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田地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论坛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人事管理工作先进观念和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它与传统人事管理工作有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充分反映了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和反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所处时代对劳动者的需求的观念转化和传统人事工作本身需要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笔者从煤田地质系统人事管理现状分析入手,探讨未来如何转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法、途径。 1人事管理工作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煤田地质系统基本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办事程序和干部管理与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2.
杨广进 《吉林地质》2007,26(1):83-85
吉林省煤田地质系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煤田地质没有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整个煤田地质系统出现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煤田地质工作形势的变化而突现.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政策的出台,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已成为吉林省煤田地质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就从5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成本管理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当前煤田地质勘探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主要内容和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加强煤田地质勘探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控制过程和工作方法,为煤田地质勘探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以前,我国煤田地质勘察遵循水文地质工作先行的原则,为保障煤矿区开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但煤田水文地质工作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煤矿区干旱缺水、突水水害严重、环境问题凸显,而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严重滞后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把煤田水文地质工作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纳入国家"3性"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予以重视加强,以保障我国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煤田地质勘探报告原稿中的问题及建议张丙勋(煤田航测遥感局西安710054)关键词地质报告,质量管理,核对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P621.1作者简介张雨勋男37岁工程师地质学1引言煤田地质勘探报告的文字说明书和附表是矿区的重要技术资料,是未来煤田开发...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编制煤田地质报告环保篇章的意义、潜在环境问题识别和预评价,概括介绍了环保篇章的内容,旨在推动和加强煤田地质报告环保篇章的编制工作,为管理机构、产业部门提供开发煤炭资源的决策依据,并为以后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暴露式煤田已勘探和开发,这就必然要加强寻找隐蔽式煤田,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后备基地。我们曾预测出一个隐蔽式煤田,后经勘探证实。兹将本煤田地质概况,预测找煤的步骤及体会介绍如下: 一、地质概况本煤田分布于本省一个地堑内,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全长30公里,宽3公里,面积约90平方公里。属老第三系褐煤煤田(图1)。 1.地层本区地层由前震旦系变质岩、混合岩、白垩系赤色地层、第三系含煤地层等组成(图2)除前震旦系在煤田两侧有出露外,其它地层全被第四系覆盖。依据钻探的揭露,按顺序从老至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地勘行业如何科学地预测其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制定地勘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行业内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与开发,关系行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本文分析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战略的角度介绍了地勘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9.
煌斑岩对大同煤田影响破坏之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通过大同煤田区域构造运动及断裂活动继承性分析,论证了古老地层刚性岩体中最破碎的地即是地震多发区,又为岩浆活动提供了通道。煌斑岩侵入不仅对煤层、煤质影响很大,而且由于生瓦斯运移、富集.直接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因此在煤田戡探开发时,一定要加强对煌斑岩的研究程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筛查天然放射性测井资料获取地层连续的放射性数据,以异常层与煤层的位置关系确定煤层型、煤间型、煤上型、煤下型4种异常类型,建立了一套应用于煤田原生地质环境放射性综合评价方法.经过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巴彦山煤田、呼和诺尔煤田、阜新煤田、平庄煤田等地质环境放射性明显,在开发中应注意放射性核素迁移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