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10年6月22日和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发生了2次M_s4.5地震,在银川市及周边地区引起了强烈震感。为了更好地认识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利用宁夏及邻近几个省份区域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首先通过HyP2000绝对定位得到震中位置及余震震中分布;然后使用TDMT矩张量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与震源深度。结果显示:2010年6月22日地震节面Ⅰ走向208°,倾角89°,滑动角-164°,节面Ⅱ走向117°,倾角74°,滑动角-2°;2012年11月20日地震节面Ⅰ走向284°,倾角79°,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192°,倾角78°,滑动角169°。综合Snoke法,得出这2次地震主控断层均为走向NNE、倾向NWW的右旋走滑断层;前者带有少量的拉张分量,后者带有少量逆冲分量,矩震级分别为M_w4.5和M_w4.3。根据HyP2000精定位、TDMT矩张量拟合误差和sPn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确定最佳震源深度分别为22km和8km,均属浅源地震。从定位震中和震源机制解来看,虽然2次地震震中仅差13km,但前者震源比后者深,分析其原因,可能为2012年11月20日地震由银川断裂的主断裂控制,而2010年6月22日地震由银川断裂的南支分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据新疆地震台网测定,2019年10月27日13时29分,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5.0地震(以下简称乌什M_S5.0地震),震中为41.21°N,78.82°E,震源深度11 km,当天18时52分再次发生M_S4.5地震,地震类型为多震型。地震震源机制的确定,对于研究地震的发震机制,孕震机理以及震后应力的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早期的地震矩张量大都是由P波初动符号确定,如高国英等(1998)采用P波初动的方法计算1997年伽师强震群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确定了伽师震群的破裂面~([6])。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记录来反演地震矩张量可以避开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的苛刻条件,可以得到整个地震破裂过程的信息。本文中利用目前较流行的CAP(Cut and Paste)方法快速计算了乌什M_S5.0和M_S4.5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于判定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震源区及其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4年3月27日和30日湖北秭归县发生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该地区最大的2次地震,文中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采用Kiwi方法反演2次地震的矩张量解,该方法中使用了湖北和重庆测震台网14个宽频带波形记录和6层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反演结果显示,2次地震观测谱和波形与理论谱和波形拟合得比较好,非拟合误差数0.57,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2次地震均为走滑兼少量逆冲错动,但前一地震为左旋走滑,后一地震为右旋走滑,矩张量解中DC成分偏少而ISO成分多可能是库水对地下介质物性影响的反映。同时也使用三峡台网15个子台记录的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重新精定位了从3月27日至4月27日时段内超过500次地震序列事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布方向为NNW向和NE向,但主要集中在NE向,并分别沿NNW和NE向作了深度剖面,剖面显示震源深度为4.5~10.0km,余震在深部呈现2个较明显的断面,与震源机制解NE向节面产状一致。野外现场宏观烈度调查指出,Ⅴ度极震区等震线为一椭圆,长轴NWW向,短轴NE向,结合野外现场考察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综合推断仙女山断裂北端的NE向破裂面为2次地震的发震断面,余震序列的NE和NNW向分布、剖面上发震层的形态和深度特征表明,这次地震活动受到了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活动的控制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固定台站的记录波形,利用gCAP方法和P波初动符号反演方法求解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与哈佛CMT震源机制解、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震源机制以及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各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还求解了九寨沟地震震中附近2010—2016年间28次小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得到的小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最大应力轴与最小应力轴均为水平方向,其中最大应力轴方向为NWW方向,最小应力轴方向为SSW方向。  相似文献   

6.
利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观测到的主震波形记录的初动符号求解了2013年7月22 日岷县Ms6.6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并与哈佛及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对比,对这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若干次Mb4.5以上的地震也利用初动符号求解了震源机制,发现与Ms6.6地震的震源机制形态较为相似.进而利用2010年至2011年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在震中距50 km范围内,并且接近岷县Ms6.6地震发震断裂临潭-宕昌断裂的中小地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到的地震进行初动识别后得到初动数目大于10个、并且对震源包络良好的中小地震31个,利用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求解了该区域的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主压力方向为NEE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广伟  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11):4298-4304
本研究利用西藏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大震5次中等余震(5.0≤MS≤6.5)及西藏定日MS5.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6次地震包含2个正断、2个走滑及2个逆冲型地震.其中2个正断型地震位于主震的东北方向,即发震断层的上盘,表明该区域受到主震同震位移的影响,表现出应力拉张的变化特征;2个走滑型地震在主震破裂的东南方向上,说明随着破裂往东南方向延伸,余震的走滑分量增强;另外2个逆冲型地震位于5月12日MS7.5强余震区域,与MS7.5地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可能与主震同震位移引起该区域处于应力挤压状态密切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尼泊尔MS8.1主震发生后,由于同震位移的影响,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应力状态,从而使中等余震表现出不同的震源类型.  相似文献   

8.
1993年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生M_s≥4.5地震19次,6级以上的地震3次,其中最大一次是1993年3月20日发生在西藏拉孜的M_s6.6地震(见下表)。除我国台湾地区外,全部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能量和频次均有所增强,总体活动水平出现回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速度模型对四川越西MS 5.2地震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结果的影响,我们使用四川和云南测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采用CAP方法和3种不同速度模型进行波形反演,结果显示:1 3种模型获得的台站波形拟合互相关系数均大于61%,且地震震源机制解参数基本一致,结果稳定、可靠;2反演得到越西地震的矩震级为MW 5.03,震源深度为10 km,断层节面Ⅰ走向355°、倾角81°、滑动角29°,节面Ⅱ走向260°、倾角61°、滑动角170°,P轴方位角124°、仰角14°,T轴方位角221°、仰角27°,该地震断层属于左旋走滑型;3推断此次地震活动是大凉山断裂左旋走滑错动结果。  相似文献   

10.
谢弘臻  王九洋 《中国地震》2018,34(4):704-712
对不同震中距台站的记录采用入射角法、s PL-Pg等震相到时差,对辽宁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单纯形法研究了辽阳灯塔5.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震源深度应为14km,略大于目录给出的10km。利用四川松潘台、青海湟源台的远台记录也得到同样的结果。通过对辽宁1970年以来5.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发现,辽宁地震的震源分布存在东西两侧偏深、中部偏浅、中部地区南浅北深的统计规律,灯塔地震震源深度符合该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11.
柘林水库地震及其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柘林水库座落于江西省修水河中游,土埧高度63.5米,设计库容79.2亿立方米,为我国土埧库容之冠。水库蓄水前后未设测震台,不知有无微震活动。1972年1月大埧截流蓄水成库后,于同年10月14、16日分別诱发M_s 3.2、3.0级有感地震。本文从测震资料探讨库区地震活动性及其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辉 《地震工程学报》2012,34(2):207-208
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2012年5月11日北京时间18时18分07秒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处(震中位于北纬37.7°,东经102.1°)发生Ms4.9地震.  相似文献   

13.
14.
肃南5.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研究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铭  李亚荣 《高原地震》2000,12(2):25-31
用P、S波振幅比方法反演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计算了对应的P轴T轴。结果表明,前震的一组节面比较集中且与主震断层面大体一致,其主压应力轴也表现出对的集中,而余震(以及以后发生在该地区的一些小震)的断层面解则比较散乱,但总体上仍与该区的主要断层保持大体一致,但是余震的P轴和T轴则表现更大的散乱。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微震震源机制的相对一致性是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25日23点43分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发生了Ms5.1地震.据黑龙江省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46°56'、东经124`54'.根据大庆地震台网记录结果,至2005年12月30日24时止,大庆林甸5.1级地震序列共发生余震88次,最大余震为7月25日23时57分ML4.0地震.其中不可定位地震56次,ML0.1-0.9地震1次,ML1.0-1.9地震18次,ML2.0-2.9地震7次,ML3.0-3.9地震4次,ML4.0-4.9地震1次.  相似文献   

16.
1992年7—12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发生 M_S>4.5级地震21次,其中4.5—4.9级地震7次,5.0—5.9级地震10次,大于6的地震4次。大陆地区仅发生6级地震1次,即1992年7月30日西藏尼木发生的 M_S6.5地震。地震活动总体水平持续偏低(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杨军  苏有锦  李孝宾  叶泵  陈佳 《地震研究》2015,38(2):196-202,333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合精定位结果、震后现场灾害评估报告及震区地质构造情况,判定维西—巍山断裂以西的苍山西麓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断裂带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160°、倾角48°、滑动解-99°)为其发震断层面。  相似文献   

18.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19.
何畅  朱航 《中国地震》2015,31(2):227-234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2016年7月31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发生M_S 5.4地震,基于海南地震台网数字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M_S 5.4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最佳深度为5.1 km,其中节面Ⅰ参数为:走向340°,倾角37°,滑动角-18°;节面Ⅱ参数为:走向85°,倾角79°,滑动角-125°。初步推断苍梧M_S 5.4地震破裂面运动以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性质,反演参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