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对西宁黄土剖面古土壤层S1的721块定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Blake亚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变化特征较精确的记录。主要结果为:1.Blake亚时位于S1的中下部;与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900a和5000a。2.Blake亚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主体变化特征是由6次快速倒转构成,每次快速倒转所经历的时间为百年的量级,虚地磁极(VGP)极移曲线沿美洲大陆移动,这意味着在此期间地球磁场可能仍以偶极子场为主。3.Blake亚时是一次不成功的极性转换。4.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主要磁性矿物可能仍是磁铁矿,次生剩磁主要是粘滞剩磁,当加热温度达到300℃之后即可获得单一组分的特征剩磁。  相似文献   

2.
对黄土高原定边、西峰、渭南三个剖面中古土壤层S1的定向连续古地磁样品作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均未发现Blake极性事件.在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提出如下看法:(1)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成沉积可能存在局部的不连续性,因而没有记录Blake极性事件;(2)黄土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力磁铁矿,次生磁性矿物对剩磁的贡献可能大于原生磁铁矿,故在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没有发现Blake极性事件;(3)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强烈的成土作用掩盖了持续时间较短的Blake极性事件;(4)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具高速稳定沉积的特点,且成土作用弱,可记录Blake极性事件.  相似文献   

3.
Blake极性事件与古土壤层S1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定边、西峰、渭南三个剖面中古土壤层S1的定向连续古地磁样品作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均未发现Blake极性事件.在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提出如下看法:(1)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的风成沉积可能存在局部的不连续性,因而没有记录Blake极性事件;(2)黄土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力磁铁矿,次生磁性矿物对剩磁的贡献可能大于原生磁铁矿,故在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没有发现Blake极性事件;(3)六盘山以东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强烈的成土作用掩盖了持续时间较短的Blake极性事件;(4)六盘山以西的黄土高原具高速稳定沉积的特点,且成土作用弱,可记录Blake极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采自中国黄土高原西峰(35.7°N,107.6°E)和段家坡(34.2°N,109.2°E)两个剖面中黄土层L8和古土壤层S8的1281块定向古地磁样品做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证实了Matuyama-Brunhes(M-B)极性转换带位于L8的中下部.提出了下列观点:1.M-B极性转换过程与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为3600—4500a,而与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则为8000—9000a,即强度变化存在“超前和滞后” 效应;2.M-B转换场的形态是由三次快速倒转和一次不成功的倒转构成,或者说,转换场具有快速变换极性的振荡特征;3.M-B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并不是以轴对称的非偶极子场为主,而是偶极子场至少与非偶极子场相当;4.中国黄土-古土壤沉积物所含磁性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磁铁矿,它是研究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详细结构的良好物质.  相似文献   

5.
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采自中国黄土高原西峰(35.7°N,107.6°E)和段家坡(34.2°N,109.2°E)两个剖面中黄土层L8和古土壤层S8的1281块定向古地磁样品做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证实了Matuyama-Brunhes(M-B)极性转换带位于L8的中下部.提出了下列观点:1.M-B极性转换过程与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为3600-4500a,而与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则为8000-9000a,即强度变化存在“超前和滞后” 效应;2.M-B转换场的形态是由三次快速倒转和一次不成功的倒转构成,或者说,转换场具有快速变换极性的振荡特征;3.M-B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并不是以轴对称的非偶极子场为主,而是偶极子场至少与非偶极子场相当;4.中国黄土-古土壤沉积物所含磁性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磁铁矿,它是研究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详细结构的良好物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布莱克负向极性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报导了许家窑旧石器遗址上更新统湖相剖面布容正向极性时(带)中负向极性段的位置、时间及剩磁特征。根据剖面上铀子系法测定的年代值和该负向的转换性质,笔者确认该负向极性段时间上对应于布莱克负向极性幕。  相似文献   

7.
对许家窑泥河湾组两个平行剖面的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结果发现,在剖面的中下 部存在厚度约 10m(未见底)的巨厚负向极性带.根据正负极性带的相对位置及组合关系并 结合剖面附近相关层位火山豆的K-Ar绝对年龄值进行分析认为,该负向极性带应为松山反 向极性时带.此结果否认了作者关于在遗址剖面底部存在Blake反向极性偏移的结论.由此 推断,分布在许家窑一带的泥河湾组年代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8.
许家窑泥河湾组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许家窑泥河湾组两个平行剖面的高分辨率古地磁研究结果发现,在剖面的中下 部存在厚度约 10m(未见底)的巨厚负向极性带.根据正负极性带的相对位置及组合关系并 结合剖面附近相关层位火山豆的K-Ar绝对年龄值进行分析认为,该负向极性带应为松山反 向极性时带.此结果否认了作者关于在遗址剖面底部存在Blake反向极性偏移的结论.由此 推断,分布在许家窑一带的泥河湾组年代应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9.
10.
正不均匀体的概念最初是在地震学中为了解释地震波的高频辐射成份提出来的,用来反映断层面上应力明显高于周围的部分。由不均匀体的研究引入的非均匀地震破裂模式,能较好地解释地震波中的复杂成份、主震前破裂的成因以及主破裂之后的应力集中,因此,不均匀体被认为是断层面上破裂的起始器、阻力器和集中器。根据不均匀体在地震破裂运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分为凹凸体和障碍体2大类进行研究。凹凸体可理解为震前断层面上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地磁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是地磁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地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地磁场署期期间虚地磁极和地球磁场强度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
雷琼地区火山岩的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地磁极性研究表明,新生代在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一直很强烈。火山岩的生成年代不晚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岩浆活动尤为强烈。 研究也表明中新世晚期以来这里的地球磁场极性变化规律与近期发表的地磁极性年表大体相符,并肯定了数个尚有争议的短期极性事件的存在。年代为0.58±0.13Ma的反极性火山岩的资料肯定了安比拉(Emperor)事件的存在。研究还证实了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之下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上有一短期的极性事件,其年代约为0.78±0.03Ma.在奥尔都维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间存在有另一正极性事件,这可能相当于吉尔萨(Gilsa)事件。  相似文献   

13.
雷琼地区火山岩的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地磁极性研究表明,新生代在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一直很强烈。火山岩的生成年代不晚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岩浆活动尤为强烈。 研究也表明中新世晚期以来这里的地球磁场极性变化规律与近期发表的地磁极性年表大体相符,并肯定了数个尚有争议的短期极性事件的存在。年代为0.58±0.13Ma的反极性火山岩的资料肯定了安比拉(Emperor)事件的存在。研究还证实了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之下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上有一短期的极性事件,其年代约为0.78±0.03Ma.在奥尔都维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间存在有另一正极性事件,这可能相当于吉尔萨(Gilsa)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