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大量含金石英脉的剪切带的研究,我们提出一种石英脉型的三阶段成矿模型。这些阶段表明:随着剪切带的演化,金含量逐渐增加,这三个阶段为:形成“不可见”金的早期阶段,形成细粒金的中期阶段和形成金粒的第三阶段。早期阶段是一种广义的剪切带发展阶段,由两个分阶段组成,该阶段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构造糜棱岩,这种构造带就成了后来的热液活动的通道,在岩石形变和热液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这种构造中的岩石经历了一种矿化作用,但还决定于原岩的成分。矿化作用的强度向着这种构造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加,而构造活动中心位置正是发生强烈硅化和硫化物化的场所。在第一分阶段中金位于磁黄铁矿的晶格中(金含量高达30ppm)磁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整个构造带之中。在第二分阶段,在构造中心处的黄铁矿—白铁矿不够稳定,从其中析出的金便进入局部富含铁的硫化物晶格中:如黄铁矿、毒砂(其中金的百分重量比高达1.6wt%)和辉铁锑矿。在中间阶段中(该阶段也由两个连续的分阶段组成),在这些剪切带中产生了一些连续的裂缝,在其中形成了一些乳白色石英的石英脉和透镜体。由于后继的构造活动。这些石英脉又会碎裂,形成石英微粒,为金矿化提供了“容器”。本文中所说的含金石英脉就是这一阶段特有的产物。其特点是由于早期阶段的含金硫化物不稳定而产生了可见的自然金。一般说来,这种金颗粒非常细(只有几个微米)而且不含银。在一些脆弱的区域里,在早期的或者中期阶段形成的构造中可以出现第三阶段即第五个分阶段。它相当于一个裂隙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形成了网状石英脉或是石英和碳酸盐脉,引起早期阶段含金矿化物中矿物的重新运移。这种重新运移作用形成了粒状的金,其大小有几个毫米,而且富含银(即银金矿)。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许多剪切带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研究后,提出了这种类型矿床形成的三阶段成矿模式。剪切带中的金矿就是由这三个阶段连续演化的最终产物。这三阶段模式的划分是:早期阶段为含金硫化物的形成阶段。并可进一步分两个幕。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大量毒砂形成,金呈固溶体产出。中期阶段为金呈矿物产出阶段,也可分两个幕,这阶段的特点是形成砂糖状石英,金呈矿物产出。晚期阶段(第五幕)的最大特点是形成块金。金矿的形成是变形作用和热液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3.
新疆青河科克萨依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构造演化模式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科克萨依金矿床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它与克孜勒它乌推覆构造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成因联系,其变形作用以韧性变形为主,具典型的深层次变形构造组合特点,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3个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即早期的剪切片理化阶段、中期的变形分解阶段和晚期的液压致裂阶段,从而建立了该剪切带金矿床的构造演化模式。早期的剪切片理化阶段仅具微弱的金矿化;中期变形分解过程中,含金流体的渗流导致水热蚀变和金在递进缩短应变域的大规模沉淀,形成了主成矿期的金矿化;在晚期液压致裂阶段,含金流体涌入张裂隙,形成高品位、小规模的含金石英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乌拉山金矿113号含金石英脉为例,论述了含金剪切带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通过对含金石英脉近百个岩石薄片的系统分析鉴定,对组成含金石英脉的主要矿物(石英、长石)和典型显微构造进行对比,分析了含金石英脉显微构造的演化过程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13号含金石英脉是通过韧性变形,后期转化为脆性变形所形成的应变石英脉,是早期无金石英经变形改造和金矿化作用的结果,属含金剪切带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再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老挝Xiangkok地区金矿找矿前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挝Xiangkok地区位于Ⅱ级澜沧江弧形构造带在金三角地区的大拐弯处,属于西盟一临沧成矿带的南延。本区分布有大量民采过的金矿(化)点。区内Ⅰ型花岗岩类发育,其主要围岩是时代不明的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区内初糜岩化的韧性剪切带发育,并往往叠加了脆性断裂。Xiangkok金矿点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及其围岩的破碎带和叠加了脆性断裂的剪切带中,呈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含金硫化物硅化角砾岩产出,可能属与花岗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一石英脉型金矿。从现有资料分析,Xiangkok地区金矿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邱添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14,33(3):541-557
新疆西准噶尔萨Ⅰ金矿床由含金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和含金石英脉组成,矿体围岩为石英菱镁岩、碳酸盐-滑石片岩和蛇纹岩。根据岩相学研究,将萨Ⅰ金矿床的形成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黄铁矿-石英-碳酸盐阶段(Ⅰ)、自然金-辉砷镍矿-铬云母阶段(Ⅱ)、黄铁矿-碳酸盐-石英阶段(Ⅲ)、自然金-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和碳酸盐阶段(Ⅴ)。阶段Ⅰ和阶段Ⅱ对应于石英菱镁岩经历的韧-脆性变形时期,其他3个阶段形成于脆性变形期间,反映出构造性质由挤压向拉伸环境转换的过程。阶段Ⅱ和阶段Ⅳ分别对应于Au-As和Au-Cu成矿作用。金矿化与石英菱镁岩经历的剪切变形过程相关。含金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的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未变形的石英菱镁岩,说明剪切带流体输送了相关微量元素和成矿元素。在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换过程中,流体压力骤降,含金络合物分解形成金矿。萨Ⅰ金矿床是产在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中的严格受剪切带控制的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西部戈枕含金剪切带及其金矿成矿系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古生代以来,海南西部戈沈含金剪切带至少经历了三次类型不同的构造变形,并发生了三次相关的金矿化。该剪切带的构造变形,在加里东旋回发生于抱板群矿源层下构造层次,表现为韧性剪切,其晚期形成含金长英质脉;在海西-印支旋回发生于中构造层次,表现为韧-脆性变形,形成糜棱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沈光银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3):206-209,223
北干沟金矿床是韧性剪切带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韧性剪切带以发育糜棱岩和片理化带为特征,应变强度和退化变质作用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增强,并形成鞘褶皱;韧性构造岩具有分带性;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心部位的石英脉是主要的含金脉体;韧性剪切带的形态、活动阶段及韧性剪切变质岩的分带性对金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张家口金矿南冷沟矿段构造控矿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虎 《黄金地质》1999,5(4):27-30
南冷放段金矿体赋存于张家口金矿主脉带中,但成因与张家口金矿矿体明显不同,金矿全的形成和分布这SN向断裂及其NW向羽状分支构造控制。根据矿石自然类型要带,可划人灵原生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原生含硫化物钾长石石英脉型和氧化矿体3个带,分别为近SN向断裂及其NW向状分支构造所围限,在F4断层东盘依次出现,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0.
金矿区位于小秦岭东段南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地层中Au的丰度值为克拉克值的2~3倍,是形成金矿的矿源层。区内含金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构造带控制,具有平行排列、等间距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地壳中力的传播呈波浪形式所致。控脉构造在走向、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弯转及缓倾斜部位。金的富集与石英脉中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有关,尤其同黄铁矿的关系最为密切。矿床属多阶段形成的含金石英脉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矿化类型及其构造控制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吕贻峰  商维国 《现代地质》1994,8(3):309-316
位于辽宁丹东地区的五龙金矿受NE向剪切系统控制.在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于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化。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上升剥蚀阶段出现的NE向脆-韧性线状剪切带,控制同剪切带型金矿;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的NNE向一级断裂控制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沿SN向和NW向的二级断裂构造控制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相似文献   

12.
邱添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2,28(7):2250-2256
萨尔托海金矿产在达拉布特蛇绿混杂岩带中。本文首次在该金矿区厘定出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或者糜棱岩化石英菱镁岩中构成糜棱面理的矿物(铬云母、石英)形成于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而切割糜棱面理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代表脆性变形阶段的流体活动。根据矿物组合相互切割关系,识别出三期构造变形:早期NE向韧性变形(形成铬云母-石英组合)之后,发生了应力方向显著不同的破裂,形成NNW向分布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再晚期,应力方向又恢复到NE向,发育了浅层次的脆性构造破坏,形成了白云母-石英细脉。韧性剪切变形向脆性变形转换期间形成了石英-碳酸盐脉,其中往往含硫化物和自然金,此阶段是萨尔托海金矿的主要成矿时期。韧性剪切带控制着萨尔托海地区的金矿分布,成矿作用主要受沿剪切带迁移流体的控制,穿切糜棱面理的方解石-石英-黄铜矿-白云母脉是主要的找矿标志。韧性剪切带对金矿的显著控制表明,韧脆性转换期间形成的含硫化物石英碳酸盐脉以及相伴生的热液蚀变使金富集成矿,矿体一般赋存在断裂构造复杂的膨胀部位。萨尔托海金矿的成因与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没有关系。对韧性剪切带的系统研究是在该地区取得找矿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粤西河台金矿床富硫化物石英脉Rb-Sr等时线年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河台金矿床产于河台韧性剪切带中 ,成矿作用分为韧性剪切变质成矿期的韧性剪切变质成矿阶段和热液蚀变成矿期金石英脉阶段、金硫化物阶段和方铅矿闪锌矿碳酸盐脉阶段。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金石英脉阶段和金硫化物阶段 ,形成的矿石有蚀变糜棱岩型和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石英脉单矿物石英中富含以富CO2 液相为主的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及熔融包裹体。与以往用流体包裹体热爆法和压碎法提取Rb、Sr的方法不同 ,本文用石英全溶法测得富硫化物石英脉中石英的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72± 2Ma(1σ) ,初始比值为 0 .72 816± 0 .0 0 0 96 ,对比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及区域成矿特征 ,认为这一年龄值可能代表了河台金矿床的成矿年龄。  相似文献   

14.
季峻峰  刘英俊 《地球化学》1994,23(3):226-234
金山剪切带型金矿床主要发育含金硅质糜棱岩和含金石英脉两类矿石,它们分别在矿化第一和第二阶段形成。含金硅质糜棱岩与围岩-双桥山群上亚群具有一致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相近的元素比值,后者为矿床第一阶段矿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矿化第二阶段的成矿流体为源于大气降水的地下热水,引起自然金沉淀的因素主要是流体的相分离。  相似文献   

15.
河台金矿是一个强烈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热液蚀变成矿期的金石英脉阶段和金硫化物阶段,形成的矿石有蚀变糜棱岩型和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含金石英脉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早加里东期是河台金矿床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492±16Ma;矿区燕山期伍村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153.6±2.1Ma;结合已有的同位素资料,认为河台金矿床是华南加里东期构造-变质-岩浆作用及成矿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早加里东期造山作用同期的造山带型金矿床,并可能有燕山期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猫岭金矿床位于辽宁省盖县境内,地处华北地台东南缘。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辽河群。成矿热液为吕梁期变质热液。金矿化带的展布受基底褶皱构造和剪切带构造控制,矿化类型以含硫化物石英脉型和硫化物细脉浸染型为主,矿石最大特点是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同围岩糜棱岩化千枚岩同时卷入褶曲变形,金主要以裂隙金产于毒砂和磁黄铁矿中。对猫岭金矿床成因的认识,过去许多学者认为,辽南地区的金矿成因均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而猫岭金矿的发现,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辽南地区早元古代可作为一个重要成矿期,揭示了辽南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变质热液含金剪切带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川西北壤塘含金剪切带中典型构造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代表早期韧性变琪的产物=构造微晶片岩,其物质成分总的向外迁出,而与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晚期脆性叠加变形形成的碎裂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其物质总提迁入,这说明了壤塘含金剪切带早期及中深构造层次的韧性变形过程中,物质的迁出为矿矿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流体;成矿过程中脆性变形形成的碎裂岩脉,表现为物质的迁入,因此这一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8.
闫红圃 《地质与勘探》2015,51(3):579-586
Chelsea East金矿床位于津巴布韦北东部Dindi绿岩带之上,该区域是津巴布韦重要的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聚集区之一,其金矿勘查开发潜力巨大。矿床共圈定3个金矿体和8个贫金矿体,矿体一般呈似层状、脉状或透镜体状产出,主要位于新太古代Bulawayo群Ar3Yum组中,主要控矿构造为北西西—南东东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和脆性断层,矿体主要由含金构造蚀变岩组成,其次为石英脉等。本文在综合分析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之上,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该矿床的形成至少表现为两阶段成矿,即早期的区域动力变质变形阶段和后期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刘如琦  戴立军 《地质科学》2005,40(1):105-113
吉林省集安活龙金矿区位于一巨大剪切带中,强烈糜棱岩化,产生了Lister and Snoke(1984)所定义的Ⅰ和Ⅱ两类SC糜棱岩。依据两种主要糜棱面理S(Sm)与C的几何关系及局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初步确定了发生于中生代的两次剪切运动。含金石英脉(金矿体)均顺沿C面空间形成,当转入S时,则很快变薄消失。但S面大面积低品位金矿化现象表明,S面在含金流体渗透时曾起到通道作用。宏观上,含金石英脉集中分布于由接近平行的或交织的C面组成的、且排列较规则的构造带中,因C面通常倾角极缓,故构造带和相关的含金石英脉组呈一定间距出现于某些标高段内。金矿体的品位、厚度的稳定方位与S∧C交线方位接近,而且金矿体往往呈串珠状和透镜状顺此方位排列。  相似文献   

20.
托库孜巴依金矿区赋存于玛尔卡库里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中,含矿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主要变形阶段:D1推覆挤压变形与紧闭褶皱,D2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D3造山带的抬升与脆-韧性变形,D4伸展体制下的张性构造,伴生有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充填与闪长岩脉贯入;D5晚期近东西向及北西向等多组压扭或张扭性次级断裂。相应地,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形态和矿物组合各异的石英脉,初步划分出8种脉系、4个主要成矿阶段,识别出两个主要成矿事件:①与脆-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与走滑-伸展转换体制有关的含金多金属-石英脉。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从早阶段向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以变质热液为主向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方向演化,硫同位素主要为深源硫特征,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造山带和上地幔之间,并向造山带演化,且与阿舍勒铜矿的围岩和矿石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说明早期的火山作用对成矿有一定的贡献。对构造变形形成的黑云母进行Ar-Ar法定年,获得黑云母的坪年龄为(269.94±2.54)Ma,反等时线年龄为(269.38±2.63)Ma,结合已发表的年龄数据,该矿床可能由两个成矿事件形成,分别为290Ma左右和270Ma左右,对应于额尔齐斯构造带的两幕变形,早期主要与其大规模左行走滑有关,而第二成矿事件可能与后碰撞走滑-伸展转换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