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0、5、10、15、20、25和30这7个盐度下比较研究了初始体重分别为(3.55±0.03)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3.57±0.07)g溯河型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渗透压生理及能量平衡。40天的研究显示:(1)随盐度的升高虹鳟和硬头鳟的血清渗透压和离子浓度均升高,且S30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S15、S20、S25和S30组,虹鳟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2)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Na+-K+-ATP酶(NKA)和Ca2+-Mg2+-ATP酶(CMA)活性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的NKA和CMA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3)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TP含量最高;在S10、S15、S20和S25组,硬头鳟ATP均显著高于虹鳟(P<0.05)。(4)虹鳟和硬头鳟分别在S5和S10组的肌肉和鳃组织AMP/ATP和ADP/ATP最低,在S10、S15、S20、S25和S30组,虹鳟AMP/ATP和ADP/ATP均显著高于硬头鳟(P<0.05)。研究结果表明,3.6g左右硬头鳟渗透调节能力强于虹鳟,经过逐渐驯化它们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和5。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盐度胁迫下虹鳟和硬头鳟抗应激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上养殖抗应激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将虹鳟((52.14±7.22)g)和硬头鳟((54.38±6.32)g)幼鱼的环境介质从水温16℃、盐度30突降至温度(13、10和7℃)和盐度(27、24、21)的不同组合环境,在突变前(0h)和突变后2、6、12、24和48h采集幼鱼血清样品,分析其抗氧化酶活力、丙二醛(MDA)和皮质醇(COR)含量,比较虹鳟和硬头鳟应对温度、盐度胁迫时的抗应激能力。研究发现:胁迫开始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血清中抗氧化酶活力和MDA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胁迫24h后,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MDA含量出现了回升;虹鳟血清COR含量始终上升,而硬头鳟血清COR含量到在胁迫后期开始下降。上述指标在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温度、盐度突变48h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仍处于应激状态。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多出现在胁迫12h内,对虹鳟上述指标的影响明显(P0.05),对硬头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PX、COR影响明显(P0.05);且硬头鳟血清CAT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虹鳟(P0.05),MDA和COR含量则显著低于虹鳟(P0.05)。而在温度、盐度无显著交互影响时,温度效应较盐度更加明显。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海上养殖遭遇台风暴雨天气时,硬头鳟抗应激能力强于虹鳟。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重分别为(20.19±0.32)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20.11±0.47)g溯河型硬头鳟(O.mykiss)幼鱼为实验材料,以淡水组S0为对照,研究了S2(+2/d)、S4(+4/d)、S6(+6/d)和S8(+8/d)4种盐度驯化方式(即每日升盐幅度分别为2、4、6和8,直至30),对2种鱼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比较了2种幼鱼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经过40 d的实验发现:(1)2种鱼的存活率均以S0组最高(100%),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其中,S2组下降了23%~28%,S8组下降了62%;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成活率高于虹鳟;(2)2种鱼的生长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与S8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S2和S4组的生长显著高于S6和S8组;S2组虹鳟的生长显著高于S2组的硬头鳟;(3)2种鱼的摄食量(FC)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下降;S2组虹鳟的FC与S0组差异不明显,但显著高于S6和S8组;4种盐度驯化组硬头鳟的FC显著低于S0组,S2和S4组显著高于S6和S8组;相应盐度驯化组的虹鳟和硬头鳟的FC差异不明显(S6除外);(4)2种鱼的饲料转化率(FCE)皆以S0组最高,随日升盐幅的增大而降低;S2组虹鳟的FCE显著低于S0组,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盐度驯化组;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高于S6和S8组,与S0组差异不明显;S0和S2组硬头鳟的FCE显著低于S0和S2组虹鳟。实验结果表明:日升盐幅为2至海水盐度30的驯化方式对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的存活皆产生影响,对虹鳟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了硬头鳟的生长,这些影响与摄食量、饲料转化效率发生变化有关。研究表明,20 g左右的虹鳟和硬头鳟不适合入海养殖。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驯化方式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99.44±0.26)g(简写为99 g))和两种规格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99.01±0.61)g(简写为99 g)和(394.50±1.16)g(简写为395 g))的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实验设置4种盐度驯化方式:淡水对照组(T0组);从淡水直接过渡到盐度30(T30组);从淡水直接过渡至盐度14,然后以升盐速度2/d(T2组)和6/d(T6组)至盐度30。盐度驯化结果显示:99 g硬头鳟和虹鳟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受盐度驯化方式、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显著。T30组99 g虹鳟和99 g硬头鳟的SOD、GSH-Px和MDA活性在0.5、1、4、8、15和40 d这6个取样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盐度驯化40 d后,T2组99 g虹鳟SOD活性、GSH-Px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99 g硬头鳟GSH-Px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6组99 g虹鳟和99 g硬头鳟的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T2组395 g硬头鳟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T6和T30组395 g硬头鳟血清中SOD活性、CAT活性、GSH-Px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T2组渐变盐度方式更适合虹鳟和硬头鳟盐度驯化,395 g硬头鳟对盐度驯化的适应能力优于99 g硬头鳟。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研究不同盐度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硬头鳟(O.mykiss)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在7个盐度(0、5、10、15、20、25和30,分别以S0、S5、S10、S15、S20、S25和S30表示)下饲养虹鳟(3.55g)和硬头鳟(3.57g)幼鱼各40d,分析其肠、胃消化酶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8尾鱼。实验用水由自然海水和淡水调配而成,以升盐率1~2d-1升至设置盐度后稳定7d进行实验。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肠淀粉酶、肠脂肪酶、肠胰蛋白酶、胃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S5和S10组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其它组。在S5组,虹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硬头鳟,在S10组,硬头鳟的肠、胃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虹鳟。虹鳟和硬头鳟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在S5或S10组达到峰值;在S25和S30组,硬头鳟的肝脏SOD、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MDA含量显著高于虹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分别在盐度5和10时消化能力最好,在高盐度(25~30)下硬头鳟幼鱼的消化和抗氧化能力优于虹鳟。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模拟了硬头鳟海水网箱养殖周期内的温度变动范围,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碳(C)、氮(N)、磷(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实验选取体重为(150.27±22.90)g的硬头鳟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4个温度条件(9、13、16和19℃)进行培养,测定了不同温度处理组内硬头鳟幼鱼C、N、P营养要素的收支情况。研究表明:温度对海水环境中硬头鳟幼鱼的C、N、P营养要素收支具有显著影响(P0.05)。硬头鳟幼鱼的摄食率、排粪率、排氨率和排磷率在9℃处理组中分别为0.699mg·g~(-1)·h~(-1)、0.099mg·g~(-1)·h~(-1)、4.154μg·g~(-1)·h~(-1)和0.435μg·g~(-1)·h~(-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在16℃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18mg·g~(-1)·h~(-1)、0.150mg·g~(-1)·h~(-1)、7.173μg·g~(-1)·h~(-1)、0.577μg·g~(-1)·h~(-1)。硬头鳟幼鱼的耗氧率在低温环境中随温度的上升增加显著,耗氧率(OR)与温度(T)之间的变化规律符合方程OR=-0.816 2T2+33.224T-28.689(R2=0.798 5)。C、N、P营养要素的生长余力在9℃处理组中分别为0.213、0.036和0.008mg·g~(-1)·h~(-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在16℃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353、0.058和0.010mg·g~(-1)·h~(-1)。19℃处理组中,C、N营养要素的吸收效率分别为63.48%和82.56%,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P营养要素的吸收效率为75.47%,显著低于16℃处理组。高温环境对硬头鳟幼鱼的营养要素收支会产生不利影响,网箱养殖过程中,水温过高时,应通过减少投喂并增加曝气的方式降低鱼体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引进品种的种质遗传特征,作者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丹麦钢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染色体,并进行其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与虹鳟(O.mykiss)略有不同,钢头鳟的染色体数目为58条,核型公式为2n=44m+14t,臂数NF=102。丹麦钢头鳟染色体核型结果为其养殖、良种选育或者杂交育种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种质资源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几种鲑鳟鱼血清蛋白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的方法分析了硬头鳟、金鳟、虹鳟、北极红点鲑和溪红点鲑血清蛋白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结果显示, 硬头鳟、金鳟和虹鳟三者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硬头鳟、金鳟和虹鳟三者与溪红点鲑的遗传距离最大; 硬头鳟、金鳟和虹鳟三者与北极红点鲑处于同一亚组, 而溪红点鲑独处于另一亚组。研究结果表明硬头鳟、金鳟和虹鳟三者与溪红点鲑的亲缘关系远于与北极红点鲑的关系; 同时还表明,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鲑鳟鱼血清蛋白的方法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本研究结果对鲑鳟鱼的种属鉴定、良种选育、品种改良和遗传结构分析提供了试验依据; 虹鳟的繁养殖需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减少蛋白遗传基因的流失, 从根本上预防大规模疾病的暴发。  相似文献   

9.
长期下潜养殖的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会出现脊椎畸形,这与饲料中磷不足表现的症状相同。为查明饲料磷含量对下潜养殖硬头鳟生长和骨骼组成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3种不同磷含量的饲料P1、P2、P3(磷含量分别为0.65%、1.40%、2.15%)和3种补气方式(对照组为不添加任何补气装置,网罩组为在水中增加网罩,补气组为在网罩组基础上在水中添加鱼鳔补气罩和气石),实验鱼的初始体质量为(75.01±1.36)g,养殖持续70 d。研究表明,随着饲料中磷含量的提高,硬头鳟的各项生长指标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均显著降低,高磷饲料(P3)导致硬头鳟的死亡率接近50%。在饲料的相同磷含量下,网罩组和补气组的骨骼灰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长期下潜养殖导致硬头鳟骨骼矿化程度加深,且增设补气设备无法缓解这一现象。在本实验所设计饲料的磷含量范围内,未使其生长和骨骼发育状态得到恢复,表明长期下潜养殖的硬头鳟骨骼矿化程度的增加不是饲料中磷的缺乏或过量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将虹鳟放入高温24℃和低温6℃水中热应激2h,然后放入16℃水中饲养,检测血液三类细胞数量及血清生化组分。结果表明:温度胁迫后,血液红细胞(wBC)和血红蛋白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低温组在12h降至最低,高温组在6h降至最低;白细胞在0h有不显著升高,其余时间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温度胁迫后,2个处理组血糖(GLU)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P)在温度胁迫后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低温组TP在6h达到最低值,ALP在12h达到最低值,高温组TP和ALP都在6h达到最低值;温度胁迫后,两处理组胆固醇(TC)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24h达到最大值;两处理组甘油三酯(TG)胁迫后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温度胁迫后,无机物钙离子(Ca~(2+))只有高温组在24h显著降低,磷(P)只在胁迫后0h显著升高,其余时间两者没有明显变化。急性温度胁迫对虹鳟血细胞和血清生化组分产生了不同程度影响,为虹鳟运输、养殖条件优化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海水和淡水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对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的耐受性,设置了温度突变和非离子氨胁迫2组急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养殖条件、温度突变和时间三者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当温度由22℃分别突变到7、12和37℃时,2种养殖条件下对虾的存活率均随突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海水养殖对虾高、低温突变幅度均不宜超过10℃;淡水养殖对虾高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10℃,低温突变幅度不宜超过5℃。淡水养殖对虾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低于海水养殖对虾,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高于海水养殖对虾。(2)非离子氨浓度、养殖条件和胁迫时间对对虾的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且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非离子氨对海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1.612和0.161mg/L,对淡水养殖对虾的96h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0.629和0.063mg/L。各时间点的LC50均是海水养殖对虾高于淡水养殖对虾。海水养殖对虾对非离子氨的耐受能力高于淡水养殖对虾。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发眼卵孵化的适宜温度、盐度条件,作者通过设置不同的孵化温度和盐度,研究了温度、盐度对斑点鳟发眼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眼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8~16℃,孵化率都在(73.33±2.04)%以上,最适温度为10℃,孵化率达(87.77±1.23)%。温度高于24℃时发眼卵不能孵化。温度在6~22℃内,斑点鳟发眼卵孵化时间与温度成负相关关系。斑点鳟胚胎发育的平均积温值为343℃?d。发眼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0~15,孵化率都在(85.33±1.92)%以上,最适盐度为0,孵化率达(97±1.13)%。盐度高于15时的孵化率为0。盐度在0~15内,发眼卵孵化时间与盐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为实验对象,探究急性高温胁迫下,不同倍性虹鳟热休克蛋白家族(hsps)基因表达水平。选取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幼鱼,分别进行常温处理(14℃)和高温胁迫(22℃),并在高温胁迫48h后,将虹鳟置于常温(14℃)恢复48h。分别在实验开始的0,12,24,48,72和96h进行取样,测定实验虹鳟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hsp70s(hsp70a,hsp70b),hsp90s (hsp90a1a,hsp90a2a,hsp90a1b,hsp90a2a,hsp90b1,hsp90b2)mRNA水平。结果表明:hsp70s和hsp90s的各个亚型均能对热胁迫做出反应,并具有应答幅度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在胁迫6和24h后,上述基因mRNA水平达到最高,随后降低。三倍体幼鱼肝脏和肌肉hsps mRNA表达水平的峰值显著高于二倍体幼鱼。研究结果显示,三倍体虹鳟对高温环境更为敏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适应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低温和摄食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低温适应机制,为虹鳟的成功越冬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实验设定了正常温度摄食组(NF)、正常温度不摄食组(NU)、低温摄食组(CF)和低温不摄食组(CU)4个实验处理,分别测定了虹鳟肝脏和肌肉在1、3、5、7和14d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SCD)、Δ6-去饱和酶(Δ6fatty acid desaturase,Δ6Fad)和延长酶2(Elongation of 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 like 2,Elovel2)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表明:摄食显著影响虹鳟肝脏对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营养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脱酰和重酰化作用(替代作用)来满足机体对单一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需求;在营养供给不足时,可以通过相关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合成MUFA和PUFA。虹鳟肌肉中有大量脂肪沉积,因而短时间的不摄食对其影响较小。当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SCD、Δ6Fad和Elovel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升,表明虹鳟为了适应低温,生物膜磷脂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虹鳟肝脏和肌肉中MUFA和PUFA生物合成量增加。此外,虹鳟肝脏SCD mRNA的表达量在CF组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摄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MUFA。虹鳟在正常营养条件下,大约在5~7d可适应低温;在长时间的饥饿和低温胁迫下,虹鳟机体内的脂肪酸生物合成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天津厚蟹对盐度和温度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明 《海洋学报》2014,36(2):93-98
研究了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对盐度和温度的耐受性。天津厚蟹对盐度的耐受能力极强,在温度9~34℃盐度为0的淡水介质中均能存活96h以上;在10℃、20℃及30℃的高渗介质中暴露96h后,天津厚蟹全部存活的盐度分别是65、56和50,全部死亡的盐度分别为83、74和68。天津厚蟹对低温的耐受力较强,在0、30和50盐度水平下,耐受低温的能力差别较大,能耐受96h的最低温度分别是9℃、2℃和6℃。天津厚蟹对高温也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在0、30和50盐度水平下,分别在34℃、36℃和35℃下能耐受96h;盐度50温度38℃时,在开始的24h内无死亡,但48h后死亡率急剧上升,同样规律也出现在30和0溶液中,前者温度是39℃,后者为35℃。研究结果还表明盐度和温度的交互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天津厚蟹的存活亦有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升高(从10℃到20℃再到30℃)致使其耐盐能力显著下降,而盐度的剧烈变化(从30到50或从30到0)也致使其耐温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夏季高温对虹鳟(Oncorhynchusmykiss)网箱养殖会产生极大威胁,高温胁迫会造成虹鳟应激甚至死亡。为探究高温胁迫对虹鳟肝脏抗氧化响应及相关免疫基因的影响,选取虹鳟“水科一号”幼鱼[(24.8±10.0)g]为实验对象,通过连续升温达到高温胁迫条件,筛选出高温敏感组和耐受组,并对它们的抗氧化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片段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敏感组与耐受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敏感组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热休克蛋白10 (hsp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耐受组的分别高1.8倍、1.28倍和16.5倍(P<0.05);耐受组的热休克蛋白70 (hsp70)基因的表达比敏感个体高1.37倍(P<0.05); RAPD图谱反映出敏感组的DNA损伤比耐受组更严重。高温胁迫对虹鳟幼鱼hif-1α、hsp70和hsp10基因产生强烈的应答性表达上调,且RAPD针对高温耐受个体可有...  相似文献   

17.
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在温度胁迫及温度调整后的生长与能量分配进行了研究。驯养于17.5℃的褐牙鲆幼鱼分别在8.5℃(T8.5),13.0℃(T13.0),17.5℃(T17.5),22.0℃(T22.0)和26.5℃(T26.5)养殖10 d后,除T22.0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除以干重表示时与T17.5和T26.5处理差异不显著外,以湿重、蛋白质和能量表示的鱼体重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调整养殖温度至22.0℃继续养殖,由于不同温度造成的生长差异在30 d内可获得完全补偿。在不同温度养殖期间,摄食量少和分配于生长的能量减少是导致低温处理(T8.5和T13.0)生长慢的主要原因,而T17.5和T26.5生长慢的主要原因是分配在生长的能量较少。低温处理分配于生长的能量较少主要是由于其粪便损失和用于呼吸的能量比例较多,而高温处理则主要是由于排泄损失的能量比例较高导致生长能减少。温度调整后的第2个10 d,T8.5,T13.0,T17.5和T26.5的摄食量都显著比T22.0多,而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不同处理的总摄食量没有显著差异,个体水平上的摄食能在生长、粪便、排泄、呼吸上的分配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补偿生长的获得主要依靠阶段性的提高摄食量。在温度调整后的30 d内,T8.5,T13.0,T17.5和T26.5的幼鱼单位体重日摄食能和生长能都比T22.0多,表现出明显的补偿生长现象。对于整个实验期间而言,T8.5的幼鱼摄食比其他处理少,但由于其排泄和呼吸损失的能量比例较少,因此分配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比其他处理略多。养殖在不同温度的褐牙鲆幼鱼会在身体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上产生差异,在实验结束时T8.5和T26.5的能量含量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温度变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短期的温度变动不会对其长期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是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海水驯化和养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3种温度(10、16和22°C)条件下均设置5种盐度梯度处理(盐度分别为0、8、16、24、32),分别以A1~A5表示10°C各盐度组,以B1~B5表示16°C各盐度组,以C1~C5表示22°C各盐度组,将温度16°C且盐度为0组(B1)作为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21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鳃和肠组织中生长相关基因(gh和igf-1)、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aqp3和nk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除B2(16°C下盐度为8)盐度组的饵料转化率(FCE)、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约23%和8%外(P<0.05),其余实验组以上指标均较淡水对照组降低。此外,鳃和肠组织中, B2和B3组gh和igf-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而其余实验组g...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30年中,降海鲑的发育得到了大量关注,研究降海鲑的发育,特别是如何调控降海鲑发育的时间和品质,以便幼鲑移入海水网箱。洄游型鲑科鱼类幼鲑向降海鲑的转变包含了一系列的行为、形态、生理的改变,这都为降海洄游进入河口做准备。降海鲑发育受几种激素的促进,包括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皮质醇、甲状腺素,而催乳素通常会抑制发育。鳃氯细胞中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NKA、Na+/K+/Cl-协同转运蛋白和Cl-通道)丰度的增加引起盐分泌能力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海鲑在海水中生长、游泳和存活。具银化期的鲑科鱼类(如大西洋鲑(Salmo salar)、硬头鳟(Oncorhyunchus mykiss)、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至少在淡水中生活一年,达到临界最小规格之后才可改变其对光周期的响应。如果在银化前未达到这个最小规格,则需等到下一年(或更长)。鲑科鱼类如何在一年中合适的时间确定其规格或生长率,并增加对光周期的响应性,这一重要的领域还未得到大量的关注。因此,了解降海鲑渗透生理及入海窗口期,查明不同鱼类适宜生长盐度,入海时间和方式非常重要,可为鲑科鱼类(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硬头鳟等)在黄海冷水团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刘群  温海深  李吉方  何峰 《海洋与湖沼》2013,44(6):1613-1618
本文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肾脏组织中克隆得到维生素D受体a(VDR-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 虹鳟VDR-a的cDNA全长为2606bp, 共编码797个氨基酸, 主要包括A/B区、C区、D区以及E/F区。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 高密度网箱养殖使得虹鳟肾脏和肝脏中VDR-amRNA的表达降低, 并且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和养殖密度的增加VDR-amRNA的表达减少更加显著; 血液中Ca2+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养殖密度升高使得Ca2+的主动运输过程减弱, 因此高密度养殖能导致产生低浓度Ca 2+, 这样对应的VDR-amRNA的表达也降低。说明养殖时间对VDR-amRNA表达的影响是通过养殖密度的变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