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果 《矿产与地质》2008,22(4):322-325
分析了旧店矿区的各项地质特征,根据规模、蚀变、细脉标志等特征对1号脉的支脉提出了勘探建议,并对圈定矿体作了详细阐述,认为该支脉与1号脉同期形成并略显张性,上覆1号脉与支脉二者之间的细脉对该支脉的成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安妥岭钼矿矿体线框模型和矿块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妥岭钼矿地质勘探中,17个已获得岩芯样品品位的钻孔组成了3个(自西向东依次为10号、14号和18号)比较完整的勘探线剖面,对它们进行综合地质解译之后获得3个勘探线剖面内矿体的边界。将位于东西两侧的18号和10号勘探线内的矿体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平移勘探线剖面间距的一半(50m),同时矿体面积减半,分别作为矿体的东部和西部边界。以上述五个剖面内的矿体边界形态为基础,运用Micromine建立了钼矿体的线框模型,使用距离加权反比法建立了安妥岭钼矿体的矿块模型。初步探讨了矿石品位在10号、14号和18号勘探线剖面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矿体线框模型在水平、南北和东西方向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剖切,探讨了矿体形态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特征,也为进一步的钻探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余飞燕  王京彬 《云南地质》2014,33(3):441-445
梅岭矿区勘探程度较高,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及研究成果,此次研究,建立了梅岭矿区三维地质数据库,应用Micromine软件建立铜矿体三维模型及Fm1断层模型,并应用距离反比法对M1和M2号矿体矿块模型进行空间插值,获得相应的品位模型.通过对比不同勘探网度条件下的矿体三维模型及矿体品位、矿石储量等特征的变化,探讨了在M1和M2号矿体勘探范围内设计勘探网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金口岭铜矿床Ⅲ号矿体的形态参数和储量参数探采资料对比,详细分析了误差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对Ⅲ矿体勘探控制程度作出了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5.
曾志雄 《湖南地质》1999,18(2):93-94
根据矿床成矿规律,黄沙坪铅锌矿在129中段南部324号矿体群的南东侧、AF3断裂的北西侧开展成矿预测,确定找矿靶区,探获到两个盲矿体,创潜在经济价值193万元。  相似文献   

6.
根据矿床成矿规律,黄沙坪铅锌矿在129中段南部324号矿体群的南东侧、AF3断裂的北西侧开展成矿预测,确定找矿靶区,探获到两个盲矿体,创潜在经济价值193万元。  相似文献   

7.
辽宁有色地质局109队经过为期一年的铁矿勘查,终于在阜新市阜蒙县某地勘探出一座中型以上铁矿,据初步估算,1号和2号铁矿体资源储量达3000万吨。  相似文献   

8.
位于焦家断裂带的新城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主裂面(断层泥)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带内。根据勘探资料和测试数据对矿床内Ⅰ号和Ⅴ号主要矿体的赋存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矿区水文和环境特点对矿床进行了开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新城金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矿床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矿区岩体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较小, 研究区内的主矿体为地质环境条件良好型矿体。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勘探线地质剖面图钻孔样品化验数据和中段地质平面图坑道样品化验数据,利用Vulcan软件对大尹格庄金矿床矿体建立了两种三维实体模型,并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利用Datamine软件得到综合后的块体模型;运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及Surpac软件,分析了①、②号两个矿(脉)体群的Au品位空间变化结构,并求得了搜索椭球体,实现了矿体和Au品位变化形态的空间分布展示;结合三维建模成果与矿体空间变化结构,分析得出了矿化分布规律.②号矿(脉)体群沿NE向继续展布的区域,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分析了清水塘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成矿系统功能模拟原理,在矿区内建立了主要矿脉的立体定量预测模型,并在主矿脉的深边部有效地预测了盲矿体,求出了一定的金属矿量.  相似文献   

11.
大铜厂铜矿位于会理断陷盆地,产于中生代白垩世小坝组砂、砾岩地层中,是砂砾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及碎屑物等特征分析,发现矿石与围岩具有明显的同源性,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建造,远端矿源为摩挲营花岗岩体和龙帚山玄武岩体.同时综合其他成矿特征,对矿床成因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静纯  陈民扬 《地质论评》1999,45(7):167-173
我国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银矿床占大、中型银矿床总数的33.5 %。燕山旋回是我国与火山岩和潜火山岩有关的银矿最重要的成矿期。这类银矿几乎都产于深大断裂边缘或次级构造交汇部位、 地槽区海相火山活动地带及地台活化区陆相火山活动地带。硅化和钠化与银矿化最为密切。矿液中的Au、Pb、Sc、Mn、Cd对银的成矿作用有积极影响。银在矿石中的分布特点显示,矿石中95%以上的银呈独立银矿物存在,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是银的最重要载体矿物,这为银的充分回收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样品经艾斯卡试剂(碳酸钠和氧化锌)半熔法分解,沸水提取,使硒与主量金属元素铜、铅、锌及其他过渡金属和贵金属元素得到分离;滞留在溶液中的干扰元素,通过在酸性介质中加铁盐来掩蔽。采用焙烧分离-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中的硒,干扰少、灵敏度高。确定了最佳条件为盐酸浓度30%,硼氢化钾浓度20 g/L,铁盐浓度1 mg/mL;干扰元素的允许量铜为40 mg/L,铅为8 mg/L,锌为400 mg/L。同时对铜、铅、锌主量金属元素进行分离效率试验,效果好。方法检出限为0.0203μg/g,测定范围为0.15~100μg/g。经全国不同地区7家实验室采用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国家标准物质验证,精密度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良好,准确度高。建立的方法也适合于土壤及多金属矿物中硒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金川Ni-Cu-(PGE)硫化物矿床赋存于超镁铁岩体中,是世界第三大镍矿床。金川岩体中部(1#矿体)Ni金属储量约占整个金川矿床的56.8%,岩石呈同心带状分布,矿体横剖面形态为舌状,中间为网状矿石,周围是浸染状矿石,其网状结构矿石丰度远远高于其他矿石类型。1#矿体不同类型矿石亲Cu元素100%硫化物计算后,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指示矿石的IPGE具有、高低2个系列的数值特征,Pt变化很大,大部分样品Pt/(Pt+Pd)值在(0.3~0.7)范围之外。钻孔样品Ni、Cu品位的变化指示富Cu矿石富集于网状矿体中、下部,网状矿石的Ni、Cu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Ni/Cu值在深部变化较大。研究认为,1#矿体遭受热液蚀变作用影响明显,矿石IPGE的变化和小尺度的Ni/Cu值循环变化由MSS分离结晶作用所致,矿体中、下部富集富Cu矿石和深部Ni/Cu值变化较大由MSS分离结晶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Accordingtopresentdata,theepithermaloredepositsdistributeovertheworld.However,thereisaspecialphe-nomenonwhichthee...  相似文献   

16.
刘军威 《西北地质》2011,44(2):102-109
通过对夏家店金钒矿床地质特征、矿体赋存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该区主要的控矿因素为地层和构造。地层因素中,寒武系水沟口组黑色岩系为主要的控矿地层。构造因素中,镇-板断裂为夏家店金矿的主要导矿构造,次级断裂(F4、F5)为主要的储矿构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金钒矿的找矿靶区,即以夏家店金钒矿床为中心,夏家店东部构造急剧减弱,但地层完整,应是钒矿成矿有利地段。夏家店至东侧甘沟应开展金矿床的找矿预测。而在夏家店以西至冷水沟段,地层缺失较多,构造变形虽然强烈,但提供形成金、钒矿床的地层建造物质基础差,导致沉积型钒矿规模小,改造型金矿床的矿化强度不理想,找矿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紫金山矿集区铜地球化学块体特征及找矿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 在紫金山矿集区1:20万区域化探数据基础上, 利用2 km×2 km窗口数据, 对紫金山矿集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块体的圈定及内部结构的剖析。分析了铜的地球化学块体各级含量水平所对应的面积、可供金属量、浓集度等参数特征。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 揭示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对几个重点的Cu的地球化学子块体作了预测评价。指出在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内还存在巨大的寻找铜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年钢铁产量快速增长,造成市场上铁矿石供小于求,价格快速上扬。铁矿为北京市允许开采矿种,保有储量仅2亿吨,可供现有铁矿山开采35年,因此应加大铁矿资源的勘查力度,增添新的矿产地,满足钢铁生产的需求。北京密云、怀柔北部山区的变质岩中鞍山式铁矿石,为主要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士鲁 《矿床地质》1986,5(3):19-26
云南腾冲锡矿带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以往许多地质学者把东南亚锡矿向北延伸仅与云南境内的个旧锡矿相连接,因那时腾冲地区是个处女地。自七十年代末,本区开展了1/20万区调,发现了若干锡石重砂异常,与此同时,第四地质大队对旧矿点、老窿和铁帽露头取样分析,找到和评价了一批锡矿床,从而揭示了在滇西找锡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noting shortcomings in previous classifications of ore bodies and ore fields, present a detailed system of distinguishing postmagmatic occurrences, further developing A. V. Korolev's 1954 system. That system noted three main groups, conformable, intersecting and contact bodies, subdivided into 11 classes and 18 types of ore bodies. The present classification divides all fields into two main groups: those in mobile zones and those in platforms. The resulting 26 categories are further subdivided to distinguish containing formations. The authors stress the need for such distinction. Examples are given for each deposit, including name of ore field, country where located and type of metal.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occurrences of ores in Precambrian formations.–A. Eus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