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香  茹小尚  张立斌 《海洋科学》2021,45(3):122-133
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mm的各类塑料碎片的总称。在环境领域中,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近年来,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日益严峻,其引发的生物与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塑料的定义、来源、分类、分布特征等研究现状,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环境中海水水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并基于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需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海洋微塑料对环境与生物的影响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污染研究现状;列举了目前我国不同水体中有机污染情况,指出有机污染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就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研究和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我国南海区海岸带、河口、内陆径流及海域微塑料污染的相关调查资料,整理南海区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包括微塑料丰度、形状和聚合物类型等分布特征,归纳微塑料的潜在来源途径,提出健全塑料管理体系的建议,从源头上减少塑料的产生和排放,最后提出应深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建立对微塑料的风险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4.
塑料垃圾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塑料污染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发现直接或者间接来源的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积累,呈全球化分布趋势;重点探讨了我国微塑料的来源、分布以及污染形势和生态影响,发现我国微塑料污染形势严峻,覆盖范围广泛,甚至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塑料的生物降解是受到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微塑料的生物降解途径的归纳,总结了塑料降解的过程、生物种类以及相关的降解酶等,以期为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提供启示。目前微塑料污染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鉴定以及污染物消除技术等研究极少,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实行分区污染控制与管理是开展流域污染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基于"近岸海域-入海河流-沿海地区"协同管治的理念,综合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层次分析(AHP)、聚类分析法,从污染压力、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水环境状况三方面构建水环境健康评价系统,将南黄海近岸海域分为海洲湾、灌淮、苏北浅滩、长江口4个控制区。按照分区控制的思路,对各区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微塑料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污染物,海洋微塑料污染已引起全球关注。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本文探索了将海洋微塑料从来源、材料、形状、颜色、大小、密度和状态7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综述了海洋微塑料在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中的分布特征、相互迁移及影响因素,污染源、环境条件和微塑料本身的特征对其分布的影响最大,迁移使得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对海洋生物的代谢、生存和繁殖都构成了威胁。未来应对微塑料的分类、采样和测定进行统一规范;重点关注100μm以下的微塑料,发展微塑料定量和鉴别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微塑料的动力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索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郑州市主要河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浮选法分离提取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采用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μ-FTIR)分析微塑料的丰度、组成、形状、尺寸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7条主要河道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以干重计):(2412±188)~(7638±1312)个·kg-1,平均丰度为(以干重计):(...  相似文献   

8.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位列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因其本身尺寸微小、数量庞大且来源广泛导致其危害远超普通尺寸的海洋塑料垃圾,加之在海洋水动力作用下的迁移和沉降导致其污染波及区域十分广泛。同时,微塑料自身携带的添加剂在海水中的释放、与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等构成的复合污染物均会对海洋动植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效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本文在简要介绍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兴起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海洋微塑料的典型来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海洋微塑料与其他类型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环境行为效应进行了总结和综述。此外,本文对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工业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大量的废旧塑料垃圾也不断产生.  相似文献   

10.
海洋微塑料污染与塑料降解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塑料垃圾在近海、大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均广泛存在,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从环境生态和塑料降解微生物两个角度回顾了近几年相关方向上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海洋塑料特别是海洋微塑料在近海与深海等环境中的分布与丰度,以及近海、大洋等环境中降解菌多样性及其降解机制。总体而言,微塑料广泛分布在多种海洋环境,特别是在河口和近海的海水和沉积物,近岸沙滩,以及大洋环流中心;目前已报道的塑料降解菌及其降解酶主要来自陆地土壤和塑料垃圾处理环境,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降解菌和降解酶的研究最为深入。当前,中国科学家已在近海、大洋深海(深渊)以及极地等大洋环境中,开展了微塑料分布特征和丰度调查,并在生态危害方面开展了研究,但在海洋塑料降解微生物方面还鲜有报道。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最终归宿以及微生物在塑料降解过程中的作用亟待评估,建议在大洋深海科考中整体布局、联合开展这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鉴于微塑料特殊的理化性质,其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在综述海洋微塑料来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鱼类摄入微塑料的途径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表明,全球近岸、大洋和极地海域均有微塑料分布,我国微塑料污染亦较为严重。微塑料会对包括鱼类在内的海洋生物生存造成威胁,其被鱼类摄入的主要途径是经口误食,微塑料进入鱼体后可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迁移,消化道是主要蓄积器官。微塑料对海洋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主要包括:(1)影响生殖与精卵发生;(2)降低存活率;(3)影响生长发育;(4)扰乱行为;(5)导致组织病变与炎症反应;(6)导致代谢紊乱;(7)干扰神经系统;(8)导致氧化应激;(9)干扰内分泌等。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微塑料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扩散过程、不同浓度和粒径微塑料对鱼类的生态毒理效应及致毒机制研究、微塑料和其他典型海洋污染物对鱼类的联合毒性效应,以及微塑料与海洋酸化、缺氧、升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等。  相似文献   

12.
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并不断累积,对海洋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管理者、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是近10 a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但却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发展较晚,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系统性的中文文献也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国内外进展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与世界同领域之间的差距,归纳提出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应从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微塑料理化特性以及微塑料的海洋生态效应等三大关键问题加强研究,并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在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危害评估标准体系等方面不断规范和创新,以促进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粒径5mm的塑料)作为海洋环境中一类新型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从微塑料来源、分布和生态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海洋微塑料研究的进展。结果表明,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在阳光、风浪和海流等作用下的海上塑料垃圾的分解,陆源塑料垃圾输入、海上船只塑料垃圾的丢弃、水产养殖业漂浮装置的废弃等是海洋中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海洋微塑料分布呈全球化趋势,近岸、大洋、深海和极地都有微塑料的存在,已有研究表明深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微塑料不但会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一些海洋生物的产卵量和繁殖能力,甚至会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微塑料自身含有和表面富集的污染物会在水动力作用下影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并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毒性影响。为减少海洋塑料垃圾,控制海洋微塑料污染并为污染防治提供支撑,保护海洋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包括:不同粒径微塑料的快速分离和在线鉴别方法的建立;水动力对微塑料全球迁移变化的影响;微塑料复合毒性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效应及机制;管理和技术体系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塑料垃圾的不断增多, 海洋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污染物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微塑料来源分布及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普遍, 大部分研究注重于海洋生物误食微塑料、微塑料吸附及释放有毒物质的环境及生态效应, 而微塑料作为微生物、附生动植物的载体作用仍有待研究。文章综述了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的三个作用: 1) 聚集作用。微塑料表面易覆盖生物膜形成微型生物群落, 为基因水平移动提供场所, 可能引发致病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简称ARGs)的转化、转导。2) 扩散作用。来源于污水的微塑料上可能附着生长着有害藻种、致病菌耐药菌或其他生物, 随水流移动到适宜区域, 可能引发赤潮或导致致病菌及耐药菌的传播扩散, 形成生物入侵。3) 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捕食增强作用”概念, 即有机物、营养盐、生物群落聚集在微塑料颗粒上可提高捕食者的捕食效率, 从而促进海洋动物摄食微塑料, 进而加剧微塑料颗粒对海洋生物的毒理病理作用。文章着重阐述了“微塑料+生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排放后对环境潜在的污染这一新型问题,基于水环境是纳米材料排放后汇集的重要场所,着重探讨水环境中纳米材料的行为及检测、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纳米材料理化性质、环境和生态毒理学角度对当前纳米毒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完善和相关环境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河流输入是海洋中微塑料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关于河流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的资料十分有限。本文对我国山东省墨水河流域17个不同站位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分布和形态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墨水河沉积物干样中微塑料的丰度为0kg~(-1)~170kg~(-1),低于同类型河流沉积物;人口密度大、工农业活动频繁及污水处理厂布设处微塑料丰度一般较大;同时,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支流汇入处丰度升高,水流湍急或水位高的站位丰度较小。本研究中最常见的粒径为500μm,占71%;纤维状的微塑料占比最大(46.91%),其次是薄膜(40.74%)和颗粒状微塑料(12.35%)。微塑料的形态表明,墨水河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多为次级来源。本研究表明,河流沉积物已经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密度分离原理,利用饱和NaCl溶液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潮间带砂质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进行了浮选和分离提取,采用显微红外光谱方法分析附着在滤膜上的微塑料颗粒形貌和材质。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对微塑料样品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及微区成分的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Geo Accumulation Indexes,Igeo)和富集系数(Enrichment Factors,EF)分析砂质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和Pb污染水平和富集特点。分析砂质沉积物中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以及碳氮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探讨有机质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潮间带砂质沉积物中有纤维类、发泡类、薄膜类3种微塑料,以纤维类的微塑料为主。微塑料表层富集有Si、Al、Mg、Fe和Ca等元素。沉积物中Hg和Cd富集水平较高,Pb富集水平较低。沉积物TOC和TN含量较低,LOI为TOC的1.6倍,δ13C、δ15N和TOC/TN的数值范围均显示有机质以海洋浮游植物藻类等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18.
海水青鳉是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毒理作用的理想模式生物。文章围绕微塑料在海水青鳉中毒性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已发表文献年度变化和地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实验所用微塑料种类、颗粒大小和实验浓度、暴露时间和方式以及不同生长阶段海水青鳉实验对象选择,总结归纳微塑料在海水青鳉体内代谢、肠道损伤、生长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以及对其他海洋污染物的放大或缓解效应6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以分析结果为基础,建议在后期研究海洋微塑料对海水青鳉毒性效应,应重点考虑实验时间长短、实验材料选择和实验设计、毒理作用机制分析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和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益严重,以滤食动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芘单一及联合暴露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分别采用两个聚苯乙烯微塑料粒径(0.3μm和6μm,20 μg/L)和两个芘浓度水平(10 μg/L和100μg/L)单独和...  相似文献   

20.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污染情况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但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及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总结了部分海域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并介绍了部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模型,最后总结分析了微塑料单独及与重金属协同作用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是协同、拮抗还是其他交互作用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本文旨在为评估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造成的生态风险提供支撑,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