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水养殖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品质优于淡水养殖,但在海水驯化过程中会造成虹鳟死亡。为探究虹鳟在海水驯化过程的适应机制,本实验测定了海水驯化前后虹鳟鳃、肌肉和肝脏中磷脂脂肪酸的组成。研究显示,3种组织器官共检测出15~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6:0),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油酸(Oleic acid,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DHA(Docosahexaenoic acid,22:6n3)。海水驯化可显著影响膜磷脂的不饱和指数(Unsaturated index;UI)、不饱和率(Unsaturated to saturated fatty acids ratio;U/S)、平均脂肪酸长度(Average number of C-atoms 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LENGTH),且膜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海水驯化后,肌肉和鳃膜磷脂中SFA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使生物膜黏稠性(刚性)和抗氧化性提高,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排泄多余离子,鳃中磷脂需要富集更多PUFA,尤其是与Na+/K+-ATP酶活性相关的花生四烯酸(20:4n6;ARA)和DHA(22:6n3)。与肌肉和鳃不同,肝脏膜磷脂中PUFA和MUFA均显著增加,使得膜流动性提高,代谢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但肌肉和肝脏的非极性脂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下降;肌肉和肝脏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亚麻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亚油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6PUFA)比例显著上升,非极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和不饱和率(U/S)显著上升。本研究表明,在盐度驯化中,鳃不是虹鳟主要的能量供给器官,肌肉和肝脏可以分解非极性脂的饱和脂肪酸为虹鳟适应盐度环境供能,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器官;虹鳟肝脏中C18PUFA的升高可加快内源性LC-PUFA的合成,有利于虹鳟对海水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Δ5脂肪酸去饱和酶(Δ5fatty acid desaturase)是合成花生四烯酸(AA)和EPA的关键酶。为了构建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简称D5)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实现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该基因并插入到pET28a中,测序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结果表明pET28a-D5构建成功,IPTG能诱导D5特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利用常规方法对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肌肉、鱼皮和肝脏的矿物质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和鱼皮中含有16种氨基酸,总量分别19.58%和25.03%;必需氨基酸分别为7.38%和6.39%,占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7.69%和25.53%。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和鱼皮的脂肪酸含量关系为Saturated fatty acid>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51.72%,72.37%;M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33.05%,17.80%;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15.35%,9.02%。珍珠龙胆石斑鱼肌肉矿物质含量高低顺序为:K>Na>Ca>Mg>Zn>Fe>Cu>Mn;鱼皮矿物质含量高低顺序为:Ca>Na>K>Mg>Zn>Fe>Cu>Mn;肝脏矿物质含量高低顺序为:K>Na>Fe>Ca>Mg>Zn>Cu>Mn;但是按照Hill和Matron提出的"理化性质相似的元素",龙胆石斑鱼的铜、铁、锌的比值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是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催化脂肪酸链的特定位置脱氢形成双键,其通过引入双键调节脂肪酸不饱和度,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质体酰基-酰基载体蛋白去饱和酶(plastid acyl-ACP desaturase,FAB2)在Δ9位脱氢,催化脂肪酸中第1个双键的形成。本文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了FAB2,另外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高等植物、微藻、真菌等进行了多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推测其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更近。利用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衣藻FAB2基因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4℃+0%NaCl,25℃+1%NaCl胁迫条件下FAB2基因表达量都有一定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6.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菲  杨红生  许强 《海洋科学》2009,33(4):14-19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相似文献   

7.
陈斌  冯健  吴彬  彭淇 《海洋与湖沼》2012,43(6):1247-1253
采用禁食试验方法进行了太平洋鲑生长鱼经8—32d饥饿后对其鱼体脂肪与脂肪酸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饥饿期间脂肪是太平洋鲑主要的能量来源,饥饿初期太平洋鲑主要消耗肝脏脂肪作为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能耗较低;饥饿中后期主要以消耗肠系膜脂肪和肌肉脂肪作为能量维持生命活动,能耗逐步增加(P<0.05)。饥饿后,鱼体肝脏、背肌和肠系膜脂肪中大多数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显著性下降(P<0.05),大多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0.05)比例显著性上升,表明太平洋鲑饥饿期间主要消耗SFA和MUFA供能,而PUFA多予以保留,较少消耗供能;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比例和DHA/EPA比值均升高显著性上升(P<0.05),表明太平洋鲑在饥饿条件对脂肪中的DHA和EPA,特别是DHA有较强选择性保留能力。鱼体对肝脏、背肌和肠系膜脂肪利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其组织器官中脂肪酸比例不同。鱼体主要利用体内不同组织脂肪中的SFA和MUFA供能,从而节约了机体蛋白质与脂肪中的PUFA以维持重要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8.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 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鳜鱼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和脂肪酸延长酶(fatty acid elongase,ELO)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FAD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1882bp,编码445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含有FAD全部的特征结构区,包括3个组氨酸簇、2个跨膜区和1个细胞色素b5结构域,与其它鱼类FAD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6.5%-90.1%,系统树分析显示其与欧洲鲈鱼和金头鲷等海水鱼类的亲缘关系最近。获得的ELO基因全长cDNA序列1401bp,编码294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含有单一的氧化还原中心组氨酸簇、内质网停留信号和多个跨膜区等ELO特征结构,与其它几种鱼类ELO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1.8%-86.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与南方蓝鳍金枪鱼和金头鲷的亲缘关系较近。鳜鱼FAD和ELO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可为进一步研究其HUFA合成能力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亲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我国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fatty acid,FA)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亲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的脂肪酸中棕榈酸(16:0,17.61%-33.6%)、棕榈油酸(16:1n-7,8.08%-14.36%)、18:0(6.46%-17.15%)、油酸(18:1n-9,9.64%-18.81%)、花生烯酸(20:4n-6,arachidonic acid,ARA,4.8%-10.83%)、二十碳五烯酸(20:5n-3,eicosapntemacniocacid,EPA,4.64%-11.98%)及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3%-9.3%)占主要比例.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卵巢中的12:0、14:0、16:0、18:0、20:0及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的含量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产卵后下降;肝胰腺16:0和饱和脂肪酸(∑SFA)呈波动上升趋势;肌肉中的14:0、16:0、18:0、20:0及∑SFA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在接近成熟期(Ⅳ-Ⅴ)降到最低,产卵后回升到最高.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组织发育过程中,16:1、18: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 unsaturation fatty acid,∑MUFA)的含量均呈现波浪式上升,成熟期(Ⅴ)达到最高.18:2n-6、ARA及n-6 FA含量起伏波动,先升后降,成熟前期(Ⅲ-Ⅳ)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期达到最小值.卵巢中EPA、n-3 FA呈现出下降趋势,成熟期(Ⅴ)接近最低,EPA、DHA及总的n-3 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ion fatty acid,∑PUFA)含量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波动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回落到未成熟期水平.DHA/EPA、∑n-3/n-6及∑PUFA/SFA的比值波动变化,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或成熟期(Ⅳ-Ⅴ)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恢复到未成熟期(Ⅰ)水平.在自然海区性成熟的斑节对虾亲体组织中,∑SFA:∑MUFA:∑PUFA比例近似为35%:30%:35%:n-3与n-6、∑PUFA与∑SFA及DHA与EPA达到近似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亲虾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去饱和酶(FAD,fatty acyl desaturase)及延伸酶(ELOVL,elongases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在鱼类脂肪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RT-PCR克隆得到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肝脏中控制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FAD2)和(ELOVL5)基因cDNA序列。瓦氏黄颡鱼FAD2cDNA片段长2041bp,编码447个氨基酸,含有3个组氨酸簇(HDx GH,Hxx HH,Qxx HH),含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HPGG)的类似细胞色素b5结构域等。瓦氏黄颡鱼ELOVL5 cDNA片段长1065bp,编码294个氨基酸,含有组氨酸簇(Hxx HH)、内质网停留信号(K、R)和4个ELO共有的保守区域(Kxx Exx DT,Qxx FLHx YHH,Nxxx Hxx MYx YY,Txx Qxx Q)等结构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AD2和ELOVL5 m RNA在瓦氏黄颡鱼脑、肝脏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肠道、脾脏、肾脏、鳃等组织。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具有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FAD2和ELOVL5,且肝脏为合成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sanguinea)进行了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初始氮浓度及生长阶段的影响。低氮处理组(0—25μmol/L)脂肪酸含量[(150.02±54.84)—(166.83±46.46)mg/gd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883μmol/L组最低,约为(86.70±5.66)mg/gdw;各培养组脂肪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稳定期时脂肪酸含量最高,指数生长前期含量最低。红色赤潮藻含28种脂肪酸,以C16:0、C18:1、C20:5ω3(EPA)和C22:6ω3(DHA)为主,且DHA相对含量较高,最高可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46%。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红色赤潮藻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所占比例升高。在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MUFA相对含量在稳定期时较高,而PUFA相对含量在指数生长前期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红色赤潮藻赤潮应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000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潘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潘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潘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成熟、抱卵、流产)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2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5种,多烯酸(PUFA)12种;MUFA的含量最高,占52.47%—58.56%。SFA次之,为23.17%—29.20%,PUFA的含量较低,为8.92%—21.11%。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差异极显著,油酸(c18:1)、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是肝胰腺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分别为35.2l%—40.49%、17.97%—21.97%和11.69%—14.90%,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显著。比较研究温州本地抱卵蟹和太湖抱卵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发现脂肪酸中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差异极显著,除C14:1、C18:1、C20:1及C20:5外,其它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包括C20:4n-6(Arachidonic Acid,ARA)、C20:5n-3(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C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高不饱和脂肪酸。EFA的合成需要一系列脂肪酸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和延长酶的共同作用。海水鱼类可以以C18:2n-6、C18:3n-3为底物在Δ6FAD、Δ5FAD和延长酶的作用下合成少量的ARA、EPA和DHA等EFA。Δ5FAD活性低是导致海水鱼类合成C20不饱和脂肪酸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延长酶对C22不饱和脂肪酸亲和力弱是造成EFA合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海水鱼类EFA(ARA、EPA和DHA)合成能力较差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海水鱼类有效利用富含C18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的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美洲黑石斑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平均值为(73.71±1.9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9.09±1.34)%,(6.14±1.76)%,(71.86±1.58)%和(1.32±0.17)%;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被测出的常见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定)有17种,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7±0.21)%,(1.84±0.08)%和(10.15±0.31)%,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0.26±1.13)%(鲜样)。谷氨酸(Glu)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最高,为(3.27±0.16)%,其次是天冬氨酸(Asp)和赖氨酸(Lys),胱氨酸(Cys)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为最低,仅为(0.27±0.01)%。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占干样的(29.32±0.14)%。鲜样的美洲黑石斑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40.82%,干样的为40.81%;鲜样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81.48%,干样的为81.43%,其构成符合FAO/WHO的标准。同时计算出的美洲黑石斑鱼肌肉蛋白质氨基酸评分(AAS)均大于1,化学评分(CS)均大于0.7,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到91.18,高于多数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它能为人体提供大量必需氨基酸,且其组成接近人体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7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38.66±1.22)%;不饱和脂肪酸(UFA)9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1.36±0.98)%,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2±0.59)%和(11.73±0.43)%。-ω3族与-ω6族PUFA总量的比值为5.30。分析表明,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含肉率高,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是一种优质蛋白源;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富含P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丰富,并且∑n3/∑n6值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9.
以初始体质量(8.77±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9周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饲料中3种不同类型的糖源(葡萄糖、蔗糖和糊精)对大菱鲆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糖源显著影响肝脏中与脂肪合成相关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苹果酸酶(ME)的活性(P0.05)。饲料糖源为葡萄糖时,大菱鲆肝脏中G6PD和ME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而蔗糖和糊精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分析表明,肠道脂肪酶的活性受饲料中不同糖源的影响显著(P0.05);肝脏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在糖源为葡萄糖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糖源对肝脂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糊精组的总脂酶活性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葡萄糖组大菱鲆肌肉中的C16∶0和C18∶0的含量显著高于糊精组,而C16∶1和C18∶1n-9的含量显著低于糊精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不同类型的糖源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集中在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上,而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0.
以红罗非鱼(red tilapia)稚鱼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3%、4%、5%的豆油-鱼油混合物,根据油脂添加量的不同,将试验鱼分为5组,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4%组红罗非鱼末均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0%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2%、3%、4%组(P0.05);各组试验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和饲料有较大的相关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各组鱼体肌肉与各组饲料中的PUFA和HUFA相对含量均迅速提升;红罗非鱼肌肉组织和饲料中脂肪酸组成亦存在差异性;各组鱼体肌肉组织中的SFA、n-3PUFA(0%组除外)及HUFA相对含量高于相应饲料中同类脂肪酸,而MUFA、PUFA则低于饲料;各组肌肉n-3/n-6高于相应饲料(0%组除外);C18:2n6相对含量以5%组最高(24.24%),C18:3n3相对含量0%、2%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C20:4n6以4%组(0.81%)最高;5%组鱼体肌肉C20:5n3(3.04%)及C22:6n3(14.90%)相对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各项生长指标,3%、4%组红罗非鱼稚鱼生长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