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引起降水、温度等气候因子的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增加等问题。气候变化必将对生计即人们使用的资源和谋生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生计内容引入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中,利用西吉县近五十年的气候数据、100多户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研究过去及目前气候变化对西吉县农户生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了当地农户饮用水、粮食产量、作物种类和面积、外出打工人数、农民收入、粮食价格等,造成当地农民生活困难;并对其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和贫困研究的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的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的贫困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新的贫困人口类群。通过对气候变化政策响应的综述,得出气候变化政策响应通常并不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暖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利用月水文模型 ,采取假定气候方案 ,以黄河流域为例 ,分析了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气温变化显著 ;一般情况下 ,半干旱地区径流较半湿润地区对气候变化敏感 ,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中游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月水文模型, 采取假定气候方案, 分析了黄河上中游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 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敏感, 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相对较弱, 如气温不变, 降水增加 10 %时, 径流量约增加 17%。 如降水不变, 气温升高 1 ℃, 则径流减少 5 %左右。 在区域上分布, 中游较上游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彭鹏  张韧  洪梅  王锋  龙强 《大气科学学报》2015,38(2):155-164
气候变化影响是指气候变化背景下社会经济或资源环境的响应。气候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或资源环境的可能损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是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定性和对风险的量化。针对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方法的原理和技术体系,本文从风险指数、风险概率和脆弱性评估三个方面,对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通常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求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同区域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各不相同,为摸清多年冻土活动层陆面过程中冻土-气候变化-水文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青藏高原风火山区域的典型多年冻土区,依据气象站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典型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和蒸散发气候敏感系数,分析了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量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高(-1. 291),其次为风速(0. 658),对空气温度的敏感性最低(0. 248);土壤完全融化的植被生长期,蒸散发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最高,土壤完全冻结的植被枯萎期,蒸散发对各气象因子的敏感性都最低;年内尺度,蒸散发对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均在8月最高,在1月或12月最低;蒸散发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敏感性变化与植物生长变化过程高度一致,而蒸散发对风速的敏感性则较为复杂,与土壤的冻融过程相关,分别在土壤逐渐融化的植物生长前期和土壤完全融化的植物生长期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ROPWAT作物模型模拟分析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及IPCC RCPs情景下未来2020年代(2020-2029年)中国小麦需水量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小麦需水量的变化率作为敏感性因子,对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中国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多年平均需水量约为1056.4亿m3,最高值位于黄淮海地区。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华北和西北地区是小麦需水量的重度和极度敏感区,东北地区以及云贵高原地带是小麦需水量的轻度敏感区,而中国中部及南方部分地区的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不敏感。不同RCP排放情景下小麦需水量的敏感性分布不同,RCP8.5高排放情景下的小麦需水量敏感性区域比RCP4.5中排放情景下明显扩大,轻度和中度敏感区域扩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IPCC定义和实地考察、文献、问卷调查等结果确定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判别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结果,并对几个代表站点做了脆弱性现状评估,为进一步完成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地区分布和对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总结脆弱性的定义与介绍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的初步定义、研究思路、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区域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应遵循的有关原则。  相似文献   

11.
径流对气象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暖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月水文模型,采取假定气候方案,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气温变化显著;一般情况下,半干旱地区经济较半温润地区对气候变化敏感,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弱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纪全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西藏地区,其次为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敏感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排放情景对应更高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对RCCI指数贡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的大小依次为Δσ_TΔσ_pΔRRWAF。冬夏两季温度变化的大值区与RCCI指数的大致区分布一致,RCCI大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决定。而夏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则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英国国际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农村贫困群体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对农村贫困群体生计资本的影响。建议通过助推贫困群体生计多样化,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农村社保体系,建立降低综合灾害风险的应对体系,建立气候变化与贫困减贫的监测评估体系,统筹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整合渠道,推进气象可持续减贫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5.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变化脆弱性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对于水资源、森林等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科学地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从气候变化脆弱性与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角度综述了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情景应用、方法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并展望了未来脆弱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行回顾和展望的基础上,介绍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的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分析了欧盟主要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国所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总结出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选择主要集中在极端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安全的淡水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验证CENTURY模型对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模拟能力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探讨了1981-2008年中国陆地植被NPP的年际变异和变化趋势对CO2浓度、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陆地植被NP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不同。其中,CO2浓度变化对植被NPP年际变异的影响不显著,但能够引起中国大部分地区植被NPP趋势系数增大;温度对中国中高纬度地区植被NPP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但就全国范围而言,植被NPP年际变异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总体低于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程度;降水变化是对中国植被NPP变化趋势起主导作用的气候因子。此外,综合考虑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发现,植被NPP变化趋势的响应特征类似于降水单独变化时植被NPP变化趋势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在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聚焦于气候变化对领域和区域的不利影响。在综合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危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框架。风险不仅来自气候变化本身,同时也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治理过程。报告首次提出了新生风险,归纳总结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关键风险,评估了不同温升下气候变化5个“关注理由”的风险水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减缓的局限性,剩余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较工业革命以前)将加剧人类和社会生态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石天润  何川  伏兵  简黎明  陈星 《气象科学》2023,43(1):91-100
基于2010—2019年江苏省两所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医院较为完整的10 a常见疾病住院病例数据、区域同期气象资料,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的可能关系,探讨了气象条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疾病病例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儿科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对气温等气象要素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寒潮等天气过程对此类疾病有诱发作用。作为年际气候变化关键信号的ENSO模态,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地区的天气频率,间接对疾病发生产生影响。根据天气变化与疾病发病机理的关系和气候模式模拟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到本世纪末的气候背景可能有利于减少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但也需注意天气尺度气温变率加剧造成相关疾病的多发。  相似文献   

20.
适应气候变化在国际公约谈判及国内适应实践中成为重要的关注内容,明晰适应相关的术语含义具有科学参考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比较适应相关术语认为,适应是行为方式或对策措施的界定,可不需量化数据支持;适应能力需有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并最终产生量化性评价结果;适应性更偏重于能力属性,其基本结论是有或无、强或弱的判断,在适应性有量化结论支持或明确强弱确定时则等同于适应能力。脆弱性评价中,暴露度体现主体对象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处境概况,敏感性表明气候变化对主体对象的影响,适应能力则是经济资本、自然资源、技术水平、社会保障四大要素的综合评价,各要素涵盖的具体指标需要酌情依据适应主体属性予以判别和遴选。适应气候变化与灾害风险管理在主体范畴、驱动因子、行动目的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共同关注提高对气候变化/气候灾害风险的抵御、承受、恢复能力,以降低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