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波  刘庆  游翔  庞学勇 《山地学报》2002,20(4):438-444
四川省西部地区是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程的重点地区。由于区内人地矛盾突出,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造成了该地区林农,林牧,农牧关系紧张,阻碍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困难,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情况等进行初步考察,并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川西地区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退耕还林后,川西地区农业(种植业)产值相对降低,林业和牧业产值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给川西农村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又是深远的。因而退耕还要工程中强调生态效应的同时,如何将农村长期经济效应向短期化转化以及长期生态效应向经济化转化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土开发整治X171.42006032842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许志农∥陕西林业科技.—2005(2).—39~40退耕还林(草)工程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就退耕还林(草)面积不实、退耕户变卖补助粮、种苗质量不高、移民退  相似文献   

3.
国土开发整治Q14 ,S76 2 0 0 5 0 2 1798试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Discussiononecologicalrestorationandreturningfarmlandstoforests/彭珂珊 ,吉娟玲…∥科技导报 .— 2 0 0 4 (12 ) .— 2 3~ 2 6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基本现状 ,分析了5年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状态 ,展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表 3参 17BeTV882 .12 0 0 5 0 2 1799未来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 =MainmeasuresforfuturemanagementofthelowerYellowRiver/张红武∥人民黄河 .—2 0 0 4 ,2 6 (11) …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基础,以耕地资源少、坡耕地密集的川西地区为研究案例,选择退耕还林面积、退耕还林补助作为政策的主变量,构建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政策灰色关联度模型,识别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川西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两个变量均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从影响类型看,退耕还林面积与退耕还林补助相比,退耕还林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性较强;从区域内部看,阿坝州、甘孜州较凉山州而言,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关联度整体水平略高;从动态看,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面积关联度曲线呈“U”型,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补助关联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雅安市自1999年10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截至2 0 0 3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 .7万公顷,累计完成配套荒山造林4 4万公顷。工程严格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要求,进行工程作业设计、种苗供应及管理、档案管理、林权证发放以及效益监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雅安坚持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把工程实施与生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广泛开展工程造林和管护技术培训和指导,保证了退耕还林重点任务安排在城…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作为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已在西部地区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通过对2000年退耕还林(草)工作实施的调查,作为林业工作者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退耕还林(草)作为一项富民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7.
怒江州中元小流域退耕地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筱青  吕星  袁清  李向华 《热带地理》2004,24(2):163-167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最终促进中元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水平,是迄今为止我国涉及面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选择我国典型的寒地山区—牡丹江地区为例,以GIS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为平台,定量分析了SLCP对牡丹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确定指标标准值及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对牡丹江地区退耕还林期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研究时段内,不合理耕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至2013年末,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91%,退耕还林效果显著。(2)自2000年牡丹江地区实施SLCP以来,生态状况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较工程实施前有了大幅度提高。(3)政府相应政策的实施及监督力度的强弱将直接左右SLCP的效果。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SLCP的理解,并为东北地区尤其是长白山脉、老爷岭山脉其他寒地山区城市SLCP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乔雪  唐亚 《山地学报》2008,26(2):161-169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大规模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四川省为例,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用量以及水质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的分析,讨论了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化肥用量的减少,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这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自工程实施后,这三者的下降幅度与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幅度有较大的差异.几种原因可能造成这种不一致性,值得进一步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河流径流量、泥沙含量以及输沙量的下降充分证实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证实长江上游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坡耕地的耕作.  相似文献   

10.
国土开发整治S1812006043817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地的评价方法研究=Studyontheevaluationmethodsoffarmlandswithdrawnfromfarm-ingtoafforestingandgrasslandplanting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TarimRiver/王雷涛,尹林克…∥干旱区研究.—2005,22(4).—537~540目前针对塔里木河流域实施退耕的标准还未制定出来,因此,建立一套切合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实际的退耕地的评价体系,确定该地区退耕的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在塔里木河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针对塔里木河中下游耕地的退耕…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的原因,除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垦、放牧、采挖等一系列不合理经济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的。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正是针对这一地区生态退化和恶化而采取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重要成就,局部地区生态有了明显改善。并且,根据该区自然特点,灾害状况,以及恢复这一地区生态屏障的作用,提出有关该区的经营方向,扩大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退耕还林(草)重点实施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农民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认识基本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劳动力数量、人均耕地数量、退耕还林(草)面积是影响农户环保意识和对退耕还林(草)态度的主要因素,农业和非农业农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国土开发整治S1812005043725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问题及避免途径=Someexist ingproblemsandtheirsolutionsinwithdrawingfromfarming toafforestingandgrassplantinginGansuProvince/魏怀东,丁峰…∥干旱区研究.—2004,21(3).—290~293参14(杨晓)SD F316.23,X171.42005043726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De farmingand afforestationintheupperreachesofYangtzeRiver:extension andmodelissues/朱波,罗怀良…∥山地学报.—2004,22(6).—675~678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  相似文献   

14.
<正> 《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已确定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174个。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确保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好头、起好步,意义特别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必须科技先行。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保障试点示范效果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工程建设的成败。试点示范县  相似文献   

15.
在低碳经济全球发展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掘农村低碳消费潜力,为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两型社会提供契机。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对川西北农村低碳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促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推进四川地区"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实现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甘宁蒙陕退耕还林(草)中的适地适树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景光  王新平 《中国沙漠》2002,22(5):489-494
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中适地适树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造林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退耕还林和造林过程中应该遵循生物气候带原则,演替前期植物种与演替后期植物种搭配,浅根系植物与深根系植物合理配置。植物种的选择应该坚持立地条件与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相适应;与地带性特点相适应;与降水条件和土壤水分条件相适应,做到"林水平衡";与植物群落的演替特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最早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省份之一。厘清退耕还林工程时期的甘肃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时间地区双向固定效应的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辅以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对2000—2020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省植被NDVI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0.004。全省81.43%的地区植被呈显著改善趋势,1.08%地区呈显著退化,其余地区无显著变化。(2)甘肃省植被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大于气温;气温对植被NDVI起抑制作用,而降水对植被NDVI起非线性促进作用。(3)人类活动使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东黄土高原,贡献度为15.4%~48.6%;使植被NDVI下降的区域位于甘南、河西走廊及马鬃山地区。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退耕还林工程背景下甘肃省植被覆盖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县级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是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基础,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整个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就目前县级退耕还林工程的管理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规划、设计手段落后,使工程任务难以落实到山头地块,容易造成规划设计和施工作业不符; (2)信息难以及时反馈和更新,经营活动验收结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主体模型的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模拟是研究土地变化重要的方法。退耕还林是中国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前退耕还林模拟在综合社会与空间途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退耕还林模拟的空间精度及后续社会效益研究。结合社会和空间途径精确模拟退耕还林的空间过程可为该工程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云南省东川区铜都镇为研究区,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地理环境数据、实地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农民、农户和政府3类主体,基于多主体模型构建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空间模型,模拟了2010—2015年铜都镇具有空间特征的农户年收入、农户/政府退耕意愿和退耕还林工程空间实施过程。研究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主要与坡度、交通和农户收入有关,与土壤肥力相关性较小,坡度25°~30°的耕地占了81.47%,离道路0~2 km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段占56.37%,农户年收入较低的区域退耕还林比例较高,且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铜都镇收入,2010—2015年户均收入提高了1475元。本文模拟结果空间精度为91.12%。本文构建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空间模拟方法可为其它区域提供方法借鉴,以期为中国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等工程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景观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由于高寒和多风少雨,生态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景观系统抗御和修复干扰的能力微弱.因此,在该地区实施大农业开发工程不能走传统的开荒要粮的道路,而应实施农业景观调整规划,规划的重要内容有3项,即实施现代农业技术使现有的高产田改造成稳产高产田;使现有的大量中低产田改造成有灌排条件的高产田;选择干旱坡地、不平整土地和与当地农民生活相关不密切的旱地退耕还林还草.从而解决粮食需求问题,遏止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