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际断层与板块边界模式的确立不仅对模拟大裂度地震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定量估计作用于板块边缘的力,进而估价板块趋动力具有重要性。本文将对比现有的断层模式并提出所谓S-C糜棱岩是确定中部体制变形机制的关键情岩石类型,而其中介于脆-韧(塑)之间的体制目前为人了解得较少。 Sibson(1977,1982)提出一种简单模式,它将一条断层划分成脆性体制与准脆性体制与准型性体制(分别为图1a的AB与BC)。Strehlau的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二元模式,其中将Sibson的强度剖面应用到每一端元上(图1b)。在他的过渡体制中(图1b中的EF),一种端元(石英)表现出完全塑性变形,而另一端元(即斜长石)却完全以脆性变形方式变形。这种简单模式与近来对石盐的剪切实验结果不符,这些实验揭示出存在有一个宽阔的中部体制。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及现今的构造体系。喜马拉雅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与板块构造有关,出人意料的是,迄今对这一年轻山脉新构造活动的研究只与距印度缝合线较远的小喜马拉雅的中央逆冲断层和边界主逆冲断层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南部与北部的断裂带走滑方向不同,断裂带在高原东、西两侧的展布规律和构造运动方式也存在极大的差异。通过高原南缘横向地球物理特征的对比,发现该地区东、西两侧深部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不同,表明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方式和强度在横向上差异明显。在充分利用高原地质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碰撞前地壳增厚及斜向碰撞是造成上述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一些特点作了新的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的大量微玻璃陨石的坠落、冲击有关。中新世--早更新世(23.30.7Ma)的喜马拉雅构造期是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推移为主要特征,造成喜马拉雅山和日本列岛南部的俯冲带,使我国西部发育走向近东西的褶皱、逆掩断层系,而在东部地区则形成许多走向近南北的深切地幔的正断层系.并使南海与日本海再次张开。出现洋壳。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可能与印度洋、南亚、澳大利亚附近地区的微玻璃陨石群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6.
Sbor.  IM 陈华 《世界地质》1991,10(1):92-93
特提斯海的发育过程过去曾归咎于阿尔卑斯褶皱系,在此过程中可以注意到几个微板块的位移。某些研究者认为,这些中型地块代表着冈瓦纳大陆被动边缘的断块,它们的向北运移与这一海洋北段(古特提斯)的闭合及南段(新特提斯)的张开有关。不过,实际情况比这一过程所展示的更复杂。比如,伊朗地块与阿富汗地块(有时认为是Kimmerian联合微陆的组成部分并非同时发育的。伊朗地块三叠纪未期合并到欧亚大陆上,而阿富汗中部地块却是在晚白垩时期由它分离出来的。中生代时期特提斯的闭合期间,这些微板块的表现明显不同。比如,随着非洲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位移相应出现了Apoulia地块的旋转,Menderea地块与kirshekhir地块的运动是由主板块运动产生的,而Lesser Caucasus地块、Armenian地块及Lut地块却没有这种反应。  相似文献   

7.
8.
深部热对流与板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圈构造系统是由多因素耦合作用引起的且以深部热源为主导的非线性系统.不同方式的热对流在板块演化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它们的更迭或复合,使受其制约而运动的板块有了不同归宿.  相似文献   

9.
三维变形必定与斜向板块汇聚有关,三维变形通常也引起反块边缘处收缩和横推分量之间的变形的分块,转换挤压和转换拉张的走滑分块运动学模式确定了3 个关键参数之间的准确关系。对两个构造环境的应用证实这个参数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同时还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变形应用走滑分块转换挤压这一模式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性很大,尤其是隐伏在城市下面的活动断层引发的直下型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性更为严重。在整理前人区域地质资料和野外地质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区域应力场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将其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和较稳定两个级别,评价结果显示稳定区面积1 107km2,较稳定区面积890km2,评价结果可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华南晚元古代—三叠纪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1990,4(2):65-74
本文研究了华南3个板块(扬子、南华与湘桂)和保山、临沧地体自晚元古代到三叠纪的5次重要构造事件的沉积古地理与形变特征、主应力方向以及相关的变质与岩浆活动特征。晋宁事件,华南各板块已联成一体,当时在南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下,造成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同斜褶皱。元古代末期一古生代早期发生明显的张裂,使各板块分离。早古生代晚期(晚加里东事件),南华与湘桂板块发生褶皱,前者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后者则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它们当时与扬子板块有相当的距离,杨子板块与中朝板块内未发生褶皱变形。海西事件以扬子板块边部的明显张裂作用为特征。印支事件早期(早三叠世)。保山地体向东俯冲,与扬子板块拼合,尔后,在中三叠世末期,使南华、湘桂板块向北位移与扬子板块拼合,在晚三叠世末期,中朝板块才与扬子板块拼合起来,形成大别山两侧的逆掩断裂系与淮阳弧形构造系。印支事件使华南各板块重新拼合,为该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几个太古代至元古代克拉通内可利用的古地磁资料揭示了早太古代以来的大陆板块运动,其最小平均速度可与现代板块相类比。这说明地球历史上很早就存在板块构造作用,并且,地壳岩石中年龄达3.9Ga的高级片麻岩组合的保存也需要有一个较厚的壳下岩石圈“根”存在于早期大陆之下,它在早太古时期把下地壳从较高的地幔热流中保护起来。上地幔不相容稀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明显亏损表明,至少在38亿年以前就存在刚性的,并很可能是巨大的岩石圈板块,但目前的资料还不能识别这一巨型地壳的成分。早太古代片麻岩-绿岩-花岗岩地体中的构造型式主要是类似于现代碰撞带中所发现的那种早期水平构造,并且,上壳岩石组合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成分的正片麻岩呈构造互层,从而导致了地壳的明显增厚和麻粒岩的形成。许多TTG岩套可能是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岩浆弧建造,某些太古代绿岩带已被认为是蛇绿岩。但仍缺少有关太古代真正洋壳的确切证据,许多TTG组合的同位素分馏系列揭示  相似文献   

13.
14.
中元古代以来华南地区板块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道恕 《江西地质》1993,7(1):73-82
  相似文献   

15.
16.
17.
魏喜 《地学前缘》2005,12(2):104-104
(1)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板块运动实质是洋壳的增生、消减和陆块的漂移,以及板块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板块运动的球面效应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受椭球形地球表面制约,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运动方向的板块表现的运动特征、消长关系及其所处的全球构造环境:①板块平行纬线运动时,高纬度部位较低纬度跨越较大的经度差,因而其运动方向从平行于赤道逐渐指向赤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旋转。从地球仪上模拟测量和计算,板块低纬度部位经度每跨越 5°,板块向前旋转约2°,并伴生垂直于板块运动方向的转换断层,如南美洲和非洲板块。②板块平行于经线由高纬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板块运动的驱动机理,并提出了计算板块扩张速度的公式,然后求出了不同类型板块的扩张速度。用此公式所计算出的板块扩张速度与实际观测速度很符合。  相似文献   

19.
20.
浅谈板块运动的外部力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地球板块运动的力可以分为内部力源和外部力源,只有外部力源才会使地球板块产生持续的同向运动。在对历史地质资料总结的基础上,得出银河年周期对地球板块的运动有重大影响。可以认为全球板块聚合一离散周期以银河年为周期。全球板块大约在一个银河年内(220-250Ma)离散一聚合一次。在比较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地球板块运动的监测结果和地球受到的太阳、月亮固体潮的理论计算结果基础上,得出结论: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固体潮力是推动地球板块日常运动的重要外部力源。除此之外,自转的影响也是使板块运动的力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