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多菌种酿造鱼保健酱油的理化指标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中的鱼、贝、虾类等所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陆地动植物所不能比拟的[1].然而由于加工和保鲜技术跟不上,导致大量水产品腐败变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世界渔业协会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近年来尽管全世界的水产品总产量已起过10 8t,但每年因变质而被丢弃的水产品至少占12%以上,另有36%的低值鱼被用作动物饲料,真正供给人类食用的仅为总产量的一半.作为水产品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的我国,据报道水产品加工仅占水产总量的30.7%[2,3],真正用于食用的水产品尚不足一半.  相似文献   

2.
河豚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获而得名。浙江一带叫“鬼鱼”,山东,大连等地称“艇巴”。多数栖息于沿岸近海,少数进入江河产卵。据《山海经》等记载,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河豚就是人们所喜食的美味珍品。但河豚内脏有剧毒,有史以来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以至被罩上了可怕而神秘的轻纱,使人望而生畏。故我国沿海以往不仅没有专门捕捞河豚的渔业,而且  相似文献   

3.
海洋中的鱼、贝、虾类等所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陆地动植物所不能比拟的[1]。然而由于加工和保鲜技术跟不上,导致大量水产品腐败变质,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世界渔业协会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近年来尽管全世界的水产品总产量已起过108t,但每年因变质而被丢弃的水产品至少占12 %以上,另有36 %的低值鱼被用作动物饲料,真正供给人类食用的仅为总产量的一半。作为水产品产量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的我国,据报道水产品加工仅占水产总量的30.7%[2,3],真正用于食用的水产品尚不足一半。为了让海洋资源更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鱼类的五官     
鱼的眼睛从鱼的眼睛和体长的比例来看,鱼眼比其他动物眼睛显得大。那么,鱼的眼睛构造又如何呢?我们可以拿照相机来说明。鱼眼的水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而眼内视网膜则相当于感光胶卷,物体光线通过水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而产生视觉。有的鱼眼睛很小,甚至消失。也有的鱼眼大如望远镜。鱼眼的大小和它日常所接触的光线很有关系。生活于水的上层或中层的鱼,它们都有正常的眼睛,如鲤鱼、鲫鱼、黄鱼等鱼类。而生活在300~1500米深处的鱼类,因这里的光线极弱,一般眼睛都比较大,大眼鲷鱼  相似文献   

5.
以远洋鲣鱼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淡水碎冰保鲜为对照,研究流化冰处理对鲣鱼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C冷藏18d后,流化冰保鲜鱼肉pH值、TVB-N、TBA、a*值和菌落总数依次为5.57、10.2mgN/100g、2.87mg/100g、8.92和2.61lgCFU/g,而淡水碎冰保鲜鱼肉各指标已达6.05、20.3mgN/100g、6.60mg/100g、7.16和3.02lgCFU/g,故可知流化冰保鲜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碎冰保鲜。(2)在25±1°C室温条件下,将冰与鱼放入保温箱内保鲜8h后,流化冰保鲜鱼肉的a*值、pH值、TVB-N、TBA、菌落总数和汁液流失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和淡水碎冰保鲜处理组(P0.05)。流化冰保鲜可显著减缓鱼体的腐败进程、延长产品货架期,进而满足冰鲜水产品的远洋及长距离运输要求。  相似文献   

6.
水质因子与对虾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l 水质因子与对虾疾病的关系 1.1 温度 中国对虾对水体温度18~32℃都能适应,但总的要求温度变化不宜太大,换水时一般能忍受3℃的急变。而当温度升高时,对虾摄食量减少,伏于底泥纳凉,此时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而此时由于残饵变质,虾塘有机质积累增厚,细菌进入活跃状态,细菌量迅速增加,随着细菌数量的猛增,聚缩虫大量繁殖,使对虾大量  相似文献   

7.
鱿鱼干是由新鲜的海生柔鱼和枪乌贼干制而成的,它口感鲜嫩,营养丰富,被誉为海味珍品。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古书中就记载“柔鱼与乌贼相似,但无骨尔,越人重之”。据测定,鱿鱼干的可食部分达95%,比同类鱼产品墨鱼干多13%;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65.9%。比墨鱼干多27.8克;含热量316千卡,比墨鱼干高42千卡;鱿鱼干还含有碳水化  相似文献   

8.
海水中无机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中无机氮主要包括NO_3-N、NO_2-N及NH_4-N。它是浮游植物所必须的营养盐之一。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海水中的无机氮下降,其中NO_3-N可被消耗殆尽;浮游植物又是浮游动物的饵料,其排泄物或残骸分解释放的有机氮经细菌作用转化成无机氮而使海水中无机氮得以再生无机氮在不同环境下经细菌或酶进行硝化或反硝化而互相转化。海水的垂直对流作用,使底部再生的无机氮补充到上层。此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9,(3):8-8
长途跋涉,只为找到食物——这就是目前居住在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麦哲伦企鹅的生活写照。环境的多变和食物的稀缺使麦哲伦企鹅的生存受到了挑战。在它们的繁殖期,“父母”中一方负责孵蛋,另一方则出外寻找食物。现在,麦哲伦企鹅必须要比从前多游出40千米,才能找到食物。  相似文献   

10.
牡蛎体内及其养殖水体中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牡蛎体内外细菌的耐药性,对分离自阳江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养殖水体及其内脏团的637个异养细菌进行了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简称K-B),参照NCCLS抗生素敏感试验操作标准,研究细菌的耐药概况。结果显示:健康牡蛎体内细菌对恩诺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发病牡蛎体内细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低,次之为复合磺胺和恩诺沙星;水体细菌对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水体及体内细菌对呋喃唑酮耐药率最高,而对卡那霉素及青霉素耐药率则波动较大。结果还显示,不同来源的受试菌株多重耐药状况严重,来源于健康和病牡蛎的菌株在7月份的多重耐药率达到峰值,分别为66.7%和64.3%,养殖水体细菌多重耐药率峰值出现在4月份,最高达76.7%。总体来看,源于牡蛎养殖环境水体及其牡蛎体内的异养菌多重耐药比例较高,值得引起注意。而受试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异养细菌对呋喃唑酮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其它受测抗生素的耐药率。从时间动态上看,水体菌耐药率峰值出现于4月份,而牡蛎体内菌群耐药率峰值出现于7月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cephalusLinna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过程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标准的水族馆应备有数套隔离检疫缸,所有新鱼引进应先进入隔离检验缸中进行隔离观察至少二周(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对进口鱼类要求隔离检疫30天).因为大部分新进带病原的鱼发病期多在5至10天内发作,而具我个人经验在国内购入的鱼因在捕获暂养时未经处理,长期使用同一个(套)暂养缸(池)使鱼极易感染各类疾病,每批新鱼发病率约在15%至50%左右,进口鱼如果是欧.美直接引进,发病率仅有3%至10%左右,如果从东南亚引进,发病率则在10%至20%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扩增COⅡ、D-loop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树分析并结合形态特征观察的方法,研究了浙江新昌光唇鱼(Acrossocheilus)的系统分类和种类鉴定。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新昌光唇鱼具有光唇鱼属鱼类的基本特征;扩增得到COⅡ序列全长691bp,D-loop序列全长931—944bp,A+T含量两基因序列都高于G+C(A+T的含量分别为57.30%—57.80%和65.30%—65.90%),G的含量在四种碱基中最低;COⅡ序列有6个碱基位点存在转换,而D-loop则存在多个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或插入位点。浙江新昌光唇鱼群体内COⅡ、D-loop基因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0.005;基于COⅡ和D-loop序列构建的NJ法系统树均显示新昌光唇鱼与温州光唇鱼(A.wenchowensis)形成一个紧密的簇,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94%和99.36%,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11,未达到种间分化水平(遗传距离大于0.05),表明新昌光唇鱼与温州光唇鱼为同一种,且根据形态特征可以断定为二个不同的地理群体,而D-loop序列因进化速度较快更适于光唇鱼属种内及近缘物种的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新昌光唇鱼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为研究光唇鱼类的分类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DAPI荧光染色技术, 进行了2007年6月和2008年7月黄海底栖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2007年底栖细菌的丰度为(1.13±0.39)×109cells/cm3, 生物量为(49.63±17.26)?gC/cm3; 2008年底栖细菌的现存量较2007年低了约43%。南黄海的底栖细菌现存量较北黄海分别低8%(2007年)和13%(2008年), 而中央冷水团则较其外围区域高约10%和37%, 在南黄海呈现中央冷水区域高于近岸的分布特点, 而在北黄海则正相反。统计分析表明, 2007年北黄海底栖细菌丰度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南黄海细菌丰度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及底层水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2008年北黄海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未见明显的相关性, 在南黄海则与底层水的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显示浒苔暴发可能对底栖细菌产生了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人工培育条件下鲻鱼早期发育的生理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在人工条件下,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eus幼体各部分形态,器官的发育时间、行为、营养和变态特点,划分了发育期。仔鱼在生长常因畸形,损伤和消化不良而死亡;生长差异则存在于整个发育期,并且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对鲻鱼早期发育地生物学特点,疾病、变态危险期和生长差异等进行了讨论,指出鲻鱼与环境和饲育条件之间的生态生理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鲻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疣梭子蟹对饵料鱼和蛤摄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重为(9.20±1.50)g的三疣梭子蟹在分别投喂饵料鱼和兰蛤及有无沙底质条件下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率和昼夜摄食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兰蛤组的三疣梭子蟹摄食高峰在20:00左右,投喂饵料鱼组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高峰在02:00左右;沙底质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夜晚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94.34%,而无底质组为75%,表明在潜底环境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具有更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投喂兰蛤组三疣梭子蟹黑夜摄食量比值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75%和25%,而投喂鱼组黑夜摄食量比值仅略高于白天,分别为59.21%和40.79%.此外,投喂鱼组白昼摄食率可达80%,显著高于投喂兰蛤组的10%,表明投喂鱼饵料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白昼进食.根据昼夜摄食量对比分析,建议采用白昼投喂占总投喂量20%~30%的鱼肉以降低蜕皮残食,夜晚投喂70%~80%的兰蛤的投喂策略促其生长,并减少梭子蟹的残食.  相似文献   

17.
扇贝的养殖环境及其体内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9月~1994年11月,对青岛胶州湾养殖的扇贝及环境中的细菌组成和某些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养殖区表层海水中异养菌和弧菌平均数各波动于(21.2~39.7)×102/cm3和(7.3~19.2)×102/cm3之间。其中1号和4号站位的菌数比其它越位都高,这和它们靠近码头,受到附近的排水污染有关。在扇贝的消化盲囊和性腺内也分离到异养菌和弧菌,分别为103~105个g和103~105个/g。这些细菌可能因扇贝遇到环境改变防御能力下降时,扩散到其它器官并大量繁殖,因而造成感染而死亡。从对分离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看,近年一些菌株对原来敏感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如四环索和链霉素,今后在育苗过程中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看,中华哲水蚤雌体、雄体和桡足幼体都摄食硅藻和甲藻,雌体和雄体摄食的硅藻远多于甲藻,而桡足幼体摄食的甲藻则比雌体和雄体多。雄体和桡足幼体植食性的程度高于雌体,而雌体则可能由于繁殖活动的需要,还摄食了原生动物等其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冷水团内外中华哲水蚤脂肪酸组成研究发现,桡足幼体比雌体积累了更多的脂肪酸以满足度夏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和后期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于1993年11月和1994年11月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采集患病或濒死的大珠母贝幼贝,采用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病原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RLO)的包涵体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以期找出RLO包涵体在宿主细胞内形态发生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RLO包涵体寄生在宿主多处内脏组织,但RLO具有明显的嗜细胞特异性,感染的靶细胞为上皮(或表皮)、结缔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包涵体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可分为颗粒前期和颗粒期,后者又可分为颗粒Ⅰ—Ⅲ期;包涵体是由两种颗粒外包一界膜而形成,其中小而纤细的颗粒可能为游离的RLO,大而圆形的颗粒可能是吞噬溶酶体内RLO繁殖形成的微克隆。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