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旨在研究谷朊粉、宠物级鸡肉粉、脱脂肉骨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复合替代0%(对照组,CON)、35%(FM35)、50%(FM50)、65%(FM65)、80%(FM80)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生长、体组成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设计5组等氮等能(粗蛋白52%,总能19kJ/g)的饲料,养殖鱼初重(8.63±0.01)g,养殖周期9周。结果显示,替代组体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CON(P0.05),而摄食率和成活率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变化(P0.05)。替代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FM65和FM80饲料效率和FM80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CON(P0.05)。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替代组鱼体灰分显著高于CON(P0.05)。除FM3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与CON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替代组的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CON(P0.05)。研究表明,该比例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水平应不超过35%。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脱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体组成和消化性能的影响。作者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用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设计7种等蛋白(50%)、等脂肪(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F0、F10、F20、F30、F40、F50和F100)。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初始体质量为(68.13±0.2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F100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20~F30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F40组(P0.05);F100组全鱼的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组和F100组全鱼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组和F5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10、F20和F50组肌肉的水分显著高于F100组(P0.05),F20组和F30组肌肉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替代组肌肉的粗蛋白、灰分无组间差异(P0.05);胃蛋白酶活性组间无差异(P0.05),F0和F20的胃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30组(P0.05),F30组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和F100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0组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脱脂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皱襞高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30组的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替代组和对照组的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脱脂南极磷虾粉10%~50%的替代比例对圆斑星鲽幼鱼的形态指标、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指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选用540尾初重为(6.38±0.26)g的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了0.05%(Diet 1)、0.10%(Diet 2)、0.15%(Diet 3)、0.20%(Diet 4)、0.25%(Diet 5)的复合酶制剂饲料,另增设基础饲料为对照组(Diet 0),研究复合酶制剂对欧鳗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6周投喂结果表明:随着复合酶制剂添加量的递增欧鳗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Diet 3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4.22%和26.36%(P0.05),肝体指数及肥满度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复合酶制剂降低了鱼体粗灰分含量,对鱼体含水量、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影响较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各添加组鳗鱼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则随酶制剂浓度的增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脂肪酶活性受酶制剂影响较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添加组鳗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相比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添加组鳗鱼血清总蛋白含量(T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iet 3组(0.15%)相比对照提高了38.86%。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酶制剂具有促进鳗鲡生长、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本试验条件下酶制剂最适添加浓度为0.15%。  相似文献   

4.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21.01k J/g)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饲料转换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呈现相对最高的肝体比(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鱼体中的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ARA(C20:4n6)、EPA(C20:5n3)和DHA(C22: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刺参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刺参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鱼粉,调节饲料中蛋白水平,测定不同蛋白水平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刺参对不同食物组分的吸收效率。实验分6个饲料处理组,鱼粉添加量分别为0(A组)、2%(B组)、5%(C组)、10%(D组)、15%(E组)和20%(F组)。实验过程中,分别于初始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采集刺参样品,测定刺参的特定生长率、稳定同位素13 C/12 C、15 N/14 N值和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且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F组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D组鱼粉对刺参的食物贡献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为C组最高,且在饲养过程中,蛋白酶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淀粉酶活性则是先下降后上升。从刺参生长、鱼粉食物贡献率和消化酶活性综合考虑,鱼粉添加量在5%~10%最利于刺参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初重(0.22±0.0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式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使用复合植物蛋白源(双低菜粕∶大米蛋白粉∶玉米蛋白粉=5∶3∶2)替代凡纳滨对虾实用饲料中的鱼粉(占饲料百分比为22%)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设计了6组等蛋白质(37.96±0.39)%、等脂肪(7.39±0.57)%的实验饲料,分别是0%、20%、40%、60%、80%和100%鱼粉蛋白替代组(用D0、D20、D40、D60、D80和D100表示)。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0组相比,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从20%上升到80%未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当替代水平上升到100%时,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同样,各替代蛋白组中只有D100组的饲料系数高于D0组。各替代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均与D0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的体组成在各处理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利用该复合植物蛋白源可以最高替代80%的饲料鱼粉蛋白,而不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进行了评价罗非鱼加工下脚料制备的2种产物替代秘鲁鱼粉在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稚鱼实用日粮中的效果研究。实验设计了3种等蛋白质(33.8%)、等能量(16.50MJ/kg)左右的实用实验日粮,对照组与试验组1、2日粮中分别添加秘鲁鱼粉、罗非鱼加工下脚料产物制备的酶解小肽和鱼粉。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63d)各实验组鱼均无死亡;添加罗非鱼鱼粉组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均显著性低于秘鲁鱼粉组(P0.05),而添加罗非鱼酶解小肽组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益均高于秘鲁鱼粉组,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各组鱼的肝体比和肠脂比,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比例与脂肪酸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实验认为,在奥尼罗非鱼幼鱼罗非鱼实用日粮中罗非鱼酶解小肽可以替代秘鲁鱼粉,但罗非鱼鱼粉养殖效果较秘鲁鱼粉差。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混合动植物蛋白(肉骨粉和豆粕1∶1混合)替代鱼粉投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46±0.23)g),研究饲料中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对虹鳟幼鱼生长性能和氮收支的影响。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组,依据等氮等脂的原则,用混合蛋白分别替代0、10%、30%和50%的鱼粉,分别为D1、D2、D3和D4,蛋白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3.8%和15.1%。将虹鳟幼鱼在16℃的条件下养殖21天,每日饱食投喂一次并且收集残饵粪便。研究表明:用肉骨粉和豆粕部分替代鱼粉不会影响虹鳟幼鱼的终末体重,与全鱼粉组比较,D3组和D4组呈现出较低的生长性能(P0.05),而10%替代组的摄食率、消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更高,表现出更好的生长趋势(P0.05)。氮收支方面,虹鳟幼鱼的氮收支过程中氮排泄是主要损失途径。随着替代水平的上升,氮排泄和损失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全鱼粉组和10%替代组之间的氮排泄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从生长性能和氮收支两方面综合考虑,饲料中用肉骨粉和豆粕替代10%鱼粉投喂虹鳟幼鱼效果更佳;且排泄是虹鳟幼鱼氮收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冯健  吴彬  王斐  彭淇  陈斌  李晓 《海洋与湖沼》2014,45(5):1051-1057
本实验研究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大豆粕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的养殖效果。实验设计了共7组实验组日粮,其中实验组1日粮主要蛋白原料为鱼粉;其它6个实验组日粮以大豆粕为主要蛋白原料,植酸酶添加量为日粮的0.1%(酶活性为2000U/g),日粮中分别添加2.5%、2.0%、1.5%、1.0%、0.5%和0%的磷酸二氢钙。每组日粮设计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1.9±0.1)g],随机饲养于室内水泥池网箱中,实验期为60d。实验结果表明,7个实验组鱼存活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鱼粉日粮组鱼的生长效果与饲料效益、全鱼、鳞片、骨钙、磷含量和粪便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大豆粕组鱼(P0.05);实验组2、3、4鱼的特定生长率、脏体指数、肠脂指数、肥满度、鱼体近似值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2、3、4鱼的全鱼、鳞片和鱼骨钙、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实验组5、6、7鱼(P0.05)。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大豆粕为主植物蛋白原料的吉富罗非鱼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够增加日粮中的有效磷,减少日粮中40%左右的磷酸二氢钙添加。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体重为(10.57g±0.43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豆粕分别替代0%、35%、40%、45%的鱼粉来配制4种等氮(蛋白含量为46%)等脂(总脂肪为13%)的实验饲料,分别编号为FM,PP35,PP40和PP45。其中,在PP35、PP40和PP45组均添加肽聚糖、胆固醇、植酸酶、晶体氨基酸和复合益生菌,并以FM组和鲜鱼浆(FTF)组作为对照,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0d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不同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FM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FTF组的最低。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TF组脂肪酶活性最低。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高同样呈现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豆粕替代水平(PP40和PP45组)对肝脏组织和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PP45组实验鱼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肠壁明显变薄,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实验证明,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可以使用豆粕来替代35%的鱼粉既不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也不影响其肠道、肝脏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对机体具有抗病助长和影响营养代谢等作用。本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浒苔,研究其不同添加浓度(0、1%、2%、3%、4%和5%)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的浒苔,显著降低了石斑鱼饵料系数(FCR),提高了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浒苔的添加对石斑鱼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的影响不显著,对肝体指数(HSI)的影响仅在2%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4%的浒苔,显著提高了石斑鱼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ACP活性在5%添加量时达到各组中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在2%和5%添加量时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受浒苔添加的影响不显著。(3)4%浒苔显著提高了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活性(P0.05),肠总蛋白(TP)含量仅在1%添加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浒苔的添加对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浒苔能够显著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且最佳添加量为4%。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大藻藻粉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以海带粉、石莼粉和龙须菜粉3种原料制成的饲料对平均体重为8g的刺参进行60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石莼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石莼和龙须菜两种藻粉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含量(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石莼组刺参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最高,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性在石莼组和龙须菜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脂肪酶活性龙须菜组刺参最高(P0.05),海带组略低于石莼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石莼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龙须菜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初始体重(1.57±0.0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在对虾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5%、0.5%、1%、2%和3%的包膜丁酸钠作为6种实验饲料,进行投喂,养殖实验进行42d。研究表明,包膜丁酸钠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各包膜丁酸钠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和3%添加组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2%和3%添加组对虾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1%、2%和3%添加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5%添加组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0.25%添加组对虾血清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添加组(P0.05),与1%、2%和3%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1%添加组对虾血清中溶菌酶(LSZ)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添加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上述结果,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包膜丁酸钠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饲料中包膜丁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2.08%。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重(9.19±0.01)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蛋白粉部分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分解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2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组:鱼粉对照组(FM)和玉米蛋白粉替代45%鱼粉蛋白组(CGM),分别饱食投喂大菱鲆幼鱼30天。研究表明:与FM组相比,CGM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以及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显著降低,且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但CGM组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1)。CGM组血浆总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较FM组显著降低(P0.05)。大菱鲆摄食CGM组饲料后,其血浆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FM组显著降低,且肌肉氨基酸降幅度更大(P0.05)。CGM组肠道支链α-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BCKD-E2)mRNA表达量较FM组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玉米蛋白粉替代45%鱼粉蛋白显著抑制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降低了饲料效率,影响了鱼体营养物质的组成和代谢,加快了肠中氨基酸的分解代谢,降低了组织游离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总量。  相似文献   

16.
植酸对牙鲆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植酸纳使植酸水平分别达到0.04%(对照组)、0.21%、0.44%和0.81%,研究不同含量植酸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2.58 g±0.01 g)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结果表明,植酸处理组牙鲆摄食率(2.4%、2.5%和2.4%)显著高于对照组(2.1%)(P<0.05),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酸处理组(59.47、61.27和64.82 U/mg蛋白)胃蛋白酶比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79.34 U/mg蛋白),但植酸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之间牙鲆肝脏、肠和胃中淀粉酶比活力及肝脏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同时,牙鲆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净蛋白质利用率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各处理组之间牙鲆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而植酸处理组饲料转化率(74.0%、73.7%和69.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84.0%),0.81%植酸处理组蛋白质效率(1.37)和净蛋白质利用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4和30.6%).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植酸含量的增加,牙鲆生长性能和胃蛋白酶比活力呈下降趋势.植酸对牙鲆生长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其含量的升高或实验周期的延长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益生菌菌种,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但目前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初步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CBYG01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血清抗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 cfu/kg(CB1组)、1×10~9 cfu/kg(CB2组)、1×10~(11)cfu/kg(CB3组)的酪酸菌活菌菌体以及1×10~9 cfu/kg(CBM组)的酪酸菌发酵液。石斑鱼初始体重为(42.91±1.47)g,养殖60天后,分别测定其生长、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溶菌酶(LSZ)活性等指标。研究表明,CB3组石斑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蛋白酶、前肠脂肪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B1和CB2组(P0.05),而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3组石斑鱼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CAT和LSZ活性显著高于CB1、CB2组和对照组(P0.05),SOD、CAT和LSZ活性与CBM组无显著差异(P0.05);CBM组石斑鱼血清SOD、CAT、GPx和LSZ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B2组GPx和LSZ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添加不同浓度的酪酸菌活菌菌体和发酵液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促进效果,其中以添加1×10~(11)cfu/kg的活菌菌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9.
选用均初始体质量为0.91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54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用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MBM)替代日粮中0、20%、40%、60%、80%和100%的鱼粉,分别添加不同梯度微胶囊蛋氨酸(microencapsulated DL-methionine,MM)配制成6种等氮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55 d。结果表明:MBM添加MM替代6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和SGR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对各试验饲料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替代80%和10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SGR、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MBM添加MM替代鱼粉后对对虾体成分、体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在MBM高水平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MM可通过平衡对虾饲料必需氨基酸,提高了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而不影响对虾的生长和体营养成分,降低了对虾饲料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以鱼粉、豆粕和明胶为主要蛋白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1.5%、35.0%、38.5%、42.0%、45.5%、49.0%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均重(3.99±0.08)g的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5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结果表明:拟目乌贼的生长性能指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佳,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肥满度与肝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道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5.91%时达到最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除与蛋白质水平为42.22%时差异不显著(P0.05)外,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肠道淀粉酶活性则相反。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9.72%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45.9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乌贼肌肉粗蛋白质在饲料蛋白质水平45.91%时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49.7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拟目乌贼生长前期(4~10 g)配合饲料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为45.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