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城市化的气候效应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与科学意义的问题,不少科技工作者已经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城市化的气候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从观测资料的角度介绍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具体表现,然后根据城市化进程影响区域气候的三类主要途径,即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人为热释放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对国内外城市化气候效应的研究,特别是数值模拟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与分析。结合作者近几年所做的工作,系统总结了城市化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应对策略和未来研究展望。目前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模拟研究结果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模式物理过程的改进完善和高性能计算能力的迅速提升,进行高分辨率和长时间的城市化区域气候效应集合模拟研究将成为解决这一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效应对呼和浩特市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呼和浩特市探空资料和邻近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城市效应对呼和浩特市气候的影响,发现呼和浩特市热岛现象明显,每10年增温0.22~0.42℃。另外,呼和浩特市雷暴日数、雾日数增加了,而日照时数在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海洋云量变化与全球增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昭美  章名立 《大气科学》1996,20(2):149-158
本文分析了1900~1990年间全球海洋总云量。为消除资料序列中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序列被分为3个时段进行讨论。发现本世纪内与气候增暖的同时全球海洋云量有明显增加,但云量变化落后于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4年,落后于全球平均海温1~2年,且云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在不同气候带不同,这可能是不同气候带上主要云型不同,以致产生的辐射强迫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碳气溶胶能吸收从可见光到红外波段的太阳辐射,已经被部分研究认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潜在因子。黑碳气溶胶既可以通过直接气候效应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又可以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微物理特性,间接影响区域或全球气候。对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黑碳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廖菲  洪延超  郑国光 《气象科技》2007,35(3):309-316
简要回顾了近些年来有关地形对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形的动力效应和热力效应,详细分析了地形的动力、热力效应引起的降水和云物理变化。重点分析了地形对气候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及对流性天气系统降水的影响。简单地讨论了在研究地形对降水影响时观测分析、气候统计、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绿洲效应的模拟及内外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一个已发展的陆面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耦合,模拟了半干旱区绿洲戈壁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物理过程及其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成功地描绘了绿洲戈壁局地气候效应,并进行了绿洲戈壁局地气候效应对于降水、绿洲水平尺度和植被结构等若干内外因子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绿洲的最小临界尺度为5~10 km之间,最大临界尺度为55~65 km之间,而最利于绿洲维持的尺度范围为20 km左右,这一结论与我国西部地区现存的绿洲尺度统计结果十分一致;绿洲植被覆盖率为0.6左右时,最利于绿洲发展.另外对植被空间分布方式和绿洲植被组成比例上也进行了数值实验,并对影响绿洲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内、外因子气候效应的影响力量级进行了分级.这些结果对于深入了解绿洲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西地区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和“冷岛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河西地区近地层气象梯度观测研究,分析了河西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发现存在一种“绿洲冷岛效应”,并分析了这种效应的物理机制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西地区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和"冷岛效应"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通过河西地区近地层气象梯度观测研究,分析了河西绿洲的小气候特征,发现存在一种“绿洲冷岛效应”,并分析了这种效应的物理机制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1中国三大城市带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检测与对比气象科学2011年第4期聂安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10093 摘要:文章利用国家基本、基准站1951年-2009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1986年-2008年的城市人口资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化指标,分析了京津冀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中典型城市及区域整体的城市化特征,对三个城市群区的城市气候特征和气候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典型城市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城市化气候效应特征可以分为“冷季型”、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气候变化冲击下,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效应,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个省份2502份农户调研数据,使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UQR)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分解回归,分析了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不同农业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及收入差距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对农业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农户的增收效应不断递减,对低农业收入水平农户增收效应最明显;气候适应性技术采纳可以缩减农户内部农业收入差距,对低农业收入水平组影响效应最明显;RIF分解回归显示,结构效应是农户内部农业收入差距缩小的主因,以农户受教育水平影响最主要。因此,气候适应性技术应该被广泛推广,同时要注意提升农户对气候适应性技术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农户对气候适应性技术的接受意愿,鼓励农业收入低水平农户采取组合型气候适应性技术,同时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农户适当使用补贴,减轻农户使用负担。  相似文献   

11.
伊春市森林过量采伐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伊春市历史资料分析,从大小尺度效应和小尺度效应两个方面阐述了森林过量采伐对本地气候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从气象观测记录中分辨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基本思路,通过近年一些范例性的研究成果,展示均一化气候序列对于评估城市化气候效应的重要性,讨论均一化资料所反映的"城市化效应"的内涵,总结现有有限的基于均一化气候序列的城市化效应评估结果,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展望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凌源地处辽宁的最西部,平均海拔500m左右,多低山丘陵;南北跨越近一个纬度,东西占0.78个经度。境内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效应非常明显,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6~9.4℃,年降水量460~600mm,无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时数2800h左右。依据环境气候  相似文献   

14.
气候多层次的趋势预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子波气候诊断中的边界效应和非周期性对趋势预报的影响,在消除子波变换边界效应基础上,将气候层次理论和子波诊断技术相结合,提出了气候多层趋势预报法则和评判标准,最后利用若干气候资料进行了多层次趋势预报,试验表明,相似延伸法能有效地消除边界效应,提出了气候多层次趋势预报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王娜  张镭 《干旱气象》2007,25(4):68-74
沙尘气溶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中的沙尘可通过"阳伞效应"、"冰核效应"和"铁肥料效应"影响全球气候。本文对沙尘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及观测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采用1981年以来宁夏六盘山区各地夏季气象资料,从体感温度角度分析不同舒适度等级日数分布特征及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效应。结果表明:(1)六盘山气候湿凉,不适宜避暑;其他地区年平均适宜避暑日数57. 5~68. 6 d,其中最适宜日数10. 9~17. 9 d,均以7月最多。(2)随着气候变暖,避暑旅游舒适度提高,适宜避暑日数显著增加,增加幅度2. 8~5. 1 d·(10 a)-1,除海原外其他地区最适宜日数增加最多,增加幅度为2. 0~2. 7 d·(10 a)-1; 6月适宜避暑日数的显著增加对整个夏季适宜避暑日数的增加贡献最大。(3)各地适宜避暑日数在1994—2004年间发生突变,突变后达到64. 8~71. 6 d,占夏季日数的70. 4%~77. 8%。(4)总体上,气温升高和风速减小对六盘山区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具有正效应,相对湿度减小为负效应,气候由冷凉湿润变得更加温热干爽。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水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对局地天气气候具有显著影响,占中国湖泊总面积一半以上的高原湖泊对区域天气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目前对高原湖泊局地气候效应的研究依然存在不足。本研究利用WRF-FLake动态耦合模式,设计了有湖与无湖两组实验,对高原最大湖泊青海湖的局地气候效应进行了整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模式的模拟性能良好,青海湖在1-6月使得区域气温降低,而7-12月使得区域气温升高,且青海湖的存在降低了1-9月的日最高气温,增加了6-12月的日最低气温,使得气温日变化减小,白天青海湖为冷湖效应,而夜间青海湖为暖湖效应。2-6月青海湖轻微减少区域降水量,7-12月明显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且8月增加量最显著。青海湖对局地年降水量的贡献率在湖面上最大可达50%~60%,而在周边陆地为10%~30%,夏季青海湖增加的降水量最多,而秋季青海湖对总降水的贡献率最大,青海湖增加的降水在20: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2:00最多,而14:00-20:00最少,夏季增加的对流性降水较多,秋季增加的对流性降水较少。白天青海湖的冷湖效应使湖面产生下沉辐散气流,抑制对流的发展和水汽的扩散,导致湖泊降水效应减弱,而夜间青海湖的暖湖效应使湖面产生辐合上升气流,促进对流的发展和水汽的扩散,导致湖泊降水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8.
赵建华 《干旱气象》2004,22(1):90-94
分析讨论了河西走廊连通器的虹吸、连通以及狭管三个效应,并分别给出了其表达式。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连通器的虹吸效应主要是传输各种物质和能量,连通器效应是产生垂直运动、激发重力波和产生翘翘板现象,而狭管效应主要是增强风速。文中还提出了在天气气候诊断分析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大城市带城市化气候效应的检测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聂安祺  陈星  冯志刚 《气象科学》2011,31(4):372-383
利用国家基本、基准站1951—2009的逐日气候数据和1986—2008的城市人口资料,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化指标,分析了京津冀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中典型城市及区域整体的城市化特征,对三个城市群区的城市气候特征和气候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典型城市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城市化气候效应特征可以分为“冷季型”、“暖季型”和“过渡季节型”三种类型。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气候效应最强,京津冀次之,珠三角最弱。长三角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气候效应的共同点为平均气温和夜间气温升高,春、秋两季增温显著;不同点是长三角夏季强于冬季,最高气温明显升高,京津冀冬季强于夏季,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在三个城市群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极端强降水事件上。  相似文献   

20.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搞好三峡库区农业综合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阳华 《四川气象》1995,15(1):50-52
分析了三峡库区资源特点和三峡水库可能产生的气候生态效应,提出了三峡库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