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实地考察所见,并结合近年新资料提出兴凯地体(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已延入中国境内东宁道河一带,对中国边境志留系的发育作了重新厘定,对吉、黑东部和滨海区西部广泛发育的二叠系从构造建造、生物组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对更新该区的传统地质观点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徐公愉 《吉林地质》1995,14(4):16-29
本文以远东中俄边界地区广泛发育的火成岩的研究为基础,对火成活动在地体构造学业伦历史中的构造背景、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形成的岩石组合和动力学机制6等作了探讨。得出地体构造从早及晚由挤压向伸展和走滑构造背景演化,相应发育一系有成因特征的火成岩。为古亚洲洋东段的构造演化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阿尔泰山和俄罗斯阿尔泰山均属于阿尔泰山脉的组成部分,地理上互相连接,地质上具有相似的古生代演化历史,同样都发育中生代花岗岩及伴生的稀有金属矿床。中国阿尔泰山和俄罗斯阿尔泰山的中生代花岗岩及其稀有金属矿床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两地与稀有金属矿床有关的中生代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属于非造山花岗岩类,但在俄罗斯阿尔泰山发育以岩珠和岩脉型钨-钼、锂-钽为主的稀有金属矿床,时限为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而中国阿尔泰山则发育以花岗伟晶岩脉型锂-铍-铌-钽为主的稀有金属矿床,时限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这些花岗岩具有相似的Sr- Nd同位素特征,但~(87)Sr/~(86)Sr初始比值变化很大,可能是岩浆-流体作用的结果,而变化较小的ε_(Nd)(t)值与富集地幔来源的岩浆基本相当,或者可以解释为幔源岩浆与地壳物质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研究取得6个方面的进展;1.重塑了华南板块的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将华南板块划分出三个构造区,一个火山岩区和两个造山带,并了南方构造格架与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2.分析了华南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二级超旋回层序,凝缩层段及其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区域性四套主力烃源岩的特点;3.提出了华南板块北南两个前陆盆地带的发育对中国南方海相油气的后期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碎屑—凝灰岩储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要论述了中国东剖中新生代火山储层的发育状况及赋方式,对这些储层进行了区域对比,讨论了火山岩储层的发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讨论了火山岩储层的研究状况,,包括火山岩储层的孔隙研究,相带研究及其与油气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编图的意义,编图原则和方法,通过分省地质灾害图集的编制和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分类方案,论述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钻孔常规压水试验(Lu值)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Lu值大小的分级、分级频率的空间分布和随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不同级次的裂隙发育程度随埋深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岩体裂隙发育规模、裂隙连通程度和不同级别的裂隙密度等特点;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与裂隙发育条件,提出了运用随机统计原理构建二维裂隙网络系统模式的方法;并结合中国西部溪洛渡水电站坝区玄武岩裂隙介质阐明了裂隙网络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河系形成与发育的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地下河系形成演变的链式规律,并加以详细评述,为今后岩溶地下河系水能调控空间定位与水资源开发提供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俄罗斯原油管道工程(简称中俄原油管道)规划全长1,035 km,中国境内段965 km,俄罗斯境内段70 km。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穿越约500 km多年冻土区,沿途地形起伏,水系和沼泽发育,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提出以管道地基土的最大融沉变形量为评价准则,以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和含冰量为评价指标,对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分类,并依据分类结果进行评价。依据计算结果以-1.0℃和-2.0℃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进行冻土工程分类。具体分为:稳定型、过渡型、高温不稳定型(-1.0~-2.0℃)以及极高温极不稳定型(≥-1.0℃)。分别对应良好、较好、不良以及极差评价结果,并以此为基准选择传统埋设、埋设、埋设+换填、埋设+换填+隔热或架设等管基设计原则。对管道沿线约430 km多年冻土区进行了详细和逐段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指标简单、实用,评价结果合理、恰当,可推荐在其它多年冻土区类似管道工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东部沉积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沉积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德发  陈建文 《地球科学》1996,21(4):441-448
论述了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在中,新生代各沉积时期的发育特征,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布,古气候特征,清楚地反映了各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和全区范围内的沉积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岳明  冉广庆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4):42-43,47
根据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对陕西省泾阳北部地裂缝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初步认为泾阳县地裂缝发育特点在空间分布上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有关,在时间分布上与降雨和农田灌溉密切相关。就其形成条件机理提出了控制行为,稳定现象,防止灾害等防范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分布的岩溶山区是我国环境最恶劣,经济最不发达的贫困地区之一,根据其特殊的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岩溶单元流域”的概念,并探讨了它的内涵,研究路线及治理技术方法。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以及地下水分岭和非可溶岩体的存在,岩溶山区形成了很多由地下分水岭或非可溶岩体所圈闭或半圈闭的“岩溶单元流域”。岩溶单元流域是一个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的完整的水文系统,也是岩溶发育的岩溶洞穴-裂  相似文献   

14.
秦岭横亘中国大陆的中部。区内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变质作用强烈,成矿作用极其优越。矿产种类繁多,在中国地质领域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区内特大型矿床的成矿机理进行了全面地探讨,预测了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以金龙山一丘岭金矿床为例,通过对发育在容矿层上的构造类型与其上封盖层岩性类型进行研究,划分出9种构造与盖层岩性组合类型,并分析其对含金热液的控制,总结出中-低温热液卡林型金矿床富集规律:Ⅰ型组合发育区容矿层的含矿液性最好;Ⅲ.Ⅵ,Ⅸ型组合发育区容矿层的含矿液性最差;Ⅱ,Ⅳ,Ⅴ,Ⅶ,Ⅷ组合发育区容矿层含矿液性较好。最后提出了在金龙山外围有望找金区域。  相似文献   

16.
渭北煤田小型层滑构造的成因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渭北煤矿区大量实际调查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层滑结构的发育类型,阐述了层滑构造的发育规律,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提出了典型层滑构造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7.
马新  陈宝义  刘三虎 《探矿工程》2005,32(1):13-15,17
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地下厂房防渗帷幕工程身处岩溶发育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以层间错动断层为主,并有部分陡倾角断层发育,岩层受构造挤压强烈,断层、节理、破碎带发育;水平岩溶、垂直岩溶发育。以此工程为例介绍了高压灌浆施工工艺,阐述了岩溶地区高压灌浆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分析,对中国东部发育红、蓝宝石矿的不同地区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从寄主岩类型、寄主岩形成时代和火山机构四周发育的第四系沉积物特征角度,提出了吉林省应将伊舒带、敦密带、东宁—宽甸带作为首选的红、蓝宝石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地区地质灾害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本文着眼于地质灾害形成的动力来源、成因、形成时间、发生过程、关联性、可控性和危害性,首次对中国近海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并给出了各种分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煤田构造与构造控煤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的认识。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建立了赋煤构造单元区划层次结构,系统总结了各赋煤构造区构造单元的煤田构造特征。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揭示了中国煤田构造展布的分区分带特征,把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划分为两大构造区域、三大煤系变形带、五大一级赋煤构造单元。提出煤盆地构造类型划分方案,研究了主要聚煤期古构造格局及其对成煤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恢复了煤田构造演化历程。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分类方案,强调构造变形和构造形态对煤系现今赋存状态的控制作用,使构造控煤有了明确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