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晚第三纪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甘肃晚新生代地层相当发育,其中新第三纪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早为国内外所瞩目。1920年 E.Licent在庆阳一带采获丰富的三趾马动物群。J.G.Andersson(1925)在永登咸水河发现了中新世的化石,1935年杨钟健等又在该处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西部,B.Bohlin(1942、1946)在党河流域塔崩布鲁克(Taben-Buluk)’的西水  相似文献   

2.
甘肃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环境与岩石地层特征、哺乳动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古地磁与14C测试成果,用多重地层划分概念对第四纪各统进行划分。厘定第四纪下限为2 48Ma·B·P;中更新世下限为0 73Ma·B·P;晚更新世下限为0 20Ma·B·P;早全新世下限为12 0Ka·B·P;中全新世下限为7 0Ka·B·P;晚全新世下限为2 5Ka·B·P。  相似文献   

3.
4.
王丽  刘晓庆  傅仁义 《世界地质》2009,28(3):265-270
以大、小凌河流域为中心的辽西地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 奥陶纪石灰岩为主的基岩使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 并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洞穴, 为哺乳动物栖息提供了理想的场所。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发现过建平、凌源西八间房、喀左鸽子洞和锦县沈家台等化石产地, 之后陆续发现了喀左帽儿山洞穴、二布尺洞穴、朝阳马山洞和凌源沟门洞化石产地等。根据动物化石组合及其对比, 辽西发现的这些化石群分别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中期和晚更新世晚期4个地质时代。这些材料的发现, 对辽西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及区域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6.
钟玉海 《中国煤田地质》2001,13(4):29-31,83
靖远地区上系发育良好,分带性明显,成因类型较为复杂,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在全面分析,整理该区第四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以新构运动为背景,结合岩相、岩性和地层之间接触关系及地貌特征,初步归纳建立了靖远地区第四纪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差不多在全国范围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庞丽波 《第四纪研究》2015,35(3):502-512
甘肃临夏盆地石磊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包括4件头骨、5件下颌, 分别被鉴定为腔脊三趾马(Hipparion coelophyes)和平颊三趾马(H. hippidiodus)。基于这批材料, 对两种的种征分别进行了修订: 腔脊三趾马个体小, 枕面呈三角形, 枕嵴向后悬垂略超过枕髁, 眶前窝距眼眶较远, 泪骨在面部出露大, 鼻颌切迹后缘在P2前缘附近, 眶下孔在P2后缘至P3后缘之间, 上颊齿褶皱中等, 釉质不特别变弱, 原尖中等扁长, 下颊齿下后附尖内、外后角都较尖锐, m3下次小尖双分; 平颊三趾马个体中等大小, 枕面近梯形, 枕嵴向后悬垂明显, 眶前窝无或浅, 鼻颌切迹位于P2前缘之后, 眶下孔位于P3之后, 上颊齿褶皱较弱且釉质特别变细, 原尖较圆, 下颊齿前臼齿明显大于臼齿, 下后附尖稍呈角形, m3下次小尖不双分。形态特征的对比显示, 石磊地点的这两种三趾马比其他地点的相同种类都稍原始, 因此层位更低, 其时代可能更早。H. coelophyes和H. hippidiodus经常在同一地点出现, 其生态位必然存在一定的趋异, 它们牙齿特征的差别可能代表了两个种之间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哺乳动物与气候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第四纪以来,全球性的气侯变迁,在世界各地都有反映。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隅,气候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时性(Synchronosity )。从哺乳动物化石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情况,尤以更新世晚期之末的大理冰期,亦即欧洲的玉木冰期和北美的威斯康星冰期的遗存最为明显。全新世,即大西洋期的材料,近年也不断有所发现与报道。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按甘肃西部(河西地区)、中部(陇中地区)、东部(陇东地区),由老至新,阐述了甘肃古近纪哺乳动物群,包括各哺乳动物群化石的产地、层位、性质、时代和研究者等。  相似文献   

11.
产现代智人化石的“柳江人洞”遗址现存8m多厚堆积层可分为4个单元,即上部钙板-粘土层;中上部切入下伏地层的楔状角砾堆积体;中部钙质胶结的含化石和角砾粉砂质粘土层;下部河流相砂层。覆盖楔状角砾堆积和含角砾粉砂质粘土层的第2钙板层年代大约为70kaB.P.。中部地层的上部有两个被楔状角砾堆积切断的钙板残层,年代分别约为150kaB.P.和220kaB.P.,表明在大约150kaB.P.之后该地点曾发生冲刷-再沉积事件。据前人报告,“柳江人”化石出土于楔状角砾堆积,其年代大约为150~70kaB.P.。另外,不能排除人类化石埋藏于中部地层的可能性,如是,其年代应早于150kaB.P.。无论上述两种可能性何者成立,“柳江人”化石的年代都不会晚于约70kaB.P.。这大大早于以前的估计,并使“柳江人“成为迄今已知东亚南部最早的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的化石智人。与“柳江人”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原先归属晚更新世,现应调整为晚更新世早期至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蓟县地区,第四系更新统地层较发育,并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活动遗迹。作者根据实测剖面由老至新划分为二个组:(1)中更新统小岭子组,为洞穴堆积物,由含角砾砂质粘土,夹石灰华及“灰烬层”组成,可见厚度5.9~6.6m。其中含梅氏犀、肿骨鹿、硕猕猴、李氏野猪等动物化石;(2)上更新统官善村组,为地表沉积物,由砂质粘土,夹透镜状砂和砂砾层组成,厚度>16m。该组中产有披毛犀、普氏野马、纳犸象、野猪、纳呼尔锦羊、蒙古兔、欧洲野兔等代表性分子。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蓟县地区,第四系列新统地层较发育,并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石和人类活动遗迹。作者根据实测剖面由老至新划分为二个组:(1)中更新统小岭子组,为沿穴堆积物,由含角砾砂质粘土,夹石灰华及“灰烬层”组成,可见厚度5.9-6.6m。其中含梅氏犀,肿骨鹿,猕猴,李氏野猪等动物化石;(2)上更新统官善村组,为地表沉积物,由砂质粘土,夹透镜状砂和砂砾层组成,厚度>16m。该组中产有披毛犀,普氏野马,纳犸象,野猪  相似文献   

14.
永昌北山大地构造上位于阿拉善地块与祁连山地槽之接壤处。黄汲清及苏联 B.H.帕甫林诺夫等都曾注意过第四纪地层;1956年余伯良对玉门—永昌间之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地层亦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1959午段永侯根据自己的观察,论述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古夷平面及第四纪地层的分层问题;1964年刘东生在编  相似文献   

15.
西宁盆地的间型嵌齿象(Gomphotherium connexum)和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的种型群材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出土地点记录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西宁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二者种型群材料产出的精确地点和层位并不完全清楚。受此影响,对二者生物年代及演化阶段的研究,以及西宁盆地的地层对比存在很多争议。对西宁盆地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种型群化石点(即正型地点)进行了多方考证,获取了化石地点的准确位置:吊沟和八盘山。通过地层对比,证明两种嵌齿象的正型地点出自同一层位——关家山组(原咸水河组下部)底部河道相的绿色砂砾岩层中,两者的时代相同。依据已有的古地磁结果,间型嵌齿象和维曼嵌齿象的正型地点的年代应为16~15 Ma。通过形态学分析进一步阐释两种嵌齿象的系统演化关系,认为二者仅仅代表不同的演化方向,而不是原始与进步的演化阶段。这一方面对中国古生物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探讨嵌齿象类群演化的问题提供了关键性的年代学数据,也对西宁盆地的大地构造和沉积环境演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甘肃西部及内蒙西部第四纪地层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昭宽 《甘肃地质》1989,(10):20-38,T001,T002
  相似文献   

18.
李永项 《第四纪研究》2023,43(3):704-711

在陕北黄土高原下部的红土堆积中新发现29个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自北向南包括神木、榆阳、佳县、横山、子洲、志丹、安塞、甘泉等地,基本覆盖整个陕北黄土高原,填补了中新世时期中国哺乳动物地理格局中东西分界线附近的大片空白。动物组合以新近纪中国北方常见的三趾马动物群成员为主,包含有三趾马(Hipparion)、大唇犀(Chilotherium)、萨摩麟(Samotherium)、巨鬣狗(Dinocrocuta)、弓颌猪(Chleuastochoerus)、羚羊(Gazella)等,其组合特点类似于府谷老高川中部动物群。新发现的、多地点的化石材料进一步表明,在陕西北部晚中新世约6.7 Ma左右,森林-草原混合型三趾马动物群的分布可能相当广泛,而约7.8 Ma和约5.7 Ma两期的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可能相对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刘嘉麒  刘强 《第四纪研究》2000,20(2):129-141
本文综述了中国第四纪沉积类型及第四系的划分,并与国际第四系划分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以陆相沉积为主。按其成因主要有风成黄土堆积、河一湖相沉积、冲一洪积堆积、冰川沉积、洞穴堆积、风化壳残积(红土)、火山堆积和海相沉积等。各种沉积物都有很好的剖面,尤其是黄土和河一湖相沉积更为连续完整。按中国第四纪地层发育的实际情况,第四系的底界应置于松山一高斯极性转换界线(M/G,2.6MaB,P,);第四系内部划分为更新统(Qp)和14新统(Qh),界线在11000aB,P,.更新统进一步划分为下、中和上3个阶(Qp1, Qp2, Qp3), Qp2/Qp1的界线为布容一松山极性转换界线(B/M; 0.78MaB,P,);Qp3/Qp2的界线为本次间冰期的起始时间(0.128MaB,P,).  相似文献   

20.
G.Kukla 《第四纪研究》1992,12(2):184-187
在过去的几年间,通过对一些连续沉积如湖泊、近岸海域、冰芯及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研究,我们在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质记录表明,全球气候至少在4—3Ma以前即开始波动,逐渐向现代气候格局转化。在2.5或2.4MaB.P.前后,有一个全球性的干冷期,这个显著的干冷期后在世界各地均表现为更新世气候格局。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