形貌特征和组成元素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汇聚-碰撞拼合过程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中部隆升历史及其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羌塘地块古地磁研究对理解上述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羌塘地块西部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其高温剩磁分量。但是这一高温剩磁分量未通过褶皱检验,表明为后期重磁化的结果。研究剖面高温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在地理坐标下为Dg=349.3°,Ig=40.4°,κg=45.4,α95=6.5°,相应的古地磁极为76.4°N,311.1°E,dp/dm=4.7°/7.9°。这一古地磁极与羌塘地块早白垩世约110~100 Ma的古地磁极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重合,表明其重磁化的时代为早白垩世约110~100 Ma。综合分析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古地磁结果,并结合海相地层、蛇绿岩和洋岛等地质证据,显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的时间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0~100Ma。改则地区晚三叠世灰岩的早白垩世晚期重磁化作用与羌塘/拉萨地块西部的碰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可见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溶矿试验研究证明,在某地“卡林型”金矿中,黄铁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由先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低的自形晶核心和后期形成的含Au和As很高的环边组成,其中Au和As呈正消长关系。因此,根据As的分布情况即可研究和认识Au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为改善矿石的氧化焙烧、氯化处理和氰化浸出工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GZAF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系统软件Windows版采用VB和VC自主开发, 可运行于Win98等操作系统下.具有较全面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功能, 主要有: 硬件系统设置、校正和驱动、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多种定性分析模式、大样品线扫描分析、大样品面/线自动/手动布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图像生成和显示、X射线特征谱分析、薄膜厚度分析等.分析报告方式有电子表格、数据库、文本文件、平面或立体图形和图像文件.所有报告都可以直接在Of fice、WPS、Access、Photoshop等通用软件中引用和加工.该软件移植性强, 只要提供32位标准的电子探针硬件接口, GZAF即可应用于任何厂家的电子探针上.GZAF可以半脱机或完全脱机使用, 灵活方便地为所有探针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图象处理程序自动定量统计矿石光片矿物理的方法,实现了矿物理统计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翁孔坝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弧带北段,是该带典型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绿泥石化是该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之一。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岩(矿)石样品的岩相学研究,利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而揭示绿泥石的形成环境,探讨绿泥石化与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该矿床中绿泥石主要有3种类型:包括沿裂隙和孔洞中充填的Chl-Ⅰ类绿泥石、铁镁质矿物蚀变形成且与斑铜矿-辉铜矿矿脉共生的Chl-Ⅱ1-2类绿泥石以及与方铅矿一起充填杏仁体的Chl-Ⅱ3类绿泥石。从Chl-Ⅰ类绿泥石→Chl-Ⅱ1-2类绿泥石→Chl-Ⅱ3类绿泥石,其氧逸度和硫逸度呈现出逐渐降低的演化规律,温度为188~297℃,反映出它们形成于中等硫逸度、低氧逸度、中低温的热液环境。该矿床绿泥石属于密绿泥石和铁斜绿泥石,其主要阳离子与Mg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多期热液蚀变的产物,物质来源于矿区发育的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其形成机制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绿泥石化的形成促进了铜、铅锌... 相似文献
15.
Takenori Kato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007,31(2):89-94
Carbon (25–30 nm in thickness) is the most common coating material used in the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 of geological samples. A gold coating is also used in special cases to reduce the surface damage by electron bombardment.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monazite with a 25 nm carbon and a 10 nm gold coating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 coating film in quantitative EPMA at E0 = 15 keV and 25 keV. Simulations showed that carbon-coated monazite gave the sam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generated X-rays in the monazite as uncoated monazite, whilst gold-coated monazite gave a distorted depth distribution. A 10 nm gold coating was 1.06 (15 keV) and 1.05 (25 keV) times higher in k -ratio between monazite and pure thorium than a 25 nm carbon coating at an X-ray take-off angle of 40 degrees. Thus, a 10 nm gold coating is a possible factor contributing to inaccuracy in quantitative EPMA of monazite, while a 25 nm carbon coating does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相似文献
16.
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表明,木兰山蓝片岩中存在斜黝帘石-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界面区Fe、Al元素的线扫描曲线研究表明,(Fe,Al)类质同象替代为连生体界面共晶膜的形成机制。木兰山蓝片岩中斜黝帘石-低铁绿帘石连生体的确定,说明电子探针和光学显微镜联合分析可有效确定光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均相近的微细粒连生体的组成矿物,其结果对认识木兰山蓝片岩的变质演化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主要对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技术作一介绍。并以其在地学中的具体应用 ,如对独居石、锆石的化学测年 ,证明它是一种分析快速、测试容易的技术 ,与传统的同位素法测得的年龄具可比性。此项技术对矿石的来源、不同矿物的不同环带、不同世代的成分演化乃至时间演化均可进行分析 ,并可使年龄数据点与成分数据严格对应 ,而且测试所需的样品量少 ,可进行单颗粒的测定。因此 ,当某些岩体的被测矿物有捕虏体成因、岩浆成因、地幔成因等各种来源时 ,可分别求出某单一事件的年龄。另外 ,利用碎屑独居石的 w( Pb O) /w( Th O*2 )比值来确定碎屑岩的源岩是一种新的方法 ,并指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独居石是常见的赋稀土矿物,也是许多稀土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而含硫独居石却相对罕见,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碳酸岩、金伯利岩、变质岩中被发现。本文在大别造山带蕲春县白羊沟地区发现的富稀土矿样品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测定富硫独居石中的硫、稀土元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矿化角闪片岩中的富硫独居石大多呈胶状、团块状,部分呈现板状、柱状自形晶体,且呈粒状集合体状,和磷灰石之间存在相互交生、包含、半包含的空间关系,或呈网脉状交代切割磷灰石,岩相学表明富硫独居石与磷灰石之间存在着类似热液蚀变的交代关系。富稀土矿样品中富硫独居石SO3含量最高达14.57%,平均含量为10.54%,是目前国内外已知的硫含量最高的独居石,同时测得富硫独居石CaO含量较高,NdO含量偏低,与花岗岩成因的独居石和热液交代的不含硫独居石成分差异较大,地球化学显示S6+与P5+呈负相关性以及(Sr, Ca)2+、S6+与REE3+、P5+呈负相关性,并可以用“硬石膏耦合”置换反应来解释其独居石含S的原因,即(Sr, Ca)2++S6+↔REE3++P5+,也就意味着白羊沟地区存在着与稀土矿化相关的热液活动,结合白羊沟地区的地质背景推断其热液来源可能与白垩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运动和岩浆活动晚期热液有关。研究结果为白羊沟地区的稀土多金属矿化成因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配备能谱分析功能的扫描电镜对四川杨柳坪镍-铜硫化物矿床中铂钯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铂以独立矿物相砷铂矿和自然铂存在;钯以碲化物、碲铋化物、碲锑化物、锑化物及自然钯独立矿物相存在,也以类质同象形式分布在碲镍矿中(钯含量约10%),另外还以锑铋钯碲矿、六方锑碲钯矿、碲钯矿独立矿物相存,并以类质同象形式分布在Vavrinite(钯含量5%)和砷铂矿(钯含量1%~5%)中。杨柳坪矿床中铂钯元素沉淀与贱金属矿物(BMS)及晚期热液蚀变矿物蛇纹石、方解石密切相关,其沉淀经历了3个阶段:1早期高温阶段(1200~900℃),铂钯元素沉淀并包裹在BMS中;2中期中高温阶段(650~250℃),分离结晶作用使铂钯元素沉淀并分布BMS矿物的边部,同时该阶段热液来源的铂钯元素沉淀于BMS粒间;3晚期热液蚀变阶段(500~300℃),热液蚀变作用引起铂钯元素沉淀在蚀变矿物中或嵌布在BMS裂隙。本文研究成果为认识该矿床及同类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的铂钯成矿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及背散射图像、阴极发光等方法,分别对伟晶岩矿脉和顺层剪切带矿脉两种产出状态的云南麻栗坡祖母绿进行了系统的包裹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麻栗坡祖母绿具有产地特征的包裹体有黑色镁电气石、含钒的白云母、具有环带的钾长石、毒砂、镁质黑云母、白钨矿包裹体。伟晶岩脉和顺层剪切带中的祖母绿均含有钾长石、钠长石、电气石、萤石、祖母绿(绿柱石)、黑云母、榍石、磷灰石、黄铁矿、绿泥石、绿帘石包裹体。白云母、方解石、石英、锆石、毒砂、闪锌矿、方铅矿、透辉石仅出现在伟晶岩脉中的祖母绿包裹体中;而白钨矿仅出现在顺层剪切带中的祖母绿包裹体中。对云南不同产状祖母绿矿物包裹体的研究不仅对祖母绿的产地鉴定具有宝石学意义,也对揭示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的成因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