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谱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地震参数。在地震预测和工程地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谱震级测定还可得到地震辐射的能量,再通过和标量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地震震源处的视应力,而视应力也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谱震级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地震台(KMI)记录的近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垂直分量上的P波,采用 Duda等人提出的谱震级的测定方法,改进并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直接用速度谱值测定地震谱震级的方法。所得谱震级结果与ISC给出的Ms震级对比后,发现相差不大;所得的能量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将来还可对不同地区更小的地震进行谱震级的测定,这无疑对地震学的进一步研究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一、震源体波波谱 近十几年来,为了从地震图中求得更多一些的震源信息,地震学家们详细研究了地震震源波谱。 地震波谱是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在频率域中的一种描述(一般的地震图分析只侧重于时间域) ,可推导出它与震源的力学参数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震源模式所辐射的理论地震波谱是不相同的。我们所介绍的体波谱系采用布龙的位错模式。布龙把断层等效为一个  相似文献   

3.
关于震源附近流体、热和能量分配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震学的基本问题,地震发生过程中震源附近流体、热与能量的分配问题一直是地震学家关注的前沿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震源附近存在流体,且流体在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深部流体的来源尚存较大争议.对于震源区的热问题,自应力热流佯谬提出以来,不同的模型被用于解释热流佯谬相关问题,其中动态弱化被认为可能是解决热流佯谬的关键.摩擦产生的热能与能量分配问题直接相关,大地震发生后,立即进行深钻现场测量对认识地震发生过程中震源附近的流体、摩擦热能及能量分配问题具有时效性和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国际上有关震源附近流体、热及能量分配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对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小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辐射能量是独立于地震矩的另一个重要的震源参数,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的评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辐射能量和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视应力,而视应力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台(KMI)记录的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采用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通过采用Brune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品质因子Q。所得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还对更小的地震进行了能量测定的尝试,结果表明小地震的视应力一地震矩标度关系似乎与中强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各向异性ATI介质地震矩张量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地震矩张量描述了地震点源的基本特征,其内容涉及到各类震源(包括剪切位错震源、张裂震源和体积震源)的力学机制、震源辐射、地应力场、震源运动学和强地面运动等地震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认为,浅源构造地震是因断层面间的快速纯剪切错动而辐射地震波,造成在地表的振动,传统上该解释被称为双力偶机制。但实际地震观测和地震矩张量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6.
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是地震定量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数字地震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地震定量化和工程地震学等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理论和测定方法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辐射能量测定方法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观测与研究已成为当前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地震发生机制的多样性、地震波传播所经过地壳介质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从近震源处观测、分析震源区的介质特征、震源的环境和地震的发展过程,从而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对地震的发生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因为  相似文献   

8.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地震辐射能量是关于震源定量的特征量,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是地震定量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本文基于点源震源模型,开展了地震辐射能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推导了计算地震辐射能量的理论公式,自主研发了一套利用远场垂直向P波记录测定地震辐射能量的软件系统,能够快速测定全球范围内5.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为例,检验了地震辐射能量测定方法和软件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为2.84×1016J,各台站地震辐射能量的分布与震中距和方位角都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说明使用理论格林函数法消除路径效应对地震辐射能量测定的约束效果较好;(2)汶川地震的能量震级Me为8.04,震源机制校正可以使能量震级测定结果的标准差更小,结果更稳定;(3)反演得到汶川地震的地震矩为8.97×1020N·m,转化为矩震级MW为7.9,Me比MW高0.14,说明汶川地震的地震辐射能量偏高.(4)汶川地震的能矩比为3.17...  相似文献   

10.
中强地震能量震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开展了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测定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震中距处于20°—98°范围内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测定了4次国外和4次国内中强震的能量震级Me,并对其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及能量震级Me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面波震级MS表示的是地震在某一固定频率所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大小;矩震级MW与地震所产生的断层长度、断层宽度、震源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能量震级Me反映的是震源动态特征,与地震震源的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由于地震是以地震波形式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谱的拐角频率附近,因此能量震级Me更适合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由此可见,联合测定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地震定量研究以及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研究地震活动构造、地球内部结构、震源的几何构造等地震学中的基本问题有重要意义.随着区域地震台网的密度不断提高,记录到同一地震的台站也越来越多,地震定位精度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衰减、场地响应等地震波传播信息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激发的波,经过传播路径、仪器、场地等因素的调制作用成为台站地震记录,即台站记录是震源、路径、仪器、场地等多种因素的耦合,而基于地震记录研究震源信息、路径衰减、场地响应等则是逆向的解耦过程。基于地震学理论、通过各种计算技术,从地震波形资料中解析出关于地震震源力学参数、地震波传播介质及台站场地响应信息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地震孕育、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地震孕育背景构造特征等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地震学前沿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刘倬  吴忠良  姚雪绒 《中国地震》2006,22(4):340-355
用实际地震观测中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讨论了地震辐射能量的测定问题。指出从辐射能量测定的角度看,实际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可以简化为三角形函数,同时一些复杂的地震可用两个或更多的三角形函数来表示。用三角形函数作为实际震源时间函数的简化,估算了一些地震的辐射能量。将NEIC的辐射能量测定结果与用震源时间函数得到的辐射能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估计具有比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引言地震参数是在地震学中通晓多方面知识的并能进行综合的人员进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依据,也是应用理论者的最初起点。例如,震源特性的日常例行测定和报告,使人们在大量地震学研究中的认识有可能达到新的水平,这类似于利用日常例行报告的地震位置以确定世界范围板块构造的边界。目前利用数字化记录的地震资料的有效性和用计算机程序供人机对话分析的有效性,更快速有效地估算地震参数能使这些进展有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震级是地震学研究中的地震基本参数之一,在地震予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研究震源性质、以震报震及各种前兆现象与地震的关系,都需要精确的震级值。对区域地震采用震级标度M_L,1935年里克特提出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学的一些经典问题中,常常假设震源是点源。尽管它有复杂的时间、空间过程,把震源近似为点源仍然是有益的。地震学家广泛用点源模式解释有关的地震现象。震源尺度小于所关心的地震波长,震源可简化为一个点。反之则不然,例如对于短周期的P波记录,当周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地震活动性参数等地震学方法和用时间域小地震地震图测量震源物理参数及介质Q值等震源参数方法,对伊通-舒兰断裂进行分段及地震危险性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乌拉街-舒兰段(北段)、伊通-双阳段(南段)存在明显差异,北段介质强度大,易积累能量而发生较大地震。  相似文献   

18.
地震学史     
引言 目前,地震学是指关于震源(主要为天然地震)、地震波及其传播所在介质属性的研究。在此定义下,地震学仅仅只有100年的历史,但是人类试图了解地震却可追溯到科学发展的初期。地震学这门学科,比之其他的学科更受到其研究对象的影响。从1755年葡萄牙的里斯本地震到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的发生,破坏性地震不断激发科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地震震源断层面及其破裂特征的研究是地震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深入认识地震的发生过程以及对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科学意义,一直受到国内外地震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震源时间函数与震源破裂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现代数字地震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震源时间函数,另一个是地震震源的时空破裂过程。首先,从地震断层位移表示定量出发,介绍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破裂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两种从远场地震记录中提取震源时间函数和获取有限断层面上时空破裂过程图像的反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