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卫东  王平 《内陆地震》1999,13(1):25-31
利用陕西省地震台网及邻省地震台的P波被动资料求得泾阳MS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节面Ⅰ应为该次地震的主破裂面,渭河断裂为发震断裂,主应力方向与华北地区应力场的方向一致,说明地震受华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与华北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相应,可能预示陕西关中地区地震活动性将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北部湾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北部湾海域发生了MS=6.0和MS=6.1地震.运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方法计算格林函数,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两次地震的长周期体波资料,用频率域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都是以剪切位错为主的事件,它们都是在相同的构造环境下,受到同一断裂的构造运动所控制,在北西-南东向为主压应力、北东-南西向的主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连续发生的MS=6.0,6.1地震,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沿近北西-南东向碰撞有关.MS=6.0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应力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MS=6.1地震的发生与MS=6.0地震的发生引起的应力场调整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琼中台短周期垂直向P波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1994年12月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震源特征,并对震情趋势作出估计。研究表明,北部湾地震的余震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3.65×105Pa和285,在震区附近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在东方小震群区,测定的应力降和介质QP值分别为1.65×105Pa和266,符合小震群震源特征;在琼东北地区,应力降不高,QP值为190;海南岛东南的陵水及其海域应力降也不高,QP值为480。这两个地区均存在着孕育较大地震的介质条件,特别是琼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地震的动力学参数与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震源机制和动力学参数方面讨论了北部湾地震的震源应力场,结果表明,主震是在北东东向构造的作用下发生的,同时计算了动力学参数如破裂长度,地震矩,应力降,破裂面积和平均位错等,并探讨了非线性地震与较大余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地震波资料对澄江5.2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震源应力场和震源断层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序列发展中,震源区及附近、构造应力场以南东东方向、水平作用为主的压应力场为主。其次还有南南东向、水平作用为主的压应力场的作用。由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主震发震断层是走向北北东、倾角较陡的断层面,在南南东-南东向,接近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该断层面具有以左旋走滑为主的错动性质。该断层面是序列的主破裂面。在序列发展过程中,北西西-北西向断层也参与了活动。有的余震,虽然发生在与主破裂面一致或接近的断层面上,但破裂错动的旋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相对主破裂事件的反向错动。极少数余震破裂错动性质呈现以倾向滑动为主的特征。在序列发展过程中,破裂面及其错动性质显地复杂。由于强震的发生,主破裂的错动,使得震源区局部应力场状态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武定6.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宋文  黄毓珍 《地震研究》1997,20(3):265-272
由地震P波初动符号资料,求解得到1995年10月24日武定6.5级地震序主震及21外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主震的两个节面走向分别为北西西向,倾向NNE,倾角70°;另一个节面走向为北北东,倾向W,倾角77°;等效释放应力场主压力力方位为324°,仰角24°。表明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的主要震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断裂控制着整个序列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转  刘巍 《山西地震》2005,(4):8-17,26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及前人对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单(多)台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研究,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条件,推断出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前震、主震、最大余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中余震随时间分布、烈度等震线分布和构造裂缝的研究,给出了大同-阳高地震中几次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长度等。  相似文献   

9.
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地质规则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本刚  张裕明 《中国地震》1997,13(3):241-252
根据近年来发震构造地质条件研究的进展,本文探讨了划分潜在震源区主要的地震地质规则,具体包括潜在震源区的识别;。它的位置,长度,宽度和震级上限的确定等内容。规则的归纳充分考虑了活动构造性质的差异和资料完备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使用CDSN长周期地震波形记录,利用Helmberger(1968)的广义地震射线理论得到的线性反演地震矩张量的方法,对1989年10月18日-1991年3月25日发生在大同的4个Ms>5.0的地震进行了反演,计算了这些地震矩张量和断层面解。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发生在海西断裂天祝拉分盆地1996年6月1日5.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利用位于天祝-古浪地区的数字式微震监测台网纪录的余震的精确定位确定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表明这次地震是天祝拉分盆地中垂直于主断裂的近南北向断裂所形成,根据破裂模型和海原西断裂的应力积累状况,讨论了海原西断裂近期的大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收集整理了前人所做的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结果,又利用近震P波初动资料,求行了本区13个较大地震的断层面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本区23个(3.5≤M≤7.5)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的统计,其结果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集中于NEE向,主张应力轴(T)为NNW向,断层面所受的力以水平分量占优势,N轴仰角大多较陡,其断层活动以走滑借动为主。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聊古一井构造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入手,以实际观测的水化学组分地震前兆异常变化实例为基础,讨论了该井水化学组分震前异常变化的场源兆特征.利用断层位错理论和岩石力学实验获得的认识探讨了聊古一井水化学组分变化场源兆异常形成的物理力学机制及预报意义.所获成果丰富了对场源兆地震前兆的认识,同时对地震预测预报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兴海及邻近区域2012年1~2月连续发生了24次ML2级以上地震,该系列地震分布于龙羊峡水库周围。试图通过周边台站记录到的初动信息进行小区域应力场分析,计算了2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数据分析,认为龙羊峡水库对邻近区域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张北地震之前出现在小震条带上的地震,我们收集了区域地震台网的P波初动和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的最大振幅,由理论地震图反演出1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同样的方法反演得到145次余震的震源机制;连同刘瑞丰给出的6.2级主震、哈佛大学提供的5.6级强余震的矩张量解一起分析。发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震后余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和主震以及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基本一致。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的优势取向,没有发生可以觉察的显著变化。表明震区始终受到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峡及邻区现代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演并分析了渤海海峡及其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分区差异及地震破裂性质。认为构造应力场在某些局部与大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而主张应力轴方位参数一致性稍好些,约在330°~360°之间,取向为北北西;构造应力场存在分区差异,尤以南北纵向差异明显;由于研究区内包含了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性质各异的多个构造单元,地震破裂方向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聂晓红  王琼 《内陆地震》2012,26(1):28-35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层状介质速度结构,利用地震波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珔、S珔波最大振幅,计算小地震震源机制。通过系统聚类,利用矢量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各类解的平均震源机制解。采用上述方法,针对2003年以来新疆北天山西段和中天山地区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周围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P轴方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2~3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随机分布,震前1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分布特点,主压应力P轴方位发生较明显的偏转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