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马桂芳  孙加林 《中国地震》1994,(A00):133-140
本文选取小震释放能量,地震活动度、小震动态参数,地震活动时间信息熵,小震调制比速率和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等6种测震学参数,应用多因子灰箱动态系统模型,对1973年以来全国21个中强以上地震孕震信息水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预报效能的短、临预报(半年之内)的空间场,数学模型和异常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3.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该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东南沿海地震带已经进入第5活跃幕。在收集北流地震前广西及邻区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上,较系统地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和测震学指标异常的特征,结果显示:北流5.2级地震属前-主-余型地震序列,震前存在地震活动性异常。为广西地区强震震后趋势判断、震前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王炜 《地震》1989,(1):39-45
本文研究了华东地区地震发生方式参数ρ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发生前震中周围的较大范围内存在着低ρ值异常区(ρ≤0.6),华东地区的大多数中强震,常常在ρ值异常恢复后发震。  相似文献   

6.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7.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4):526-536
根据华北地区的地震目录,建立了4个空间光滑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以这些模型为空间分布函数,将华北地震区每个地震带的地震年发生率分配到空间格点中,计算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采用仪器记录地震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华北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危险性水平,符合人们对现今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采用历史破坏性地震(Mge;4.7)计算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以地震应变计算地震活动率,并根据点椭圆模型和线椭圆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地震的活动水平和空间构造特征.将根据4个模型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华北地区PGA分布,并将该PGA分布与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综合潜源方案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分布做了比较,发现二者无本质差别,均能反映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当然,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计算得到的符合PGAge;10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明显要比后者的大,而符合PGAge;25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则比后者的要小. 这主要是由于潜在震源区类型和空间分布函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预报地震的思想,定义中小地震地方平太阴时的集中程度,将其当作一个测震学参数,并研制相应的空间扫描程序,为该参数的应用提供软件基础。为了评价其预报效果,该方法在安徽地区得到初步检验,结果显示,在安徽固镇地区的中强地震前半年左右该参数异常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时间扫描方法,通过能量释放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和广义维等多种统计参数的协同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多次强余震之前区域地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发现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能量释放率增大,b值的大幅度减小,空间相关距离的下降和广义维的下降-回升等异常特征.对后续余震活动的分析,也可分辨出地震活动的临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多种统计参数的综合协同分析能够反映地震活动的特点,发现孕震系统激变前的临界行为.  相似文献   

10.
A(b)值空间扫描在东北地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东北地区赤峰一开原深大断裂以北Ms≥4.8级地震前的A(b)值空间图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A(b)值空间扫描方法可以对东北地区中等强度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做出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北部5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空间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流体动态异常的迁移特征,根据迁移特征和异常时间与震中距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强震危险区的5个标志和3个步骤,并用几个震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运用地下流体异常的空间演化特征能够对未来强震危险区作出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选择2013年芦山地震中受到强烈地震动的太平镇东北方向一个20kmxl0km的矩形区作为研究区,开展芦山地震滑坡空间分析工作.基于震后野外调查与高分辨率航片人工目视解译法,建立了研究区内地震滑坡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芦山地震至少触发了688处滑坡,区域内滑坡点密度为3.44个/km2.统计了地震滑坡密度与地形因子、地层岩性、地震因子的关系.滑坡最易发高程为1 600~1 800m;滑坡密度大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E与SE方向是地震滑坡的易发坡向与高发坡向;凸坡的地震滑坡易发性最高.二叠系阳新组(Py)的灰岩与白云岩、元古界花岗岩(Pt)是地震滑坡的易发岩性.地震因子与滑坡密度的统计结果表明,大体上PGA值越大,地震烈度越高,地震滑坡越易发生;地震滑坡与距离双石-大川断裂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双石-大川断裂的出露处地震滑坡密度未发生突变.因子的交互统计结果表明了坡度与PGA这2个因子作用于地震滑坡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川南马边地区强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最近34a的区域台网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空间分布,结合历史强震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川南马边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活动习性,并初步判别出了潜在的强震危险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马边地区的b值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反映了该区域不同断裂带与断裂段应力积累水平的差异;2)马边-盐津断裂带上存在3个尺度不等的异常低b值区,它们可能是该断裂带上的相对高应力区(或凹凸体),其中位于马边北、沐川西部利店镇附近的凹凸体与位于该断裂带南端盐津附近的凹凸体可能是马边地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场所,而位于绥江南的小尺度凹凸体有可能是潜在强震的发生地点;3)存在于龙泉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凹凸体将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场所;4)金口河-美姑断裂上位于汉源县皇木镇与峨眉山市龙池镇之间的凹凸体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张秋文  李安然 《地震地质》1998,20(4):74-369
对已蓄水并建有地震观测台网、毗邻长江三峡水库的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库及其周缘地区各不同位置的诱震总体组合环境(条件)及相应的诱发地震活动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建立了一种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模型,据此模型对长江三峡水库及其周缘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地震灾后补偿制度,我国应建立合理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地震灾害风险分散的模式,得出我国实行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为地震灾后补偿机制及灾后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震前兆异常信息量综合数学表达式为基础,结合平滑滤波、消周期及趋势项和从属函数等数据处理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4级地震前的11个有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和7个无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进行地震综合信息量S值的计算与提取。结果表明,岫岩地震前有异常显示的前兆台项S值计算结果异常显示更清晰突出,个别震前无异常显示的台项S值计算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显示;综合时序曲线在岫岩地震前约19个月(1998年5月开始)出现高值异常(S值≥0.18),在岫岩地震前一年(1999年初)达到最高值;S值的空间扫描图像也在震中附近出现高值异常集中区,岫岩5.4级地震震前3个月的图像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非线性方法分析了吉林省1989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图像,认为1989年至1994年吉林省内发生的一系列4.0级左右的地震,显示出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性,而这种有序的地震活动图象,很可能是未来中强地震的中期背景。1994年后,省内再没有发生4.0级以上地震,而小震频度开始上升,1996年则高达40余次,其中可定位的2.0级以上地震28次。与此同时,多项地学指标出现同步异常。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吉林  相似文献   

18.
将自组织临界现象理论在地震预报领域作深入的应用研究,根据各量的物理含义重新讨论了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并用重整化群方法对强震前中小地震强现象的临界点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断裂地震地表断错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地震断错危险性概念 ,用概率表示发生断错的可能性大小 ,断错危险性涉及到地震危险性和断错发生与分布特点。断错危险性的表达式为 :P =P1×P2 ×P3,式中 ,P表示断错危险性 ;P1表示地震发生的危险性 ;P2 指不同震级条件下地表断错出现的概率 ;P3为断错量值分布概率。以中国和世界地表地震断错资料为基础 ,建立震级 -断错概率指数P2 和断错幅度及其分布概率指数 ,包括幅值及其分布、宽度和覆盖层厚度影响等指数P3,为地表断错危险性量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红河断裂带测区,据30km深残余和现今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的分布、断裂带的倾角、岩石综合抗剪强度实验和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裂面烧结再断机制”,划分出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段,计算了其上限震级,提出了判定各区段发生大地震危险性的安全系数。据测区受力方式与地球自转状态的关系,及有利于断裂带活动而发生大地震的地球自转状态出现的时间,预测了区内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