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渤海湾西岸尔王庄地区钻孔岩芯、微体古生物、孢粉及14C测年等资料及联合地质剖面研究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下降使该地区形成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迅速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古河谷的充填,依次形成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和三角洲相,与相邻的滦河扇三角洲下切河谷有差异,该下切河谷受海河水系控制,流向大致与古潮白河一致。其演化过程受海平面变化、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等因素影响,经历了末次盛冰期深切、15~7 ka BP海侵期间河床相及河漫滩―河口湾相的充填和之后海退形成的三角洲相埋藏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黄海地质     
《黄海地质》系我国第一部关于黄海海域地质研究的综合性专著。内容包括黄海地质研究史、黄海海域的自然概况、海岸与海底地貌、浅地层结构、古环境变迁、沉积格局、矿物组合及其分布、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磁性地层划分、~(14)C测年、生物地层特征、第四纪沉积过程、海面变化与岸线变迁以及海底构造与地壳结构等。具有涉及面广、资料新颖,内容丰富、分析深入等特点。就其科学内容而言,还有许多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3.
研究塔里木盆地周边河流对罗布泊盐湖的盐分补给,对于研究罗布泊盐湖钾盐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前人对塔里木盆地气候、温度、径流量变化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根据竺可桢近5000年的古温度曲线、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的古气候变化及六盘山朝那黄土剖面磁化率记录的古温度变化,得出了近5000年、12万年、200万年的温度变化,并根据温度-径流量变化模型,估算了塔里木河流域三源流在研究时段内的径流总量。根据径流总量和河水中的K+浓度,估算了第四纪200万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河水对罗布泊钾离子的输运量。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钻井岩芯、古生物、测年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层序界面、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晚第四纪发育三期下切河谷,形成了三套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三个层序的地质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第四纪早期、晚第四纪中期和晚第四纪晚期。由于后期河流的强烈下切破坏,早期沉积层序往往被剥蚀殆尽,仅残留下部的河床相粗粒沉积,造成不同期河床相的叠置;相对而言,晚第四纪晚期形成的下切河谷沉积层序以不同的沉积相组合被保存下来,自下而上划分为河床、河漫滩、河口湾、浅海和三角洲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的沉积层序。晚第四纪晚期下切河谷底界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河流下切形成的侵蚀面,与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的沉积间断面同属一个地史期的产物,一起构成区域不整合面,界面上下岩性突变,其上的冰后期地层属同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可互相对比,因而具有年代地层学意义。三期下切河谷层序的套叠结构表明,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存在三次"低海面-海侵-高海面-海退"周期性海面变化。  相似文献   

5.
晚更新世末期以来黄河口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老黄河口海域CB20A孔岩芯的粒度、碎屑矿物、有孔虫、介形虫、瓣鳃类、腹足类、孢粉、植物化石和14 C测年等指标的分析鉴定结果,探讨并研究黄河口区古地理环境的演变。从晚更新世末期至今,本区地理环境演变经历了6个主要阶段,即全球最末一次冰期的早期、间冰期、晚期和冰后期的早期、中期及晚期。其间出现明显的气候冷暖交替、海平面升降及岸线进退的变化,多次出现沧海桑田的景观。在这6个变化阶段中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海平面升降,如最末一次冰期早期气候寒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然而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却发现了气候变暖的海相沉积层,反映海平面曾经上升。而在最末一次冰期的间冰期,气候变暖,但是它并非始终温暖如一:其下部沉积物中的化石反映的是气候较冷海面较低的滨海沼泽特征;中部反映的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而上部反映的是海面明显下降的潮坪环境。这些气候和海面波动现象在冰后期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晚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16个柱状岩芯进行孢粉、硅藻、有孔虫、14C和古地磁的系统分析测定,将本海域的晚第四纪地层自老到新划分为E、D、C、B、A层。研究结果证实了早武木冰期中晚期的琅岐海侵层(D层上部)、武木亚间冰期的福州海侵层(C层)和冰后期的长乐海侵层(A层)的存在,并首次发现里斯-武木间冰期的金门海侵层(E层)。研究表明,晚武木冰期吋本海域仍为浅海环境,沉积了“海峡海侵层”(B层)。  相似文献   

7.
文章讨论了南黄海泥质区、东海陆架及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和柱状岩芯中10 Be及9 Be含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并与重金属Pb的分布进行了比较。表层沉积物中的10 Be,9 Be和Pb三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特征。10 Be的分布主要受黑潮及其支流黄海暖流所支配; 9 Be的分布受黄河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黄海泥质区; Pb则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琉球群岛附近,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冲绳海槽北部末次冰期和全新世时10 Be的沉积通量变化在整体上反映了10 Be大气生产率的变化,即地球磁场屏蔽效应的影响。03孔全新世时10 Be的沉积通量 (1.12×109atoms/cm2ka)基本上等于10 Be的现代大气平均生产率,而在末次冰期时平均为4.06×109atoms/cm2ka, 高于10 Be 的现代大气平均生产率3倍以上。在冲绳海槽由于黑潮的缘故,10 Be对气候的变化响应要比极地冰芯的10 Be变化响应灵敏的多,对气候变化信号起了放大的作用。冰期时冲绳海槽北部10 Be的沉积通量远远高于太平洋大洋海区,充分反映了黑潮的传送带作用和边缘海的聚焦沉积作用,并表明末次冰期时在千年尺度上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且强度并未减弱。 10 Be的通量在新仙女木时降到整个岩芯所跨时期的最低点,甚至低于10 Be的现代大气平均生产率,因此推测在新仙女木事件时,黑潮的变动特别大,有可能改向或断流。  相似文献   

8.
应用第四纪地质学和海相生物等化石数量统计,以天津马棚口海岸带BQ1孔化石鉴定与统计结果,对古气候、古事件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岩芯编录,在岩性层中划分出4个海相层、5个过渡层、9个海面波动。结合研究区广泛分布的贝壳堤和牡蛎礁,利用其大量的测年资料,重现了6道海岸线;根据海相化石个体统计数,画出全新世气候演化曲线,与孢粉和物候所画的古气候演化曲线大体一致。研究历代海陆变迁,必然涉及到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西汉大海侵等问题,谭其骧(1965)圈定的大海侵范围、海岸线分布以及考古结果几乎都能联系在一起,因此,大海侵之谜终于尘埃落定。考古界对河北平原自东汉—金的空白也有了初步答案,同时,发现中国朝代兴衰与气候冷暖有明显的对应,从而建立了气候分期。  相似文献   

9.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沙深水区17957和17959两柱状样多门类的生物事件研究,发现9个生物事件。其中放射虫事件6个,有孔虫事件2个,钙质超微化石事件1个。这些生物事件直接与氧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对比所得的年龄,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龄均相对应。这是中国海深海区第四纪地层第一次多门类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基础。这两个柱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为南海最低沉积速率区(1.0~19cm/10a).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第四纪介形虫古生态分析及海侵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7年起,笔者对江苏省平原区100多个水文地质钻孔中的5000多块第四系岩芯样品做了微体古生物分析,获得了大量的介形虫、有孔虫、轮藻、硅藻、有壳变形虫、苔藓虫等化石,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目的是通过对介形虫为主的古生态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组合,进而阐明第四纪海侵地层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记录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南海4个碳酸盐台地及其淹没事件的分析来阐明南海海底扩张的演化史.南海碳酸盐台地出现在最大海底扩张期,淹没事件出现在海底扩张和地壳下降速率进一步加快时期,因而它记录了海底扩张的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南海共经历了早中新世晚期(距今17±0.5 Ma)、晚中新世早期(距今10.0~8.2 Ma)和上新世早期(距今3.4~3.0 Ma)等3次大的淹没事件,表明南海经历了3次大的海底扩张,短暂淹没事件是与海底扩张有关的各种地质事件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南海笔架南盆地地震反射波特征及地震层序地质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红芳  白志琳 《地学前缘》2000,7(3):239-246
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 ,在笔架南盆地识别出 5个特征明显的反射界面 ,划分了 3个超层序、5个地震层序 ,并探讨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通过地震相沉积相推测分析 ,认为地震层序E主要发育火山碎屑岩相 ;地震层序D主要发育半深海偏泥相 ;地震层序C主要发育半深海泥岩相 ;地震层序B主要发育半深海—深海泥岩相和浊积偏砂相 ;地震层序A主要发育深海泥岩相、深海三角洲泥岩相和浊积偏砂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东海陆架拗陷带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发现及邻区有关玄武岩同位素体系分析结果。初步研究表明东海玄武岩为晚渐新世喷发产物,源自与岩石圈有亲缘关系的富集地幔,EMI-LOMU端元在其源区中起主导作用,其深部很可能具古老大陆基底,这一推论为研究华南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地区南缘寒武纪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蔡忠贤  秦玉娟 《地球科学》1997,22(5):474-490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河津、岐山及陇县3个下古生界露头剖面的研究,对比表明、华北型的武系自辛人集组至凤山组可识别出14个三组层序,这些邓在生物地层上大体可与1-3个标准三叶虫带相对应,年代地层上除下寒武统2个层序形成时间在可能大于5Ma之外,中--上武统的层序均在2-3Ma之间,进一步利用盆地沉降分析模型逐步对下古生界累积去压实厚度曲线进行沉积物负载消减、盆地构造热沉降消减后发现,本区的盆地构造沉  相似文献   

15.
The initial geological facts are considered on which the author bases on of the possible variants of the evolutionary scheme of the stratisphere, ocean and atmosphere composition from the Early Precambrian to the Recent. Some general tendencies and causal relationshi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external shells of the earth are traced.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trace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sedimentary shell, the world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Early Precambrian to the Recent period. Further, an attempt is made to elucidate some general tendenc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outer shells of the earth, in the changes of magmatic rock composition and in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movements and to establish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The solution suggested is one of the possible variants, as the data used and the assumptions that have been made are not uniformly reliable for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geological history.  相似文献   

16.
在AMS14C精确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南海北部MD05-2905站高分辨率的氧同位素、粒度、元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11.2~8.5kaB.P.期间发生异常,根据夏季风指标认为这是夏季风极强事件。将本站位相同纬度(20°N)的夏季平均日辐射量与季风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全新世早期(11.2~8.5kaB.P.)东亚夏季风极强事件对应着夏季太阳辐射量最大值和热带辐合带(ITCZ)的位置向北移动,说明全新世早期夏季风突然增强可能是在岁差周期控制下,较高的太阳辐射量驱动了热带辐合带(ITCZ)及其有关的雨场向北移动,在南海北部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导致氧同位素偏负、碳酸盐的含量较低以及线性沉积速率较高。这与前人对相邻地区湖光岩玛珥湖的孢粉研究、江西南岭地区泥炭的记录以及中国南方石笋记录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该季风最强事件与阿拉伯海发现的早全新世季风最强事件以及根据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早全新世甲烷最大值推测低纬地区湿地扩张相一致,这反映了南海北部全新世早期与全球低纬地区早全新世气候变化格局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生物地理和古地磁资料探讨秦岭二叠纪的海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秦岭及邻区二叠纪古生物地理和古地磁数据分析,以活动论观点为指导,探讨了秦岭的海盆特征。24组古地磁数据和珊瑚、腕足和类的古生物地理说明二叠纪的秦岭海位于低纬度区并以不同的速度向北不断移动。早二叠世东、西部的海盆定分别是1000km和2000km。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_2,T_3~1,T_3~2,T_3~3,J_1-J_2,J_3-K_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晚白垩世至渐新世的裂陷-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热沉降-晚中新世至今的断块升降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陆相-半封闭海相-开阔海相3套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总结归纳出珠江口盆地新生代3个阶段的沉积充填模式,并发现:裂陷阶段以充填式堆积和河湖沉积为特征,形成盆地最重要的湖相烃源岩--文昌组泥岩;热沉降阶段以海陆交替、海相沉积体系为特征,为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创造了条件,沉积了珠江口盆地内最主要的储油层系--珠海组、珠江组以及韩江组,主要为滨海相、三角洲相等碎屑岩沉积;晚期盆地整体下沉,区域性盖层形成。该沉积组合反映了张性边缘海盆地的演化特点,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表现在裂陷期、热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的生储盖配置,故勘探目的层段为热沉降阶段所形成的三角洲碎屑岩与陆棚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20.
In a vast region in Scandinavia, a monotonous and extremely slow deposition of anaerobic mud persisted through the Late Cambrian. After a long time with no or very little sedimentation, deposition was recommenced in the Early Ordovician at an equally slow rate, but with calciumcarbonate as the main component. pH at the bottom was so low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carbonate in the long run only just outweighed the solution, which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sometimes during long periods. By oscil- lating 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pores, lime mud could set into limestone on the sea-bed. By more definite phases of solution, most of the limestone could be reduced to a marl bed with remains of undissolved limestone. Single limestone beds formed over such marl were apt to glide and deform into anticlines, which rose from the sea- bottom to heights up to 20 cm. These folds were rarely destroyed mechanically, which speaks for a tranquil bottom environment. Their crests were, however, cheinically corroded in the same way as discontinuity surfaces, which were also formed at many interval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 discontinuity surfaces were formed never affected a fold mechanically. The corrosion of the fold crests and of the discontinuity surfaces took place on the bottom of the sea, at safe distance from the surface. The corrosion was most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glauconite skin. The abundance of preserved fold structures indicates that the region was relatively deep under the sea for most of the Early Ordovician. Later on, already in the middle-Late Arenigian, the sea may have become shallower. The findings are extrapolated, with some probable interpretations and new observations, to include a hypoth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e passage from black shale to limestone f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