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2年实施的漳浦—下洋—武平人工地震爆破探测数据以及2015年实施的陆海联测HX07的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福建南部—台湾海峡的初步二维纵波速度模型。剖面显示:滨海断裂带表现为宽约20km的切穿地壳的破碎低速带,与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较大的横向差异,莫霍面在滨海断裂带处发生较大的突变,其深度由左侧的30km左右抬升至右侧的28.8km左右,上下地壳厚度比亦由靠陆一侧的1:1降至向海一侧的0.5:1;上述特征表明滨海断裂带是华南地块正常型陆壳与海区减薄型陆壳的分界断裂。地壳速度在海陆过渡带偏高,康拉德面和莫霍面在此处也有显著抬升,推测其可能是在地壳的伸展拉张及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的共同作用下,深部软流圈物质沿着长乐—诏安深大断裂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壳结构,本文通过对3条不同时间采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拼接联线处理,获得跨越四川盆地的330 km深地震反射偏移成果剖面,揭示了四川盆地地壳上地幔细结构:沉积层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龙门山前沉积层厚度超过15 km,在华蓥山下沉积层减薄到~8 km,且褶皱变形形成华蓥山薄皮褶皱冲断带;莫霍面出现在13~15 s(双程走时),埋深约40~45 km;并发现从下地壳延伸至地幔的东南向的倾斜反射,从13 s向下延伸至18 s,结合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等资料,我们认为这些倾斜反射层是扬子克拉通地台西北缘发生的新元古代俯冲的遗迹.

  相似文献   

3.
南海中北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6年8~10月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使用德国SEDIS型三分量海底地震仪以气枪为震源在南海中北部开展了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这是我国大陆科研单位第一次自主开展长距离多剖面的海底地震仪人工地震探测。勘测线共三条。总长达1176.8km.工区最大水深4137m.共投放48台次,回收成功率95-8%。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良好,深部信息丰富.可直观地分辨出照、Pn、PmP等震相,为南海中北部深部地壳结构、洋壳与陆壳分界和西北、西南次海盆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溧阳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漂阳震区地壳深部主要界面的构造图。简要地讨论了溧阳震区深部构造与震中分布的关系,认为溧阳两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较厚的花岗岩质层中,其深部构造特征表现为上地幔隆起、或界面埋深变化剧烈的梯度带,同时又处于两组以上深断裂交汇的特殊部位  相似文献   

5.
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气枪震源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激发参数、性能指标,及气枪震源的最新发展动态.由于气枪震源的优越性,使得气枪震源成为新兴的、环保的、绿色的人工震源,在地球物理学中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如国外的LARSE和SIGHT计划,及国内的南海东北部海陆联合勘探计划,都是利用气枪震源进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的成功实例.通过对气枪震源的容积能量、激发频率、沉放深度等的分析和讨论,探讨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 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 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 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 km/s逐渐增加到6.13 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 km/s和0.24~0.26 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7.
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的人工地震探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在腾冲地区完成的由一条近南北方向纵测线和两条近东西向的非纵测线组成的人工地震测深工程以及对纵测线资料解释的初步结果。上地壳的平均速度为5.9km/s,顶界面深度为23km左右;中地壳可分为2层,平均速度为6.17km/s;纵线的平均地壳厚度为40km。在团田至腾冲之间的基底速度相当低(5.80km/s)。在腾冲与固东之间的中地壳界面有局部上拱现象。局部地区的地壳速度偏低以及壳低界面上拱可能与岩  相似文献   

8.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洲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
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军  兰陵  王宏彬 《内陆地震》2009,23(2):233-241
概要介绍了"十五"网络项目中建设的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用模式和如何在现场进行综合应用.并根据该系统在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使用情况,提出了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考虑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78年4月17日至5月2日,国家地震局在安徽黄山召开了地震地质及地壳深部探测研究专业会议。会议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的工作成果,讨论了地震地质和地壳深部结构探测研究方向、任务、工作方法,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建议。参加会议的有29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部门、局属各单位、协作单位和高等  相似文献   

11.
焦家、三山岛、招平作为胶东西北部三大主要控矿断裂带,控制了胶西北地区近80%以上的金矿储量.金矿主要沿断裂倾角变化的平缓部位和陡、缓转折部位富集,构成了"阶梯式"分布型式.在复杂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下,如何清晰准确地预测控矿构造陡缓相间的倾角变化规律,成为金矿深部勘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查明胶西北深部构造变化特征,本文...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冲击弹性波技术在无损检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特别是深部缺陷方面的可用性,在新丰江坝上测量了坝面致坝腔廊道的透射波,4.1m厚溢流坝墩桥面板底面和108m高程(距坝面约16m)裂缝的反射波,发现弹性波在混凝土坝体中的传播深度可达36m以上,始发波与到达波及反射波信号都十分清晰,而且测量波形不受电站运行等恶劣环境的影响,验证了冲击弹性波法无损检测坝工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深部缺陷的可行性,文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电磁波监测仪中的应用,分析了Windows环境下串行通讯的编程技术,采用VC 6.0语言开发了一套串行通讯程序,可方便的实现PC机与地震电磁波监测仪之间的命令和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5.
孟亚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3):343-345,348
简要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信息传输中的应用问题,包括串行通讯方式、RS-232标准接口及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地震的数据的实时传输格式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在福建海外进行的"台湾海峡西部地壳深部结构探测工作"是福建省地震局首次运用科考船进行物探平台气枪震源系统测试,项目组在"延平2号"科考船上进行了物探平台气枪震源系统的测试与运用。应急通信的任务是记录好整个海上探测过程,为今后探测人才培养留下详细影音资料,同时还要能够让设立在厦门地震勘测研究中心临时指挥部的领导专家随时根据实时画面进行操作安全评估,并能通过通信系统进行指挥调度。根据任务目标的要求,要实现海上和陆地间的实时音视频及图文数据传输,必须建立能够满足  相似文献   

17.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的厚度为16.5~18.8km,下地壳厚度为12.0~13.0km。上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地壳下部有一个低速层,速度约为6.00km/s,低速层顶面深度为12.0km左右,厚度约为5.0km。下地壳也分为上下两部分。Moho界面的深度为29.0~31.8km。该区6条地壳浅部正断层大部分向地下延伸深度不超过4km,最大延伸深度达5km左右。据推测,浅部正断层下方有一条高倾角地壳深断裂带,该断裂带向下断至Moho面,向上断至上地壳下部低速层中。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漳州盆地深浅部构造组合特征表明,九龙江断裂带是该区内一条特征明显、具有复杂深浅构造背景的深断裂带。这一深地震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该地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对深浅部构造的组合可作统一解释,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对漳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北段。通过对泉州盆地进行深地震反射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几何结构及其深浅构造关系图像。这是该区第一条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泉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厚度变化在29.5~31.0km,由上地壳和下地壳组成。上地壳和下地壳又可以各分为2层。泉州盆地及其邻区近地表至浅部断裂发育,这些断裂向地壳深部最大延伸深度为6-12km,断裂的倾角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呈铲形正断层终止于上地壳上部反射界面C1,以上。在永安-晋江断裂带之下的上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中,存在着切割上、下地壳分界面和Moho面的高倾角深断裂,尽管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但由于深部存在深断裂,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这一深地震反射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泉州盆地及其邻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深浅部构造组合取得了统一的解释结果;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了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泉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及台湾海峡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岸地区系指福建省以及靠近福建的广东省和江西省的部分地区。1982、1985和1986年,笔者等人在该区开展了以爆炸地震方法为主的地壳上地幔探测与研究。本文回顾了此项工作概况并简述了其主要成果;另外,为加速该区地壳上地幔探测与研究进程,还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罗马尼亚Vancea地震区是大陆上发生与板块磁撞和削减有关的中深部地震活动的地区之一。本文介绍了应用地震层析成象方法研究该地区深部速度结构成果。在研究中使用了地方和区域地震所记录的433个浅源和中部地震的到时资料反演求解深至200km的三维速度结构,在走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中利用了有效的三维射线跟踪技术,在反演中采用LSQR算法,高分辨率的地震层析图象揭示了速度结构的广泛不均匀性,结果表明,地震层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