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朱教授善调脾胃,在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强调顾护脾胃、调畅情志、辨证施治,其擅用药对,常用药对有枳实、白术,海螵蛸、瓦楞子,蒲公英、白及、黄连等。其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气血充则正气盛,正气盛则病自愈。在临床过程中,朱教授还注重患者心理情志因素的调整,在临床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全国名老中医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李教授认为崩漏的基本病机有三,概括为“虚”“热”“瘀”,临床常从脾胃论治,认为脾虚型崩漏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虚火热、脾虚夹瘀证,临证分别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逐瘀止崩汤加减治疗。李教授在治疗中十分重视调和脾胃,常以补脾胃、降胃气、通阳明、消食积为主,以开心窍、调肝气、滋肾水、化瘀血为辅,获得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善于在各种复杂的疑似症状之中,抓住病机关键,辨证施治。其治疗妊娠病宗“有故无殒”之意,祛病安胎,重视肝脾,调理脾胃;对于产后病,其提出产后亡血伤津,多虚多瘀,易感外邪,治疗以固护津液、调理气血阴阳、补虚化瘀为原则,不拘于产后,不忘于产后,攻补兼施,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4.
基于阴火理论对癌因性疲乏(CRF)的中医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脾胃虚弱为CRF的发病基础,阴火上乘,气火失调为其中心环节,阴火夹湿、痰、瘀为其病进之由。治疗CRF初期重在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中末期法当补脾胃、升清阳、调气机、泻阴火,且活血化瘀、除痰祛湿应贯穿疾病治疗之始终。阴火理论为阐释CRF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理论,为有效干预CRF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介绍李天望教授从“中焦湿热”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焦湿热证涉及临床疾病广泛,其中以脾胃病居首,是导致脾胃病日趋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湿热证病情缠绵、日久迁延,愈后极易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李教授认为此证有偏湿、偏热、湿热并重之不同,治疗关键在于审证求本,应注意扶正祛邪并举,酌情兼以调肝、活血,随证调整用药,使湿去热化,脾胃功能健运,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6.
多寐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作性嗜睡病、精神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多寐与脾胃关系越来越密切。《周易》提出脾为五脏之始,《黄帝内经》从经络循行、卫气产生及作用阐述了多寐与脾胃关系;古代众多医家论述了多寐可归咎于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痰湿困脾;现代各医家从脾胃论治多寐,效果甚佳。脾胃虚弱是多寐之本,中医论治多寐当以脾胃为先,根据临床情况,同时兼顾调理其他相关脏腑。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总结赵珂运用补肾调轴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经验。临床上多以调理月经以及调轴为先,补肾之时结合月经不同时期肾中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以及胞宫藏泻的特点,适时调整用药,以补肾调轴为治疗大法,兼重养精血,同时佐以补肾活血之品,促进气血调畅。  相似文献   

9.
介绍张烨教授运用角药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证经验,阐释POF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特点。张教授提出POF以肾精亏虚为主要病机,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补益肾精的治法特点贯穿疾病始终,常用“熟地黄-黄精-山茱萸”补益肾精而生血,“党参-白术-山药”健补脾胃,使运化有源,“香附-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香附-柴胡-川芎”疏肝行气以调冲任,“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养心安神,运用角药配伍逐个击破,共奏补肾调经之效。从其机出发设5组角药并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四肢烦热的临床经验。黄教授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谷气下流郁遏于下焦,郁而生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脾土之中而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之症状。运用李东垣“阴火”理论,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审证求因,采用甘温除热的方法,补其脾胃、升其清阳、复其元气、泻其阴火,以补中益气汤化裁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显著效果。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为用,心气调畅,助血生成、心为脾之母,助脾主运化、心脾相安,神志守舍;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异常、血运异常、脾胃失和三个方面。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配合调心之法,给予心理疏导和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拓展临床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以调畅气机法为基础,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再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之法治之,做到形神共调、动静互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杂病调脾、和调五脏”理论辨治肝癌的经验。首先全面探讨杂病治脾调中的中医学术思想,深刻剖析肝病传脾、先实脾土的传变防治理论渊源。其次阐明了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及肝病传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证候演变规律。最后详细分析总结了刘老治脾调中治肝癌的辨治特色,临证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当疏肝行气、健脾扶正;中期当健脾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晚期则当扶正安邪,重在顾护脾胃。三期虽攻补偏重不同,但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介绍朱莹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朱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发病根本,贯穿始终。因此治疗关键在于健运脾胃功能。朱教授临床常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随证论治,如柴芍六君子汤、逍遥散、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并巧妙运用对药治疗,如莱菔子-炒麦芽、紫苏梗-香附、郁金-佛手、枳实-厚朴、瓦楞子-海螵蛸、白扁豆-佩兰,疗效倍增。还提出运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根据“病”“证”来进行施治。同时强调治养并用,主张配合运动、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及调畅情志等方式来调养脾胃。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黄教授认为,痛风是由脾胃亏虚,内外相合,邪气痹阻经络所致。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纲领,注意固护脾胃。方药擅用蚕沙、萆薢、土茯苓、威灵仙、制川乌、泽泻等祛湿之品,并根据病邪、寒热不同,选择“四君子汤”“四妙散”“苓桂术甘汤”“双合汤”等不同主方,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熊之焰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经验。熊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性多为本虚标实,病机为水湿之邪蕴藉肠道,伤及脾胃,局部肠络气血壅滞不通,从而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水湿之邪并走肠间。治疗上常以通立法,着重于芳香化浊、调畅气机,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脾气虚弱多见,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以喜为补”理论是叶天士对《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方法的总结与发挥,现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脾恶湿更恶燥”“胃喜湿更喜润”的角度探讨饮食物的选择,以此来指导养生调护和疾病防治。饮食物的摄入应注重对于脾胃之阴的补养,亦应顺应脾胃“更虚更实”的生理特点,有节有度。另外,饮食物的四气属性与人体体质相互影响,合理的利用食物性味间的五行制化关系,可对人体脏腑气血的补益发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脾推治”是湘西刘氏小儿推拿“五经配伍”学术思想的一个分支,是源于经典八法中的和法,融合脾升胃降理论,协调阴阳表里以达调脏强体的临床诊治方法。是以调理脏腑为效、改善患儿健康状态和体质为佳的基础推拿手法之一。本文对湘西刘氏小儿推拿“运脾推治”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归纳,以便更好地为儿科推拿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9.
总结蒋士生教授辨证施治功能性便秘的临证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属虚实夹杂之证,以虚为主,病机关键是正气不固,邪毒内停。其从整体出发,以治疗脾胃和调畅气机为先,运用健脾益气养血通便法,临床随症加减,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徐健众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徐师认为胃痞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中焦不利,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为病机要点,病位在脾胃,与肝、肺、肾皆相关。其指出治疗胃痞应重视全身脏腑经络气机整体调节,首要理气补脾复运,以健脾益气为本,气机调畅为要,辅调肝肺,佐以补肾为核心,亦不可忽视气血津液并重,阴阳寒热兼调。其结合临床经验自拟验方八仙汤,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