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作者认为,新构造运动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类:断块运动、拱拗运动,褶皱运动。其形成相应的构造有:断块构造、拱拗构造、褶皱构造。按照作者这一分类,鄂西高原与江汉平原属于典型的拱拗构造(图1)。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构造模式和演化及其与中强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江汉盆地地震物探的剖析,结合该地区大地构造环境特点,指出盆地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组成:前陆盆地阶段(中三叠-晚侏罗纪),主要受秦岭大别逆冲推覆,前缘挠曲形成前陆盆地,同期形成NW向和NEE-EW向两组断裂,从而奠定了盆地棋盘格网构造体系;断陷盆地阶段(白垩纪-老第三纪),断裂由原逆冲或逆走滑转变为正断性质,且控制盆地沉积中心,同时盆地发生顺时针旋转,岩浆活动强烈;新第三纪以来盆地阶段,盆地以坳陷为主,整体下降,表现为断裂对盆地沉积控制明显减弱,岩浆活动停止. 根据石油物探剖面建立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即盆地内两组断裂及其形成的狭窄低凸起/地垒条带将盆地分为4个NNW向展布和3个NEE向展布凹陷带. 盆地地壳结构和小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地震集中在沉降最大的潜江-沔阳凹陷带附近,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15 km左右,即盆地基底附近.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安宁河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位场变换后得到的深部重力异常,采用质面压缩法反演得出了莫霍面深度。研究了该区深部构造特征,利用重力垂直二次导数定性地划分了该区的深部断裂,对深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认为:(1)该区处于青藏块体与华南块体的交接地带,深部构造特征也表现了这种交接带的复杂性;(2)地壳深部受近东西向构造影响十分强大,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在西昌以南段无深部构造背景显示;(3)强震活动区与深部构造关系密切,处于特殊构造部位的西昌——冕宁段今后仍是强震重复发生的地段。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深浅构造变形与地震关系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库车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由地震分布的规律性推断可能的基底断裂 ,并分析了基底活动断裂与地表构造的对应关系、盖层变形和基底变形特征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 :1)地震震中分布揭示库车坳陷内对应东、西秋里塔格背斜带位置上 ,基底中发育东秋里塔格深断裂和南、北秋里塔格深断裂 ;另外 ,依奇克里克背斜和亚肯背斜位置上也存在对应的深断裂 ,这表明地表构造的形成受深部构造的控制。 2 )依奇克里克构造西端至东秋 5井连线位置上发育 1条NE向走滑断裂 ,在拜城西侧发 1条NW走向的活动断裂 ,这 2条切穿构造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库车坳陷构造分段的主因。 3)基底和盖层变形特征的差异主要源于二者之间介质特性的差异。盆地基底岩石圈强度非常高 ,决定了其变形以脆性破裂———地震活动为主 ;而盖层中沉积岩层强度较弱 ,且存在煤和膏盐等极软弱的薄层 ,在构造挤压作用下 ,可以产生黏性或塑性流动大变形及顺层无震滑脱  相似文献   

5.
李蓉川 《地球物理学报》1986,29(03):302-306
本文就鄂西江汉地区(图1)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鄂西江汉地区现代正处于引张应力场作用下。  相似文献   

6.
鄂西江汉地区的现代引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鄂西江汉地区(图1)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鄂西江汉地区现代正处于引张应力场作用下。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了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造力学性质与地震强度之间有以下关系:(1) 在以张性为主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一般小于7级;(2) 在扭性特征显著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震的最高震级可达到8级;(3) 在具有明显压性特征的断裂和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震级大于8级,可达8 1/2级。根据这一规律,对鄂尔多斯地区不同震级的潜在震源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基于搜集到的2000—2018年滇西北地区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运用线性叠加反演法进行应力场反演,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现今的构造应力状态,进一步探讨了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1)滇西北地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主要以走滑型(46%)为主,正断型(27%)次之;(2)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和局部的非均匀性,呈现为NNW向挤压和ENE向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结构,说明研究区受到来自NNW向的水平挤压作用,对该地区上地壳运动和断裂活动起主导作用;(3)滇西北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大都小于0.2,除北部一些地区外,应力场基本处于均匀状态。根据应力张量方差随时间的变化和后续地震可知,中强地震大都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值低于0.2的情形,且主要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减小即震源机制解趋于一致的过程中。空间上这些地震基本都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的低值分布区及其边缘,这一结果有助于判定发震地点和了解区域应力集中增强过程。  相似文献   

9.
鄂西三峡区域重力场特征及其地震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大断裂的强烈活动不仅能造成深部地壳界面不连续(变异)和重力场的异常分布,同时在上部地壳有相应的显示。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反演了鄂西三峡地区地壳厚度分布、重力均衡状态,进而着重研究了地表线性断(破)裂系统和现代地壳运动特征(包括地震活动)。由此得出结论:三峡东部NNE向延伸的重力异常梯级带不是现代强烈活动的深部断裂(块)作用结果,即其深部似不存在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宁夏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夏及邻区128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以水平或近水平作用力占主导地位,地震断裂以斜滑为主。宁夏发生的地震是在北东或北东东主压应力作用下,呈共轭分布的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断裂活动的结果。最后,本文还对该区几种特殊类型的地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康氏面和莫氏面的深度,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的三个地震带——从渤海经北京到张家口的北西向地震带、以太行山为对称轴的河北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从深部来看都处在上地幔相对隆起的部位上。因此,作者认为,重力和重力均衡调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北大地构造的发育,塑造了其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因而也就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2.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6-26公里。然后讨论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的关系,得出各地区之间地壳温度场的差异产生的应力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最近的海上石油物探资料,从地质构造等方面论证1918年南沃大震的震中位置,并用历史水位及宏观资料推断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讨论了震级问题,余震序列特征,估算了强余震震级的方法和预测强余震发生的时间问题,由于震级参数的重新论证,对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应作重新估计。上述问题的讨论对指导今后该区的地震监视预报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京津唐地区居里等温面的计算结果。本区居里面的深度约为16—26公里。然后讨论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的关系,得出各地区之间地壳温度场的差异产生的应力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祝意青  梁伟锋  操启明  凌晔  刘练 《地震》1999,19(4):345-351
通过对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重力场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在观测期间,测区及其周边共发生7次Ms≥5.0地震,流动重力均有一定的反映,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测。重力变化的异常形态,变化量级和持续时间均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变化由地震孕育的非均态-发震-震后恢复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杨林章  何世海 《地震》1993,(5):24-29
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井下体应变测量中的井孔放大效应,指出井下体应变测量中普遍存在放大问题,其放大倍数与周围岩石的弹性系数有密切关系,围岩的弹性参数E、v越大,这种放大效应越明显。由实测资料求得的体应变潮汐因子及其变化均包含有这种放大因素。用实测的近三年的体应变资料(昌平台、东三旗台)计算了潮汐因子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台沿周围四级以上地震进行了对照,发现震前存在视潮汐因子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论述了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基本特征,探讨了断裂带的东延、平移滑动以及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关系,指出: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活动历史悠久、具左旋平移滑动特征、切割地壳较深的深大断裂带,过大坝后,继续向东延伸,到宽滩山一带进入金塔盆地而消失。该断裂带为一转换断层,向左平移滑动的距离最大达120公里,全新世以来活动强度不大,地震活动的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雷芳 《内陆地震》1996,10(3):224-234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是中国的一条主要超壳断裂带,也是祁连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带。利用近几年取得的人工地震、重力、航磁、地热等资料,从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方面就该断裂及其两侧的深部构造特征作一初步分析并讨论了断裂带的最新活动及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20.
We conduct the wave field separation of the gravity field for northern Henan Province and adjacent areas by the wavelet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obtain multi-order gravity wavelet details and regional gravity field information. Then the Parker density surface inversion is used to invert the Moho interfa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avelet details in different orders and results of thre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available in this area, we attempt to reveal the deep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stal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uneven density distribution accompanied by uplifts and depressions in the region with obvious heterogeneities of the density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The gravity fiel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ddle-upper crust correspond to the surface topography, the lower crust is dominated by the large-scale high-low gravity anomalies, and several major depression basin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velocity and low dens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pth of the Moho interface changes greatly, which forms the block structure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crustal thickness. Among these features, the area with relatively large variations of the Moho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basin to the Taihang Mountains, or exactly the Moho mutation belt. The Moho interface of the basin area as a whole is dominated by the uplift intertwined with local variations, of which the least and largest depths are 31km and 37km,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gravity isostasy,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larger(about 41km)in the northwes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with less average crustal density. In the study area, earthquakes tend to occur around the transition zone with density changes where the Moho is locally convex.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upwelling of upper mantle materials, low-velocity and low-density structures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and connection of deep large faults. Moreover, the deep large faults play a controlling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