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宏观形势和地域优势的“十四五”东北振兴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君  马丽 《地理科学》2021,41(11):1935-1946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面对近20 a东北振兴的成就和仍存在的问题,在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产业发展多元化背景下,处于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生产力变革的环境中,有必要基于东北地区的基础条件、形势变化和存量优势,对东北振兴从更符合自身实际的视角进行再思考,既要延续已有成功的政策方针,更要审时度势,调整思路:发展布局上,形成东北三省+蒙东地区四大板块分工协作与城市+农业+生态三大主体功能网络化联动的格局;制度上,稳妥并适度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产业上,立足农业,扶持轻工业,优化重化工业进而重构产业体系;发展重点上,改变传统以城市和重化工业为重点的振兴道路,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路径和另一重点着重实施,从乡村产业多元提质、城乡要素流通加速和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生态领域的新增长极;理念上,认识到东北地区发展的长期性和周期性,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东北地区发展,客观审视其发展进程中的辉煌与衰退,不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攀升,主动适应下行趋势,注重内生发展能力建设;结合“绿水青山黑土地、冰天雪地关东风”的区域本底,丰富东北振兴的内涵和外延,变“东北振兴”为“东北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对东北地区及东北振兴的认识,塑造更加有利于东北地区发展的形象和舆情。  相似文献   

2.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5,25(1):127-12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等的重大决策,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报告中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东北地区完成上述历史任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刘虹  赵淑芝 《地理科学》1997,17(2):120-126
东北地区是联系紧密的较为成熟的经济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增长乏烽,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但是,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经济增长潜力大,通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科技向往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东北地区经济将得到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地理学家为主导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7,62(10):1120-1120
2007年8月2日国务院对《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进行了批复,8月20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主要领导介绍了有关情况。这标志着由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大区域规划正式实施。地理学家在这一规划的研究、编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区是以耗竭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发展典型地区。经过近百年来的开发.区域资源趋于枯竭.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问题和矛盾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体制原因。本文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其经济衰退的机制和问题的成因.提出了今后东北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四种模式——综合性发展模式、主导产业转型模式、培育接续产业模式、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生态环境整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北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工业在东北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现其振兴,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重建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实现产业集群。以高质量的市场化环境为基础工程,树立现代产业观念,全力打造适宜于产业迅速成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加速东北地区的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作用机制。文章以东北地区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为例,探讨了工业园区与小城镇发展的互动机制,具体分析了其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发展良性互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樊杰  刘汉初  王亚飞  赵艳楠  陈东 《地理科学》2016,36(10):1445-1456
从“东北现象”的新近表现,提出影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变化的3个稳定因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缘关系、文化和体制机制。分别对3个稳定因素在东北地区的特征状况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东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本底强,但开发利用效益不佳,突出表现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面积过小、限制性开发区收益较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超载低;位于全球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东北亚核心区,地缘优势突出,但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突出表现为外向型经济比重过小、对日韩贸易地位不凸显;文化和体制机制成为限制东北地区发展的核心障碍,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东北振兴的问题导向,着重对东北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发展驱动力的转型、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和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开放经济的转型以及腾出国内市场促进东北优势产业继续保持活力、以共享发展理念消除城市贫困增进东北地区民生福祉、采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东北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发展等开展预判研究。  相似文献   

9.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从投入、产出、社会发展3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年、2018年东北地区40个地级行政单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与阶段划分。结果表明:① 从空间格局看,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沿东北-西南轴线地区较高,轴线东西两侧地区较低”的空间格局,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环渤海地区为高值集聚区;② 从发展速度看,东北地区各地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北部地区发展速度整体大于南部;③ 从所处阶段看,2018年处在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的地市占比达86%,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处在由“初步实现”向“基本实现”的转变阶段;④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个分维度指标在地理空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⑤ 不同地区应针对发展优势及资源禀赋,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士君  顾萌  常晓东 《地理学报》2022,77(10):2547-2565
本文回顾、梳理了2003—2020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政策,分别在国家、省、地市级层面归类总结、解读,对政策的层级、类型和时序进行解构性分析,并基于Python自主编程对相关政策进行文本数据挖掘,最后对东北振兴系列政策引发的区域经济及国企改革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国家、省、地市围绕东北振兴形成了多类型、多层级、多时间节点的复杂政策系统;② 东北振兴政策体系形成与变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时效性、地域性等特征;③ 东北振兴政策从长期尺度看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地方对政策依赖度高,短期政策刺激效果明显但可持续性较差;④ 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效果明显,但也面临关键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11.
动漫产业在现代社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在我国,动漫产业目前已获得了长足发展,动漫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是我国动漫产业由于缺乏原创、资金、市场意识以及盲目跟风,动漫产业发展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差距较大。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原创和品牌为主的创作模式,以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以多样化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来发展我国的动漫产业。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陶卓民  薛献伟  管晶晶 《地理学报》2010,65(8):1004-101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测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自1999-2006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效率特征。研究表明:① 1999-2006 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效率偏低,未能充分挖掘出现有资源的潜力,旅游投入总量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② 1999-2006 年旅游业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658,现有技术使用的有效程度较低,技术进步的潜力较大。③ 各省区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后发优势,技术效率低的省份技术进步效率增长较快。④ 中国各省份TFP增长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降低的格局,区域之间旅游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差距并呈现扩大趋势。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投入要素比例,整合旅游产业链,完善旅游业的创新体系,加快技术进步,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倾斜政策等建议,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演化是新产业进入、旧产业退出的过程,新产业为区域创造新发展路径。受本地技术关联驱动,区域产业演化表现出路径依赖,而外生的制度因素可以改变新路径的方向。基于中国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数据及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历年土地财政和产业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Logit条件回归模型在城市-产业尺度实证检验技术关联与土地财政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技术关联促进了中国区域产业新路径产生。②土地财政总体上阻碍了中国区域产业新路径的产生。③城市的土地财政依赖总体上加剧了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阻碍了我国产业突破既有发展路径和实现转型升级。④土地财政对产业演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土地供给增长显著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土地财政促进了区域内生产业发展,强化了技术关联对产业发展新路径的积极效应。在中部,土地财政的扩张效应促进了区域发展及其路径突破,区域产业演化受产业转移影响,不受本地技术关联驱动。在西部,土地财政抑制了区域发展,本地技术关联的影响不显著。在东北,土地财政带来的土地供给增长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产业演化存在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4.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省际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再生利用是循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资源与环境两大系统的纽带, 对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压力,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则是资源回收再利用过程中最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对社会的贡献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空间分布特征将有助于发现我国在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及时调整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鉴于国内尚没有完整的资源再回收利用统计数据, 本文在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企业调查的基 础上, 设计并开发了包括23 512 个企业在内的我国再生资源企业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探讨 我国再生资源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的原因, 选取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以及交通运输条 件等14 个因子, 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再生资源企业布局的因素。结果显示, 我国再 生资源企业的空间分布具有从沿海向内地带状分布的规律, 这种规律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政 策适宜等因素关系密切。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统计工作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工作是我国社会 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笔者建议启动对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大调查计划, 并建议国家统计部 门将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纳入到国家常年统计计划; 加强对我国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 空间布局的规划, 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并加强标准和监管系统建设, 以减小产生负面 作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文化旅游作为两大产业相融合的产物迅速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文化旅游项目,但其发展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基础层面。因此,本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链双核驱动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链横向拓展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链纵向延伸发展模式。希望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项目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产业结构特征与跨世纪发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市在经历了改革开后的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分析厦门市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跨世纪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市新世纪主导产业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沙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在对新时期沙产业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空间基础、资源基础和科技基础进行了潜力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了新时期沙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关系。指出了目前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中国西部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钟章奇  李山  王铮  闫丹  刘华婷 《地理研究》2014,33(8):1427-1441
在厘清中国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识别出不同发展阶段下主要驱动因子的基础上,以基于自主体模拟(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为建模工具,构建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下旅游者行为的模拟模型。对旅游资源因子驱动下、市场因子驱动下和文化因子驱动下的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进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是影响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基础因子;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市场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由于旅游业发展受到旅游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持续影响,文化因子对其引导作用则可能叠加在资源和市场因子的“惯性”作用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20.
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既是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核心推动力,同时也是实现中部崛起、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推动力.为了推进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需要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推动企业的人才开发;打破地域行政壁垒、建立人才开发合作的共同市场;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协调机制、拓展人才合作领域;搞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开发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