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一、概论1矿床学的定义、研究任务、意义及其内涵概念人类从诞生那天起,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开始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本身是一种自然载体,是地球物质组成的,是地球物质演化在各阶段形成的,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发现石器、陶器、青铜、铁等金属矿产的利用,不断推动人类度过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不断走向更进步、更新的社会时代——科学时代。"陶器的制作,表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裴文中教授诞辰90周年。裴文中教授的研究兴趣甚广,本文仅从周口店早期工作这一侧面来探讨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乃至对世界史前学的贡献,以志纪念。由于先生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潜心研究。求知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法论上和研究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意见,为周口店地点群在史前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埋藏学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张森水 《第四纪研究》1994,14(4):330-338
今年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裴文中教授诞辰90周年。裴文中教授的研究兴趣甚广,本文仅从周口店早期工作这一侧面来探讨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乃至对世界史前学的贡献,以志纪念。由于先生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潜心研究。求知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法论上和研究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意见,为周口店地点群在史前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埋藏学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细石器研究是裴文中教授对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为细石器文化的命名、分期和起源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近50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首先是扩大了细石器的分布范围,从过去的北方草原,几乎扩展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其次是延长了细石器的年限,从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新石器,甚至延续到青铜时代;最后是基本确定了以细石器传统为代表的技术工艺,已为复杂的考古学文化所共有。从而以细石叶和细石核为特征的细石器传统,应起源于华北,而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展。同时随着细石器研究的深入,有关陶器的出现和农业的萌芽也积累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华南早期新石器的14C断代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89,9(2):123-133
14C断代在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华南早期新石器的五十多个年代数据却呈现偏老的趋势,甚至还有明显的误差。由于华南的石灰岩地带属于14C断代的异常区,某些样品的层位和年代反映出一定的矛盾,所测定的陶器年代过于古老,特别是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也与其它地区不相平衡。因此,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年代数据尚待深入验证,至少目前还不可能作为可以信赖的绝对年代。  相似文献   

7.
神话与地质     
人类祖先最初利用的工具就与地质矿产有关。从史前工具的石器、陶器、玉器以及作为红色颜料的赤铁矿等方面看,其原料大多经过了选择,这说明他们掌握了不少地质矿产方面的知识。他们对宏观的地质现象,以至宇宙的形成,都有所认识并推测其原委。这些认识大多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类学和考古学也得以飞跃发展。大量的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人类的历史提供了依据和线索。而通过对大量出土实物的研究,也可以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矿物、岩石认识的历史。本文仅就我国史前人类对矿物方面的认识和利用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9.
史前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现并学会利用可锻的红色自然铜卵石.从那时到现在金属矿的找矿工作一直持续地进行着.后来又发现了铁、铅、锡们其它一些金属,使找矿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古代采矿人员根据他们的原始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作为找矿工作的基础,这些资料多少世纪来逐步现代化,但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早就认识到,某些金属通常在一定的区域内的矿脉中伴生,特别是产在褶皱山脉或其侵蚀后的残余体内,初步确立了构造与矿化位置之间的关系.还认识到某种特定的矿床和某种特定的侵入火成岩之间的共生关系.这两个基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构成现在金属矿找矿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高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384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最早人类使用石器作为生活与打猎的工具,后来人类学会使用黏土矿物烧制陶器,用这种人造材料结束了石器时代。再后来人类逐渐掌握了金属矿产的冶金技术,于是有了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对金属的利用有效地改良了工具,提高了生产力。近百年来,材料科学更是突飞猛进,从无机材料到有机材料,橡胶、塑料、纤维等合成材料使得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牧羊业是在史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则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接受这些外来物种的区域。然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绵羊是如何传入并适应青藏高原,及早期的绵羊传入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县共10户的牧羊业情况进行了民族学考查。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样的绵羊品系及其来源、各自的生理特点、适应的不同生态环境及相关的繁殖和蓄养方式。结合调查得到的结果和相关的动物考古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发现,早期绵羊在传入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充满挑战性的、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因此推测:人类有意识的将绵羊与本地野生盘羊杂交以得到对高海拔环境的生态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具体情况仍需更多动物考古和古DNA研究。本调查所发现的羊群饲养策略对通过动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和古DNA方法研究史前牧羊业有启示、参考和类比作用,并为今后研究史前牧羊业的跨大陆传播提出应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黏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世界5种最基本的物质(金木火水土)之一的"土",也是古人最早利用的矿产之一。早在10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古人在劳动过程与泥土打交道,逐步发现了黏土加水后的可塑性和火中的烧结性,被烧后的黏土块变得比较坚硬,从这个现象中受启发去尝试烧制陶器。初始期为平地堆烧,烧成温度约为600~700℃;后来用陶窑烧制,烧成温度为800~900℃,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早期人类占据河湾盆地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祥 《地球学报》2002,23(3):249-254
随着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越来越多,何时人类开始成为泥河湾盆地的主人已逐渐成为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以及第四纪地质学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泥河湾盆地旧石器考古学证据,结合新生代环境研究的进展,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早期人类对温带泥河湾地区的占据可能是旧大陆直立人地理大扩张发生在中国地区的一例,其时间可能发生在早更新世末期气候转型期间,具体时间为1.2-1.0MaBP左右。  相似文献   

15.
裴文中,字明华,河北丰南县人,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杰出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他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同年入地质调查所工作,次年参加周口店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发掘事宜,于12月2日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在此前后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木炭分析是研究人类利用木材资源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本文对陇东盆地内3个齐家文化时期遗址出土木炭进行分析,研究史前人类对木材的利用状况以及遗址周边的植被状况。结果显示:栎属的出土率为100%,百分含量也最高,是当时人类用作薪柴的最主要的来源;梨属、枣属、樱属等果树的出现反映出史前人类采集遗址周边的野生植物资源作为食物。木材的收集活动发生在遗址周边,影响人类收集木材的主要因素可能为各树种在植被中的丰度。一些亚热带树种的出现显示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比现在暖湿。  相似文献   

17.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200~4000aB·P.左右,即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时期;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aB·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所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矛盾。  相似文献   

18.
古代生物分子与分子考古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论述了从古DNA,古蛋白质,类脂化合物等古代生物分子的尺度去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考古点动植物骸的精确鉴定,新的定年技术以及古气候的变化等与考古学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对分子考古学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并就在我国开展分子考古学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桂林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其重要的文化特色就是遗存着大量的史前文化。目前,桂林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遗迹距今约为3.5万年。在研究桂林史前文化遗存的过程中,发现其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如在重要气候转型期,桂林古人类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改变,这可能是受到当地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早在760年间,日本就在北上山地发现了砂金矿床,产出的金也向国外出口.其后陆续发现过一些金矿(见表),均在日本列岛的东南海岸.明治年间,日本加强了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台涛、朝鲜等地大量进口金银矿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