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震仪最大记录振幅测定近震震级,是里克特在美国南加里福尼亚建立原始震标度时最早采用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对于近代要求更精确地测定震级有不足之处,但由于它具有方便易行的优点,多少年来仍一直为我国以及其它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着。为了研究我国各区域性的近震震级,并确立新的或其它震级标度与传统震级标度之间的关系,都有必要对最大震相测定近震震级的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地震区划是地震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危及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问题,所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用苏鲁皖地区50—80年代的精密水准资料作出两张垂直形变图,并结合新构造及地质背景分析研究了现代构造活动的特征。发现(1)切过本区的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控制性构造,其活动决定了本区现代构造活动的特点。(2)郯庐带从临沂—五河为一走滑活动段,其两端为应力积累的闭锁区。(3)断裂带长趋势处于右旋走滑活动状态,近期出现反向活动。文章最后分析了1668年鲁南大震产生的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8.
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地震科学蓬勃发展。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主要是原地质调查所的“人员三名,台一个”。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由于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以及地震工作者的奋发图强,现在终于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发展,有那些基本经验呢?本文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共同讨论,总结提高,为我国地震科学的高速度发展,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新局面,指明前进的方向。这里仅从科研方针和管理角度,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有关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地质问题。1.根据板块构造的理论,提出“西南高原”的生成与对研究地震的意义。2.从“西南高原”的整体概念出发,认为我国的“西南地震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3.地震与地质关系的复杂性。4.有关地震特征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0.
11.
12.
对强震孕育和发震期阿拉木图预报试验场弱震活动性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发现弱震活动性变化明显地表现出时空平静异常。研讨了北天山地震平静异常表现的形态和幅度特性。 相似文献
13.
14.
地壳形变的研究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地震预报试验场地壳形变观测包括大地测量、GPS卫星观测、光测距仪、形变仪和倾斜。大地测量和卫星测量形变值为10-4~10-5单位,光测距形变为10-7单位,形变计达10-8单位。根据大地测量资料,预测卡什切克、契里克和扎拉纳什—丘普三个地区有地震危险。此地区地表垂直运动速度与过去比较现在达到了最大值,约5mm/a,而通常为2~3mm/a。1992~1995年GPS卫星测量资料也证实伊塞克湖南部的水平和垂直形变增高。根据土尔根站和伊日维什特科维依站形变观测资料的谱分析结构认为,形变值的周期成分既反映了外在因素(气压、气温、降水)又反映了内在作用的异常变化。1978年3月25日扎拉纳什—丘普地震时各条测线形变就出现异常高值。前兆异常可达10-5单位,震中距超过50km。异常时间表现在震前1个月内。 相似文献
15.
16.
17.
要把地震重点监视区建设成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的初级试验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因地制宜地把重点监视区建设成为地震监测预报和减灾初级试验场的有关问题。指出重点地震监视区应相对稳定,它的监测预报工作应是整个地震监测预报主战场的重心;在区内开展震害预测,编制防灾规划,编制大震应急方案,对建筑物实施抗震加固,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地震活动性统计学研究方法的若干进展与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统计学方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部分重要成果、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地回顾。重点介绍了余震衰减关系和震级、频度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地震活动过程随机模拟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的地震组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地壳以片麻岩为主体, 地表出露超高压变质岩片. 近年来在此带中进行大陆科学钻探, 并进行了以反射地震为主导的地球物理调查. 通过研究地球物理资料和钻孔岩芯等直接证据的相关性, 有可能标定出现在地壳中的地震反射体, 了解它们的内部组构. 同时, 在大陆科学钻探孔区附近有两座第四纪火山, 对其中包体的成分分析和波速计算也提供了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组构的信息. 经岩心和测井资料标定, 大陆科学钻探孔区的地震反射体可由变质带内岩性变化、韧性剪切复合岩套和现代断裂破碎带引起. 其中, 韧性剪切作用产生的侧向位移与拆离造成了上百米厚的互层带(韧性剪切复合岩套), 它们由糜棱岩化岩石和经剪切错动产生的榴辉岩片互层组成, 形成了产生区域性强反射的主要机制.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上地壳由超高压变质岩片与下方片麻岩层组成. 超高压变质岩片以高波速、高密度和高电阻率为特征, 构造复杂, 厚度一般不超过11 km; 下方片麻岩层波速渐趋于正常.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中下地壳具有正常的波速与泊松比, 由火山岩包体分析可知, 中地壳含有大量的片麻岩, 下地壳主要由酸性麻粒岩和基性麻粒岩组成. 岩石圈地幔主要由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二辉岩组成, 具有分层结构, 反映了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 不同成因的地震组构可能是不同时代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 例如, 超高压变质岩片和韧性剪切复合岩套反映了三叠纪的碰撞造山作用及超高压变质作用, 而正常的中下地壳波速结构反映了中新生代地壳的拉张与伸展. 通过反射体的细致标定与火山岩包体验证了的地震组构, 可以找到地震反射体的成因及其与地球动力学作用的关系, 为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的恢复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