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气象厅在根据日本沿岸发生的地震预测海啸发生方面,是以地震发生后3min为目标,努力发布迅速准确的海啸警报和预警提示。将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时发生的特大海啸灾害作为一次沉痛的教训,2013年3月,日本开始使用验证改进后的新的海啸警报。本文将介绍这次改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地震预警对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尚不成熟!地震预警(EEW)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向可能受到特定震级的地震影响的社会群体发出警报,使他们能够采取必要的行动减轻地震造成的影响。例如人员受伤、基础设施损坏或情绪恐慌等。大多数EEW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快速确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水平,估计地震烈度,然后向潜在的可能受影响的群体发布警报。但是,EEW系统会受地震震级确定的速度以及地震破裂传播过程的细节、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预警系统分布情况的  相似文献   

3.
为完成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预警结果质量评估,对各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率、预警时效性、震级偏差、震中偏差进行统计分析。以2022年1月1日至8月31日新疆天山中段重点预警区内的24条人工正式速报地震事件为基础,对新疆地震预警工程中EEW系统、JEEW系统预警首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通过决策系统融合EEW与JEEW产出结果后进行发布,预警时效性小于10 s的预警地震事件7条,占比46.7%,震级偏差0~0.7,平均0.4,震级偏差全部小于1.0的地震事件占比100%,震中偏差小于10 km的地震事件14条,占比93.3%。综合分析,新疆两套地震预警系统对重点预警区内MS3.0以上地震事件基本都能产出预警结果,决策系统发布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基本满足预警要求,预警时效性方面有待改进与加强。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可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引发社会和经济灾难。地震预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EEW)可以提供秒到分钟的警报,让人们转移到安全区,使工厂停工,车辆减速和刹车。目前世界上只在少数国家使用传统的地震台网和大地测量观测网运行EEW系统。智能手机比传统地震台网更为广泛和普及,它内置了可检测地震的加速度计。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测震系统称为MyShake,它利用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来收集数据并分析地震。智能手机MyShake系统可以从日常的各种震动中检测到距手机10km或以内的5级地震。这些数据汇集到观测中心,经过一定的算法处理,可以实时测定地震的位置和震级,发出地震预警信息,证明我们的理念是可行的。对没有地震预警系统的区域,MyShake系统可提供地震预警,而对有预警系统的区域,MyShake系统是对原系统预警能力的补充和增强。此外,该系统地震波形记录可以用来提供快速地震烈度图,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还可以获取地球内部浅层结构图像和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EEW)或实时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几秒内检测到临近区域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后,对本地提供预警信息的系统。地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相应决策让人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减轻与地震相关的次生灾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指出预警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向高级用户和公众用户进行发布,私人定制用户已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需求。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实时断层源成像识别技术,对改善预警系统并快速识别震源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7.
日本气象厅(JMA)已开始推出一项地震早期预警(EEW)的实际服务,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将非常密集地布设安装信号接收装置。地震早期预警的接收/预警装置配有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再加上一个便宜的地震仪和模数(A/D)转换器,该装置就变成了一个实时的地震观测系统,我们称之为家用地震仪(Home Seismometer)。如果这种家用地震仪与地震早期预警的标准接收装置相连接,那么地震观测系统的数量就会极大地增多。在房间里,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背景噪声可能非常大,为此我们专门编写了软件,从而能够使用该家用地震仪进行现场预警。我们对软件做了检验,发现该软件能够准确地将噪声和地震分辨开来,并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三陆近海发生M9.0地震.这次地震观测到的烈度情况为:宫城县栗原市烈度7,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枥木县烈度6强,此外,以东日本为中心,北海道至九州地方的大范围是烈度6弱~1.观测到伴随地震发生的海啸情况为:福岛县相马海啸高度9.3m以上、宫城县石卷8.6m以上、岩手县宫古8.5m以上、以东北地区至关东地区北部的太平洋一侧为中心,北海道到冲绳之间的大范围内观测到了海啸;另外,美国太平洋一侧观测到了2.5m的海啸,整个太平洋沿岸都观测到了海啸.根据2011年6月9日15时总务省消防厅第127次报告,这次地震(包括余震)已造成15 240人死亡、8173人失踪、112 528栋房屋全坏等重大灾害.  相似文献   

9.
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海啸是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简要介绍了海啸的成因、分布、量度、传播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就国际及我国如何加强海啸监测,联合建设预警预报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83年5月26日以秋田县能代市近海为震源,袭击日本东北各县的日本海中部地震(7.7级)造成102人死亡失踪和123人受伤的严重灾害,使人们再次认识到海啸的可怕。同时,引起了防灾专家们对地基的液化,即所谓流沙现象在土木、建筑方面造成的灾害的注意。这是因为预想到液化现象与只限于沿海地区的海啸灾害不同,它会在城市的广大地区发生。特别是人口稠密、拥有很多庞大而且危险性高的建筑物的首都圈的自治团体认识到迅速紧急制定对策的必要性,急忙成立了共同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11.
<正>地震预警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地震预警既是科学问题,又涉及到防震减灾诸多环节。目前国内关于地震预警的研究局限于技术领域的探讨,从社会科学视角探讨地震预警的研究比较缺乏。日本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地震预警的国家,在实施地震预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研究日本如何推广、应用地震预警,可以为中国地震预警制度建设提供启发。主要通过解读日本法律文献和资料开展研究。使用的资料主要包括《防灾白皮书(2014年)》、《防灾基本计划》(2015年)、紧急地震速报利用者协会发布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最大地震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达腊岛西北近海8.7级地震。印尼8.7级地震是全球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并引起强烈海啸。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灾难涉及十几个国家,目前已造成超过22万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其中印度尼西亚损失最为严重,死亡16万余人,苏门答腊班达亚齐至米拉务沿海损失最大。全球地震活动次数处于平均18次水平,但强度或能量释放是40年来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沿海地震海啸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中和  李灼华 《中国地震》1992,8(4):102-107
文章认为,浅源海底辑震是形成地震海啸的必要条件,但是地震海啸的形成还取决于波浪的传播机制。中国大陆沿海尽管存在着地震活动带,但不具备形成地震海啸的条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近代,都没有发生过地震海啸。发生于琉球群岛及日本东南部近海海域的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沿海或者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微弱。一些中外学者曾认为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发生过灾害性地震海啸,这是由于误解了有关史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正>墨西哥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全国设立了多个地震研究中心,拥有一套完整的地震预警机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先进的地震预警机制的国家。当然,墨西哥地震预警机制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1985年9月19日和20日,墨西哥西部近海发生了8.1级和7.9级大地震,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4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10年前,墨西哥政府在全国设立了大面积的地震监测网。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试运行以来触发预警系统的地震事件,分别统计并分析JEEW、EEW系统的记录及报送数据,结果表明,(1) JEEW系统首报用时均在10 s以内,震级偏差平均值为0.69,震中距偏差均在10 km以内,偏差在5 km内占比达89.36%;EEW系统首报用时在10 s以内占比为64.7%,震级偏差均值为0.60,震中距偏差在10 km以内,占比为76.47%;(2)编目震级M3.0以上地震事件,JEEW系统结果显示:首报用时在4~6 s,震级偏差0.3~0.6,震中位置偏差值0.7~3.5 km;EEW系统结果显示:首报用时在3~8 s,震级偏差值0.0~0.6,震中位置偏差值1.0~5.2 km,因此,3级以上地震事件预警用时较短,定位结果相对精确。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份关于美国地震监测系统的现状、需求和相关价值的评估报告。依据美国《公共法10 5 4 7》 ,本报告提出了美国国家地震监测系统的发展战略以及美国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和城市地震监测台网发展规划 ,在报告的编写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地震监测系统要及时、准确地为国家提供由于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国家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极其重要的。美国需要建设一个综合化、现代化、标准化、稳定化的国家地震监测系统。现代化的地震监测系统可以提供 :·在几秒钟内对即将来临的强地面运动预警 ;·对地面振动的强度分布进行快速评估 ;·对海岸地震所产生的海啸预警 ;·火山喷发预警 ;·给出地震危险性评估信息 ,以改进建筑物设防标准 ;·给出地震期间建筑物响应的精确资料 ,为地震多发区工程建设服务。今天 ,美国有许多研究机构从事地震监测工作 ,而他们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设备老化、缺乏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是最严重的问题。地震监测系统是基于一些分布不均匀的台网。台网的运行者考虑最多的是经费问题 ,而不是资料产出和资料服务 ,仪器设备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为了保证地震警报的发布 ,加快地震的快速响应和长期收集  相似文献   

17.
香港天文台在2012年引进了一套采用平行运算技术的海啸数值模型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COMCOT)model,并与香港天文台在2010年初开始运行的地震数据处理及分析系统结合,利用后者探测及分析所得的太平洋或南海地震参数,模拟海啸传播过程和计算海啸在海面上及抵岸时的情况。并用日本311地震所产生的海啸为主要案例,加上过去香港曾经录得的海啸记录,验证COMCOT模拟海啸的能力,讨论COMCOT在香港天文台海啸预警工作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地震学会1982年秋季大会于10月5日至7日在名古屋大学召开。会上共宣读论文241篇,(春季大会为204篇),大体可包括八个方面,其中有关1982年发生的浦河近海地震(M=7.1)和茨城近海地震(M=7.0)特征、以及地震预报方面的专题报告41篇,地震活动(包括历史地震)、震源过程方面的报告46篇;活断层、板块构造33篇,以上三方面报告约占全部报告的50%。其余的文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及其物性36篇;地壳变动、地壳应力测定27篇;岩石物性及破裂实验研究15篇;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18篇;此外有关地震工程、海啸、火山喷发等其他方面的文章共25篇。现仅就会上有关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内容简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丹东地区(主要东港市近海)近海地震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可能引起的海啸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参考国内、外及丹东本地的大量历史数据分析海啸可能造成的危害,针对可能性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强震来临之前预先发出警告的地震预警(EEW)系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目前运行的地震预警系统基于的是点源假设,由于忽视有效源的效应导致震级幅度被低估,从而在大地震事件中效用受限。在这里,我们探讨地震预警使用活断层附近的小孔径地震台阵来实时表征破裂尺寸的概念。反向追踪台阵波形可实时估计出破裂前沿的范围(代表破裂的尺寸)和方向性,为现有的地震预警系统针对M7地震提供附加的地震预警性能。我们在模拟的实时环境中对其实际运行,并分析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帕克菲尔德密集地震台阵(UPSAR)监测的2004年加利福尼亚帕克菲尔德M6地震记录,以及由加利福尼亚圣迭戈强震传感器监测的2010年El Mayor-Cucapah M7.2地震记录。我们发现基于较小事件的数据校正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帕克菲尔德密集地震台阵下方的倾斜结构引起的反方位角的偏差至关重要。我们估计的破裂长度比其他研究推断的长度短30%,但是对于地震预警的目标仍然是合理的。我们把这种差异归因于破裂方向性效应及单个台阵视野有限。这种方法的准确度也许会随视野重叠的台阵网而改善。我们对此通过九州和北海道北部两个Hi-net台网的台站群追踪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的破裂来予以说明。所得结果与远震反投影结果一致且得到了破裂长度及方向性的合理估计值。与提出的其他有限断层地震预警方法相比,该台阵方法受全球定位系统或地震台网的粗略性影响较小,提供了破裂的高频特征而对某些结构获得了比地震动更适合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