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樊琦 《地质与资源》2007,16(2):145-149
从伦理与经济两方面分析了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价值;分析了实施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内在矛盾;指出了代际公平观是实施绿色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伦理基础,同时市场与政府对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激励及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系统内部的激励相容是实施绿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推动力;利用博弈论的基本方法优化了市场、政府及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内部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泥沙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泥沙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岁梁 《水科学进展》1998,9(4):313-318
从两个方面,即水环境中的泥沙问题和泥沙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出发,说明了环境中泥沙问题的普遍性,指出了结合泥沙运动研究环境问题和结合环境科学研究泥沙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这方面的工作概括为“环境泥沙学”.它研究受泥沙运动影响的污染物(包括泥沙颗粒本身)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控制及其应用,其核心是将水利工程科学主要是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环境科学的某些学科,如环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结合起来,研究与泥沙运动有关的环境问题,并对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这方面工作的深入,必然推动环境科学的加快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将推动泥沙科学的向前发展和丰富泥沙科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矿产资源可持续力及其系统构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余敬  姚书振 《地球科学》2002,27(1):85-89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系统论为基石, 在前人矿产资源承载力、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数量维、质量维和时空维, 强调发展、代际公平和协调于一体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力新概念, 并围绕可持续力将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和智力等要素系统化, 采用“聚焦法”构建出以“发展力”和“协调力”为两大支撑功能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力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当前我国水资源的四个方面即: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大陆尺度水问题基础研究薄弱,影响预测和决策能力;阐明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产生水资源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出路与对策,同时对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在未业发展中应重点考虑从三个层次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多项课题,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FDI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由于其趋利性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标准、环境管制和环保理念上的差异,为资源消耗与污染型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能。因此,FDI与地区资源环境的问题日益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系统总结了FDI对资金流入地区的资源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述评,最后提出了未来FDI与资源环境关系还需要在环境管制、社会责任以及跨国公司的环境行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社会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探讨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调查和分析,提出关于降低不利影响的控制或防治措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单项走向综合,逐步发展成流域综合开发,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正确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际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用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确保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道先 《第四纪研究》2001,21(3):223-232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制约着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其运行规律和机制,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支撑.本文回顾了数百年来人类对碳循环认识的历史,概述了20世纪最后年代,通过IGBP,IGCP等国际计划,以及一些国家计划对全球碳循环所作的观测、试验和模型分析所获得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国际碳循环研究中在学术思路、观测试验工作布署,以及对碳循环有关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等方面不足之处,特别是一些重大国际计划存在着忽视地质作用对全球碳循环影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全球碳循环研究可能出现的热点作了分析,并建议我国的碳循环研究,除了要继续积极参与各种多边国际合作计划,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外,还应根据我国的地域优势,选碳酸盐岩地区的碳循环,和碳循环的资源环境问题两个突破口,作重点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城市地质以调查研究和解决与城市建设及发展有关的各种资源、环境等地质问题为基本任务.它随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城市地质主要任务更是要强调环境问题,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本文从城市化、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城市地质主要方向和思路是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着重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问题.目标是解决城市安全特别是城市环境土工安全问题,为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初探1研究的必要性当前,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一个带有普遍性,而又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完成的北京、上海等27座城市2000年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  相似文献   

10.
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是地球各圈层间、各自然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资源系统中联系各种资源的桥梁和纽带.从生态水文学研究发展动态角度出发,提出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要加强水作用过程的观测研究;从生态平衡、生态环境、资源环境3个术语的科学内涵角度,阐明了生态、资源、环境观测-监测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龙涛 《地质与勘探》2018,54(6):1099-1106
本文首先界定了权益矿、权益储量及权益产量的内涵,系统统计了2017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项目的数量、权益储量和权益产量,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约50个,海外铜矿权益储量4441.8万t,权益产量112.5万t。研判了全球铜矿资源格局,分析了海外权益铜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应全力支持中国企业到南美、非洲等地获取海外权益铜矿,力争打造3~5个大型海外权益铜矿基地;(2)努力扩大海外权益铜矿产量,力争2030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产量超过250万t;(3)中资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财务情况,选择自主建设已探明储量但尚未开发矿山还是收购成熟的矿山项目;(4)中资企业还应不断学习和熟知当地的法律政策、商业特点、文化风俗等,处理好与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海外权益铜矿项目持续稳定经营。  相似文献   

12.
Kim England  Gunter Gad 《GeoJournal》2002,56(4):281-294
Under mounting pressure from women, Canada introduced employment policies to address the gender wage gap and women's access to a wider range of jobs. The policies were generally introduced betwee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90s. Over time these policies have shifted from focusing on equality to emphasising equity. Two pivotal policies are pay equity and employment equity. In the end, the impact of these policies is difficult to assess. Keeping the European situation in mind we argue that they be considered as a component of broader changes rather than as specific causes of improving the situation of women in the Canadian labour market.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3.
李庆哲 《地质与勘探》2023,59(2):451-464
中非铜钴成矿带是世界最大的沉积型铜钴成矿带、全球最大钴矿、第三大铜矿发现区。因铜钴价格持续走高和中资企业持续关注的迫切性,本文对中非铜钴成矿带地质特征、铜钴矿床资源分布规律、权益资源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系统收集研究区学术研究成果、商业数据库、企业年报等数据,分析认为Lufilian弧形构造带是中非铜钴成矿带构造背景,从北向南依次为弧外部褶皱推覆带、穹窿地区、复式向斜带、加丹加高原。地层分为孔德龙古、恩古巴、罗安三个群,地层年龄自<573±5 Ma至879±16 Ma。含矿层位主要是罗安群矿床组,下分R2.1、R2.2、R2.3三个含矿层。矿床类型主要为碳酸盐质巨型角砾岩型、含矿页岩型、含矿砂岩型、含矿基底型铜矿,构成6个铜钴矿集区,具有等间距分布特征,间距为±20 km。截至2021年,研究区探获铜资源量1.91亿t,钴资源量1404万t。以当量铜资源量排序,>100万t的矿床33个,>1000万t级别的矿床7个。共有14个国家55家矿业企业参与铜钴成矿带勘探及开发。我国权益铜钴资源量分别为6467万t、648万t。大于50万t权益铜资源量的企业有洛阳钼业、紫金...  相似文献   

14.
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自然环境演变研究和中华文明演变研究的大量科学积累显示,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存在着多样而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出以下认识:(1)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结构”,其连续性得益于与巨大的生存空间相联系的多样的环境类型与环境演变的区域差异。(2) 尽管并非所有的暖期中华文明都繁盛,但中华文明繁盛的时期往往是各种时间尺度上的暖期。(3) 环境极端恶化事件对中华文明产生严重冲击,同时也促使文明发生重大变革,中华民族在对不利环境影响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开拓创造、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进一步开展有关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应以重大环境演变事件的识别为基础,以环境变化引起的资源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文明发展对环境演变影响的适应研究来深化对文明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Building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corresponding index system applicable to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GEIM) for new mines contributes to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es. Taking GEIM of a limestone mine to be built in Chongzhou as a case, this study, by making use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subsequent transformation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variables, established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zoning assessment system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namel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s,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land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The current study employed multi-objective linear weighting function to form mathematical model and then worked out environmental quality scores and the zonations, which were expected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e. Beside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redictions on possible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the mine and fo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Geoforum》1988,19(3):323-338
A neglected area of Australi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relates to the issue of how to ensure an equitable provision of services to inhabitants of rural areas. Equity, however defined, is a procedural concept, requi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about how to allocate and distribute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as a distributional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both in determining the actual amount and natur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and in deciding who will get how much of what is available. Compared with other social goods, there is a particular insistence on equity with respect to health care service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problems characterizing health care provision in rural Australia. It evaluates fiscal equalization as one means by whic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ttempts to ensure at least some equity in the pro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ealth care resources to areas of dispersed popul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fiscal equalization alone is unable to ensure equity. This is because of problems of how to assess the needs for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providing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areas of dispersed population, confusion between equality and equit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a federal system, and inadequacies associated with using hospital services as the basi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equity is more likely to be achieved when policy is oriented to health care rather than medical care and when pro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relates more to service outcomes than to service inputs.  相似文献   

17.
张掖市面向幸福的水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程国栋  徐中民  钟方雷 《冰川冻土》2011,33(6):1193-1202
颠倒了传统规划设定目标找途径的思路,从规划区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了一种通过回避发展过程中的陷阱,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规划思路.首先以幸福为发展目标,辨晰了面向幸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陷阱.然后,简要阐述了张掖市水资源管理的实践,从金张掖金在水上出发,在注意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同时,分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公平体系建设和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评价方法和开采方式的影响,现行地热资源管理制度沿用的是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式,在地热资源评价方法、指标核定、收费标准和优惠政策方面存在不足,地热回灌工作也将会遇到现行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以能源矿产属性管理地热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可通过改变地热年度开采指标核定方法、修订地热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标准、建立地热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单要素到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承载能力主要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即萌芽奠基阶段、应用探索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详细讨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最后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情景模拟和实践应用等四个层次指出了未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