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黄振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4,(1)
我国东北地区早第三纪聚煤规律研究黄振裕(东北煤田地质局沈阳测试研究中心,沈阳110011)关键词早第三纪,聚煤规律,东北地区,沉积盆地我国东北地区发育有早第三纪含煤地层,是仅次于晚保罗世的另一个重要聚煤期,形成了一系列大型煤田,煤层集中,厚度大,储量... 相似文献
3.
昭通盆地是云南省重要的褐煤产地。为了对区内褐煤资源进行客观评价,以野外地质调查和钻探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盆地的沉积相展布和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系统研究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新近系茨营组广泛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泥炭沼泽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上新世早期盆地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上新世晚期发育泥炭沼泽-半深湖沉积体系;更新世早期发育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②盆地经历了快速断陷期(上新世早期)、稳定坳陷期(上新世晚期)和稳定扩张期(更新世早期),形成了可采煤层M1、M2、M3,其中M1、M2煤层形成于湖平面相对上升泥炭沼泽,是盆地内分布最广泛的可采煤层,煤层M3主要分布于海子向斜。 相似文献
4.
梅河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结合沉积环境对梅河盆地的主要聚煤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聚煤模式。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淤填后形成的泥炭沼泽是最主要的聚煤环境。而浅水周缘扇三角洲和湖滨聚煤模式形成了主要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鄂尔多斯侏罗纪煤层聚积规律及找煤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胜煤田延安组为一套内陆盆地之河流—三角洲—湖泊环境下沉积的侏罗纪含煤地层。根据成因地层分析与层序地层划分,将其划分为5个成因单元对应于5个小层序组,进一步划分为11个小层序(旋回)。应用沉积体系链及其配置型式来恢复预测区的沉积环境,总结其聚煤规律,进行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盆地的充填序列、晚侏罗世沙河子组含煤岩系沉积相、相的空间配置及主要煤层聚积环境与古构造环境,分析了盆地演化历史及煤层分布规律,提出了矿区外围的找煤预测区。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是印支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现今盆地范围是后期改造的结果。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构造运动对聚煤期、聚煤区和煤层形成后的赋存特征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聚煤期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和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构造转折期与构造转折部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该盆地内主要的控煤构造单元有:西缘褶皱冲断带、天环坳陷、伊陕单斜、渭北断隆和河东断褶带。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是印支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现今盆地范围是后期改造的结果。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构造运动对聚煤期、聚煤区和煤层形成后的赋存特征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聚煤期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和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构造转折期与构造转折部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该盆地内主要的控煤构造单元有:西缘褶皱冲断带、天环坳陷、伊陕单斜、渭北断隆和河东断褶带。 相似文献
9.
10.
可保盆地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嵩明-华宁断裂)东侧,盆内断裂及褶皱构造发育,以南北向及北北东向为主。含煤地层为新近系中新统,4个含煤段共含煤30余层,其中可采27层,煤层总厚度110.87m。受西侧盆缘断裂F41及基底控制,厚煤带围绕宋家地背斜倾伏方向呈带状分布,在垂向上煤层明显向东超覆迁移。 相似文献
11.
经岩芯观察,录井、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震反演及粒度分析等方法,编制出伊通地堑鹿乡断陷星27井区始新统双阳组各段的砂岩等厚和地层厚度等单因素图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系统研究了双阳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研究区双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可进一步识别出9种亚相、13种微相。其中,双一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双二段以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水下扇沉积体系为主;双三段以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水下扇不发育。双阳组沉积时期,构成了一套完整旋回,双一段和双二段下部为进积过程,双二段上部和双三段为退积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古近系双阳组是在吉林省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中,油气赋存的主要层位,储层主要为湖底扇和扇三角洲的砂体。依据双阳组储层的大量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分析的资料研究了该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解6方面的作用。双储集层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演化过程经历了蒙皂石渐变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和第二迅速转化带,相应的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和晚成岩阶段A2期。依据在垂向上的成岩变化,建立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在垂向上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储层物性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14.
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及双参1井钻探资料分析表明:吉林省双阳盆地下白垩统长安组湖相暗色泥岩分布广且厚度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好,是盆内好-最好烃源岩的有利烃源岩层位;此外,分布广泛的盆地基底中二叠统范家屯组暗色泥岩也有一定的生气能力。其与长安组发育的扇三角洲非常规致密储集层砂体及具有一定储集性能的安民组、金家屯组中酸性火山建造,形成了自生自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等有利生储盖组合;并与盆地中部的次级隆起共同构架了较为有利的中部油气聚集区带,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取伊通盆地鹿乡凹陷星27井、星10井、星3井等3口井双阳组岩芯砂岩样品,对与有机包裹体相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测试研究,并且对双阳组储层油气成藏期次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存在5~6期热液活动,可划分出4幕油气充注:第一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永吉组沉积末期--万昌组沉积早期,时间为37.8 Ma±;第二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万昌组沉积中期,时间为33.8~30.5 Ma±;第三幕次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早期,时间为24.9 Ma±;第四幕油气充注发生在齐家组沉积末期--岔路河组沉积早期,时间为19.8~16.8 Ma±。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通过对钻井岩芯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分析测试,研究了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砂体,部分为水下扇砂体;储层砂体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部分为原生粒间孔隙,具体可见粒内溶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扩大孔等;孔隙喉道较小,分选不好,连通性差,总体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其中,双阳组二段储层略好于双三段,双一段最差。双阳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受砂体成因类型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此外,岩石粒度和构造作用也对孔隙结构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八道湾组层序地层及油气勘探有利区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沉积相,在此基础上分析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特征,预测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为“一个半”层序,包括5个体系域。整体经历了一个先退积、后进积、再退积的过程。研究区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5种沉积亚相类型和10种沉积微相类型。JSQ1层序低位体系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滨浅湖沉积,高位体系域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JSQ2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湖侵体系域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发育的有利储集砂体是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八道湾组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SQ1低位体系域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测井曲线对吉林省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质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DLW曲线并参照HGG曲线建立了解释格架(沉积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双阳盆地长岭区煤系地层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沼泽沉积。并对以往工作中对本区煤系地层的对比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