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验室中和在生产条件下使用放射性物质工作时,氡的衰变产物 RaA、RaB和 RaG能够造成很大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对企业(实验室、工厂、矿山)的空气中的氡衰变产物含量进行系统的检查。为了分别测定氡衰变产物的浓度,会研究并制定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利用滤器收集氡的衰变产物,然后再测量滤器的放射性[2]。  相似文献   

2.
~(222)Rn 衰变能产生一系列短寿命的衰变产物,这些衰变产物能附着于平板或金属丝的表面上。用简单的计数方法能够测量衰变产物~(218)Po 和~(214)Po 的α放射性。这种现象有可能用于直接找铀。实验室的研究表明:1.氡的衰变产物能被收集在各种材料上(包括各种金属和塑料),2.α强度的增高与收集器的表面积大小有关;3.用加负电压的方法可以增强收集作用。用这种新方法在南马奇铀-铜矿点上圈出异常。还研究了一种用于测量土壤样品中镭的方法。对两种研究结果与常规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活性炭、粘土、砂对水中氡进行吸附的试验资料及204地区的野外实际资料,探讨了氡的吸附性。含氡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除衰变,逸出会使其氡浓度降低外,岩土对其吸附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放射性水异常评价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平衡系数是表征铀矿床物理特性的重要参数。γ强度测量法实质上是探测铀的衰变产物氡子体的γ强度,通过它间接测铀。这只有当铀镭处于放射平衡状态时才是正确的。若铀镭的平铀状态遭到破坏,用γ法测量不加修正就不能准确地确定铀含量。因此,铀镭平衡系数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铀矿普查和勘探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氡是气态的放射性物质,它广泛存在于岩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地下水中和空气中。近年来,由于认识到氡被吸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内辐射是导致肺癌的原因之一,因而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介绍了部分煤矿氡浓度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矿井氡浓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监测方法和评价意见,从而有利于对矿井氡的监测与治理,并为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值得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氡水异常(水中铀和镭含量不够异常值的单氡型水异常)在花岗岩地区非常发育,因而研究氡水异常与铀矿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可以使我们正确确定水化找矿标志,提高水化找矿效果,其二是为氡水异常的解释和揭露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根据江西地区5个岩体13个矿床的水化找矿资料,对氡水异常的形成条件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试验,测定了多种材料的阻氡效果。数据表明,即使采用薄铜片阻氡,也难以达到较好地阻氡外逸的目的。文中指出了阻氡的具体途径和最佳的阻氡材料。  相似文献   

8.
美国班迪克斯野外工程公司于1977和1978年对各种测氡方法进行了野外对比试验。1980年发表了“用于铀矿普查的地表氡和氦测量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一文。他们根据三个试验区的实际数据,对各种测氡方法的效果和相互关系作了统计与分析。现将关于氡法部份编译如下。从中可以了解国外氡法的进展情况和问题并结合本地的资料与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符合自己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多种试验数据以阐明氡在岩石中的存在特点及扩散迁移性质,引进了计算扩散距离的公式并探讨了加热时氡的逸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铀矿找矿中氡的迁移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云生  林玉飞 《铀矿地质》1995,11(4):224-231
本文主要介绍铀矿勘查中氡的迁移机制。通过对自行设计的氡迁移模型长达3个月的试验研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和选择一条经深部揭露的地段(多个矿体埋深为已知)进行地表多种氡法测量,证明只用扩散理论是不可能完满解释为什么氡法能够探测到深达二三百米的铀矿体。从广义角度提出了氡的迁移机制主要是“接力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滑坡体上氡及其子体异常形成机理出发,推导了滑坡体边界上氡及其子体测量异常特征,从理论上论证了利用氡及其子体测量勘查滑坡体的可行性.结合在重庆某已知滑坡体上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和210Po测量的试验测量结果,进一步探讨了氡及其子体测量技术在滑坡勘查中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用实验室方法测定粉末样品、桶状标准源及模型中的或埋藏地点的射气扩散系数时,均须将矿石密封,以保证镭氡之间达到平衡。在进行此种测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利用模型和桶状标准源时以及在埋藏地点密封矿体露头时,在矿石和封闭面之间会产生一个自由空隙,这种空隙是由于被粉碎矿石的沉降或由于坑道壁上矿段表面不平所造成的。由于空隙的存在,由矿石中扩散出来的射气将充填于此空隙中;在此情况下,所形成的氡衰变产物的沉降数量将与自由空隙的容积和该空隙中的射气浓度成正  相似文献   

13.
带电α卡找矿法是铀矿普查中继α卡找矿法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测氡找矿法。文章介绍了带电α卡找矿法原理及其在铀矿床上的试验结果,带电α卡找矿法比自然α卡找矿法具有更高的测氡灵敏度,并且卡上α强度与杯中氡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自从J·W·卡特等人提出用α卡法找铀矿后,近年来国内外均在进行这一方面的试验或用于找铀矿。我们根据氡的短寿子体在初始态呈正离子,可以被电场加速漂移的特点,试验了“带电α卡”找铀矿的方法。“带电α卡”即是将α卡带电,形成一电场。由于电场的作用,使α卡比正常条件下能吸附更多的氡短寿子体,使α卡上的α强度相对增高,从而提高了α卡的测氡灵敏度。我们将一般条件下金属薄膜对氡短寿子体的吸附称为“自然吸附”(此时的α卡称为“自然α卡”或“α卡”以区别于带电α卡)。将电场作用下金属薄膜对氡短寿子体的吸附称为“电场吸附”。显然有电场吸附作用叠加时将比纯自然吸附作用强。自1981年以来,我们对带电α卡找矿法的原理,装置,野外找矿方法及其效果等力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用带电α卡法找铀矿时,α卡用镀铝聚脂薄膜制成,将α卡挂在塑料杯(容器)中,加上负300伏电压。然后将整个装置倒置在测点探坑中(见图1)。六小时后取出α卡,用辐射仪测量卡上α强度,则卡上α强度将与测点的氡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在稳定氡源的情况下,氡室中氡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导出了氡室中氡量控制参数的三个计算公式。该数学模型为氡室的研制和氡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环境的辐射监测与评价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佳木斯城区地下热水调查中,运用了水中氡活度浓度测量和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综合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城市地热地质调查中的不利因素。通过对水中氡活度浓度及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值的正态化变换以及原始氡活度浓度异常分析,明确了氡活度浓度异常对地下热水控制构造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氡活度浓度测量值的趋势分析,提取局部异常,综合各种异常信息,确定了城区地下热水的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王南萍  肖磊 《现代地质》2012,26(6):1294-1299
为了保证我国氡填图方法研究中关键参数土壤氡浓度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笔者所在的实验室作为首次参加氡国际比对的中国组织,参加了2010年在捷克举行的3个氡参考点Cetyně、Bohostice和Buk现场测量国际比对。经T-学生分布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1%时,本实验室在氡参考点上45个测点的实测土壤氡浓度值cA与全部比对测量参加者的CA(2000年以来该参考点全部组织的平均值)数据有很好的一致性;3个参考点的平均氡浓度与自2000年以来在这些氡参考点进行试验的所有成功组织(N=180)提交数据形成的数据库中的数据高度一致,总相对误差小于6%。该成果表明本实验室的土壤氡测量技术已达国际相应水平。通过本次氡国际比对,发现了我国土壤氡测量中仪器校准、土壤气体采样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系统开展土壤氡测量方法及其技术规范等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在稳定氡源的情况下,氡室中氡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导出了氡室中氡量控制参数的三个计算公式.该数学模型为氡室的研制和氡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环境的辐射监测与评价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纳米比亚欢乐谷南部地区开展的活性炭吸附测氡方法应用试验结果显示,氡异常能够较好地反映隐伏钙结岩型铀矿化信息,而且铀矿体上方土壤中的氡浓度随深度增大的变化率要明显大于无矿地段,前者为后者的5~16倍。在测区的西南部圈定了一处面积约为5km2的氡异常,经地质探槽揭露,伽马能谱当量U含量高达500×10-6,并在探槽内发现了次生铀矿物,推断此处氡异常是由钙结岩型铀矿化引起的,为进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氡与氡的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常桂兰 《铀矿地质》2002,18(2):122-128
本简述了氡的物理,化学特征和射气作用,介绍了氡测量方法,着重阐述了非矿山氡积累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与防治,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说明了人类对氡危害的认识过程,提出了对环境生态评价及对氡侵害人体健康的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氡的迁移机制(如扩散、对流、大气抽吸等),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出埋入地下的探杯中的氡浓度与杯口邻近土壤空气中的氡浓度达到自然状态平衡约需0.7—10小时,而杯中氡浓度与其短寿衰变子体达到放射性平衡需4小时。因此,一般认为两者共需4.5—12小时左右。钍射气与其短寿命子体达到放射性平衡的时间需3—4天。当钍含量高出背景值时,探杯的照射时间则需3—4天。用ZnS探杯埋入地下做了野外试验,与上述理论计算结果基本相符。对这种平衡过程的了解,不仅为选取最佳的埋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有助于各种测氡方法的异常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