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自治区气象局,努力提高各业务轨道和功能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业务和服务能力,从实质上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总结内蒙古气象局新型业务运行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对各轨道、  相似文献   

2.
基于民航业特点及中国民航发展阶段,提出中国民航参与国家碳市场的框架性方案,重点对中国航空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设计及目标分解方案进行了论述,并从公平性和经济成本角度对所提方案进行分析。分析的结论是:方案不会在中国航空企业之间造成实质性竞争扭曲,不同情景下行业购买碳配额的成本每年增加1.7亿~14.3亿美元,若考虑中国民航至少60%的成本转嫁能力,方案不会对中国民航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3.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已启动。钢铁行业是被纳入碳市场的主要行业之一,碳市场政策势必对其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文中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从价格、产量、贸易和碳泄漏等方面定量研究分析碳市场对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并对影响模型结果的关键参数做敏感性分析,包括减排成本曲线、配额分配方式和贸易弹性。研究结果表明,碳市场对于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影响不太大,但是需要高度关注碳泄漏问题。  相似文献   

4.
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将共同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共同市场主体发电企业带来经营和发展挑战.在考虑碳成本的基础上,采用发电机组经济性影响模型,定量分析了碳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对发电机组发电成本的影响,定量评价不同能源结构投资收益经济性,以及对集中竞价市场出清顺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偿配额比例和碳价增加,碳成本占...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碳市场建设的初始决策环境,从政治诉求、决策环境、经济基础、市场根基等4个维度的32个子指标构建了碳市场建立背景与条件指标体系,据此深入挖掘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美国西部行动倡议(WCI)等国际典型碳市场建立的背景与基础条件,并归纳出各国建立不同类型碳市场的必要条件,进而判断中国建立各类碳市场所具备的条件和不足之处。研究发现: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建立通常具备经济联系紧密、单个地区减排成本过高和地理位置临近等3个要点;国家型碳市场建立通常考虑到了国家强制减排责任、能源结构转型需求强烈和稳固的国家立法保障等方面;地区型碳市场的建立需满足地区减排诉求强烈与国家层面排放权立法缺失等条件;行业型碳市场建立的基础条件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集中度高、行业竞争力保护、重点行业排放需求增长和行业排放数据基础稳固等4个特征。当前,中国碳市场应重点考虑行业型与跨界联盟型碳市场并行的建设模式,进一步完善碳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各省市排放数据清单制作,加强地方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尽快完善国家型碳市场建立的基本条件,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总结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U ETS)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碳市场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碳排放权价格过度波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碳市场过度波动性的根源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的必要性。文章系统分析了几种主要的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相应的实施手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EU ETS等国际碳市场的经验,建议中国在碳市场建立之初,应该考虑设计一套系统灵活、简单易行且实施成本较低的碳市场价格稳定方案,包括整个试点期内价格暴涨预防机制、价格暴跌预防机制以及试点期内各年份之间的价格波动平抑机制,使得碳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以较低成本达成既定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7.
全球碳市场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各国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从而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碳市场。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国际碳市场的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2005-2006年的发展动态,并对未来碳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趋势做出了展望。虽然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但由于国际气候政策的不确定性、碳交易与自然环境和能源市场的复杂联系以及各种投机因素的影响,长期的全球碳市场仍将是高风险的商业领域。  相似文献   

8.
配额拍卖机制在碳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在综述配额拍卖机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回顾拍卖机制在欧盟、美国加州和澳大利亚等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碳市场中的应用情况,结合国内试点碳市场的运行情况,分析不同地区碳市场中拍卖机制的效果。研究认为,国际碳市场拍卖机制设计较为完善,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起到了增强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国内各试点碳市场拍卖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文中从拍卖机制的要素设计、平台建设、所得资金管理等方面对全国统一碳市场配额拍卖机制设计提出建议,为全国碳市场中拍卖机制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H厅办公大楼(以下简称大楼)顶层机房内的电磁环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此环境下机房内设备的电磁危险度[1]和设备摆放的安全距离[1]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提出了对建筑物顶层中机房内的电磁环境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以欧盟碳市场的实践以及中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为背景,调研分析了碳成本传递原理,重点以电力行业为例分析碳成本传递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影响电力行业碳成本传递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配额分配方式以及电力市场结构。分配方式对传递率的影响主要包括配额是否免费发放、是否实时更新免费配额的发放额度、关闭的发电设备是否获得免费配额和新进入者是否发放免费配额等因素。电力市场结构对传递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程度、市场需求与供给条件。最后,基于当前国内碳市场试点的碳配额分配方式,给出了循序渐进地改变碳排放额初始分配的方法、减少一次性发放未来相对长时期的免费配额、选择基于发电量发放免费配额而非装机容量发放免费配额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宁波  宗锋  曲永苋 《山东气象》2008,28(3):42-43
许多使用现代化电子信息设备的设备机房因受各种条件限制被设计在智能建筑物顶层,依据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建筑物顶层中机房内的电磁环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此环境下机房内设备的电磁危险度和设备摆放的安全距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9~200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高时空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1980~2019年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层顶层(Tropical Tropopause Layer,T TL)结构的变化特征,并且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TTL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其厚度在北半球的春、秋两季比...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9月中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此,生态系统固碳被寄予厚望;然而,生态学理论认为,成熟生态系统的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没有碳的净积累,也就没有碳汇功能,而未成熟的生态系统虽有碳的净积累并具有碳汇功能,但自然界任何未成熟生态系统从它建立的时候开始都在不断地向成熟生态系统演替,即任一生态系统演替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碳输入输出达到平衡状态。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以人们对其在碳中和上的贡献充满期待。本文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别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并基于全球最新研究成果,论证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积累过程具有长久的固碳功能,且不违背成熟生态系统碳输入输出趋于平衡的生态学理论,它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实现碳达峰已经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核心,各国也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并开展行动。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部分已实现碳达峰的发达经济体也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承诺。文中从“整体-阶段”及“焦点-公平”视角分析了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历程和特点,以及其碳中和目标和规划。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在碳达峰过程中普遍经历了较长的爬坡期(58~136年)和平台期(4~20年),在碳达峰时,发达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以油气为主,油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57%~77%,其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以及人均GDP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在碳达峰前后总体处于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各发达经济体的碳中和路径均以能源转型为重点,采用了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并且注重低碳和负碳技术的革新。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展望,在实现碳中和时,均难以将绝对排放量降为零,都需要通过碳移除手段进行抵消。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具有雄心的气候承诺,相较其他发达经济体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建议运用全面综合的政策工具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有效落实,加快中国的气候立法,在兼顾公正转型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注重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方面的新技术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溶解性有机碳是土壤圈中一种非常活跃的化学物质,它对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迁移和毒性等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现代土壤研究中,出现了与溶解性有机碳相关的众多术语,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溶解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不同术语的角度,概述了这类碳分析意义和测定方法,以期对土壤有机质应用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陕西省第1次至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推荐的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陕西省近30年森林碳储量、碳密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陕西省森林碳储量显著增加,由1987年1.21×10~8 t增加到2014年2.38×10~8 t,净增1.17×10~8 t;森林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呈现出陕南秦巴山地高,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低的特征;森林碳储量主要分布在秦巴山林区、关山林区、黄龙山林区和桥山林区,其中汉中森林碳储量最大,其次为延安,榆林最小。各地区的森林碳储量均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7.
碳公平的测度:基于人均历史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均历史累计排放为基础,借用了收入分配公平的研究思路,以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为指标,尝试以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测度排放空间中的分配公平问题。对碳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目前70%的排放空间被用于不公平分配,其分配差异同目前收入差异最悬殊的国家在同一水平上,解决碳公平问题迫在眉睫。基于人均累计排放的碳基尼系数可以用以度量碳排放空间的不平等,并为国际社会对碳公平的讨论提供一个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江西省森林贮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1999--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结合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的实测数据以及已公布的调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不同类型森林乔木层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且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随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森林碳密度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枯落物层最小。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硬阔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国外松林、经济林、针阔混交林、软阔林。从森林类型分布看,除杉木和国外松林外,其他森林类型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从地理分布看,除南昌、萍乡、新余三市外,其余各市均是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不同年龄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同森林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硬阔林、灌木林、经济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国外松林和软阔林,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总碳储量为1.5Gt,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33%。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以下简称碳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 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提出了我国土壤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 我国土壤背景碳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 我国土壤固碳效应明显,未来固碳减排潜力显著;3) 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碳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发投入, 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相似文献   

20.
China is exploring the total volume control system of carbon emissions to speed up its progres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Allocation of provincial carbon emission allowances (CEA) is the key to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tal volume goal of carbon emiss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allocating China’s provincial CEA from three aspects: allocation criteria, methods, an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king both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nto account is the consensus of many types of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sput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The index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are most widely used in allocating China’s provincial CEA. The former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terests of multiple parties, while the latter can improve allocation efficiency. The hybrid method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due to its multi-method advantages. The game method is rare due to its’ lack of transparency.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province in previous allocation result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province. In addition, previous allocation results only focus on a specific year’s CEA allocation or a specific period’s cumulative CEA allocation. They lack attention to the year-by-year CEA allo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follow-up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tertemporal dynamic allocation methodology,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consider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consumer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adopts a multi-method combination, an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individual cases. © 2023 Tomsk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