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表层卫星遥感观测的中深层海洋遥感对于了解海洋内部异常及其动力过程有重要意义。如何从现有的海洋表层遥感观测资料提取海洋内部关键动力环境信息场是具有挑战性的海洋遥感技术前沿。本文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通过卫星遥感观测获取的多源海表参量(海表高度异常(SSHA)、海表温度异常(SSTA)、海表盐度异常(SSSA)和海表风场异常(SSWA)),选择最优参量输入组合,感知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STA),并用实测Argo数据作精度验证。结果表明SVR模型可准确估算全球尺度的STA(1000 m深度以浅);当SVR输入变量为2个(SSHA、SSTA)、3个(SSHA、SSTA、SSSA)、4个(SSHA、SSTA、SSSA、SSWA)时对应的平均均方差(MSE)分别为0.0090、0.0086、0.0087,平均决定系数(R2)分别为0.443、0.457、0.485。因此,除了SSHA和SSTA外,SSSA与SSWA的输入对SVR模型的估算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STA的估算精度。在全球增暖与减缓背景下,该研究可为从表层卫星遥感观测提取海洋内部热力异常信息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有利于拓展卫星对海观测范围。  相似文献   

2.
全球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遥感反演的季节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星遥感反演海洋内部多时相、大尺度热力结构信息对于了解海洋内部复杂、多维的动力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的海表参量(海表高度异常(SSHA)、海表温度异常(SSTA)、海表盐度异常(SSSA)和海表风场异常(SSWA)),反演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层位(1000 m深度以上)的海洋次表层温度异常(STA),并用Argo实测数据作精度验证,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以及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在全球及洋盆尺度上的反演精度。结果显示,全球海洋16个深度层位的平均R2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53、0.60、0.54、0.66,NRMSE分别为0.051、0.031、0.043、0.044。随着季节的变化,模型反演性能有所波动。模型在印度洋的反演效果最佳,不同季节、不同深度层位上的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71和0.18 ℃,而大西洋的反演精度最低,平均R2和RMSE分别为0.46和0.25 ℃。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适用于全球不同季节的STA遥感反演,且在不同洋盆上均有较好的反演效果;不同季节上,上层STA有明显变化信号,空间异质性显著,但300 m以深,STA信号较弱且基本不随季节变化。本研究可为长时序、大尺度海洋内部参量信息遥感反演与重建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深海遥感方法。  相似文献   

3.
卫星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特征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从卫星海洋水色遥感机理出发,提出了水色遥感信息的两个特征量──归一化反照率(Albedo)和辐射信噪比(SNR)。其次,针对中国“九五”期间计划发射的海洋水色卫星的轨道参数和安装在卫星上的水色扫描仪(COCTS)水色通道为对象,上中国海区为遥感目标,通过两个特征量的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大洋和沿岸两类不同水体信息特征量的比较。最后,研究了信息特征量的时间和空间响应。研究的结果为中国计划发射的海洋水色卫星图像质量预测和应用潜力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我国首颗携带红边波段的高分六影像(GF-6)在林地与非林地上的识别贡献,本文选择复杂林地类型的安徽省黄山市作为研究区,采用特征优选(RFE)与随机森林(RF)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林地与非林地识别潜力研究。首先根据实地调查、Google Earth影像及林地"一张图"样本数据构建了样本库;然后基于DEM、多时相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红边指数等特征开展分类,并比较不同模型精度及不同变量的重要度。结果表明:GF-6红边信息对林地非林地识别较为重要,引入红边信息可将总体分类精度提升2%,其他新增波段及地形特征对林地与非林地识别贡献并不明显;多时相数据的运用相比单时相数据可整体提高林地类型的分类精度2.93%~4.1%,单时相分类结果6月最好,9月次之,12月最差;特征优选可以有效减少数据输入维数(46到15),并取得最高分类精度,在不牺牲精度的同时保证了运算数据量的减少且明确了不同变量的贡献,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目前暂未具有全球导航定位能力,卫星轨道的全程跟踪与测站的几何结构还不完善,影响了卫星轨道的测定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动力学定轨的原理与方法,推导了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联合定轨对参数求解精度的解析贡献量,并利用实测数据分析了BDS/GPS联合定轨对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的统计贡献量。结果表明,联合定轨对系统间公共参数求解精度的贡献显著,除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卫星外,其余轨道和钟差求解精度均有显著提高。BDS/GPS联合定轨对BDS卫星轨道、卫星钟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RMS)以及接收机钟差RMS的统计贡献量分别为36.21%、26.88%和20.88%,其中对可视卫星数较少的区域接收机钟差求解精度的贡献尤为显著,贡献量为45.95%。  相似文献   

6.
高精度降水场是水文、气象以及环境分析的重要数据支撑,直接影响相关服务的准确性。传统降水分布模拟大多依赖站点空间维的驱动因素,而忽略了降水时序变化特征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使用2015—2017年中国湖北省8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和28个省级观测站点近3 a月平均累积降水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站点降水时序理论变差函数模型的拱高值(C)和块金值(C0)作为影响因素,使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建立湖北省月平均降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1)各站点降水的时序变差函数曲线与降水的季节性基本吻合。站点时序理论变差函数模型中,有25.3%能够在4个月内达到平稳,36.14%在6个月内达到平稳。(2)站点降水时序理论变差函数模型的C和C0与逐年12月平均累积降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和0.526,大于地理位置和高程对降水的影响。(3)引入C和C0 有助于提升GWR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和插值精度。对比仅使用经纬度的GWR模型和引入时序理论变差函数特征的GWR模型,3 a平均整体拟合优度从0.852提升至0.912。验证集站点插值精度评价显示,3 a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下降幅度均大于60%。因此,引入时序理论变差函数特征的时空GWR模型能够获得较高精度的降水模拟结果,更适合具有丰富历史降水资料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  相似文献   

7.
预测地面沉降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损害的早期预警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基于时序InSAR数据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模型来预测地面沉降。以香港国际机场为研究区域,基于Sentinel-1A升轨影像利用时序雷达干涉技术(TS-InSAR)获取2015年—2020年机场时序地面沉降监测InSAR结果;利用机场时序InSAR形变结果建立堆叠式LSTM预测模型,并将预测结果与InSAR真实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2020年香港国际机场地表垂直方向的平均形变速率为-19—5 mm/a。预测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较低,分别为0.75 mm和0.61 mm,同时其相关系数为0.99,表明LSTM预测模型在点级尺度上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基于时序InSAR数据较准确预测地面沉降。但预测过程中发现,LSTM模型不适合长期预测,长期预测会出现失效性。本文提出的堆叠式LSTM预测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方法来预测地表形变,尽管LSTM模型只是适用于短期预测,但其预测结果可用于辅助决策、早期预警和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8.
重力场长周期变化的观测与理论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handler摆动周期作为约束,估计了地幔滞弹性对地球二阶带谐响应系数κ、带谐位系数J2和卫星轨道升交点Ω的影响,理论预测的长周期潮汐参数被用来与人卫激光测距(SLR)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LR确定的长周期潮汐解已能检测到地幔滞弹性的影响。考虑地幔滞弹性和非平衡海洋潮汐效应后,理论预测的18.6a潮汐参数与SLR潮汐解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卫星帆板及本体受照情况变化复杂,导致卫星光压摄动力的变化难以准确模制,既是动力学定轨的最大误差源,也是定轨预报精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采用北斗地面系统的区域监测网数据,详细比较了3种主要的经验模型(T20模型、ECOM5参数模型、ECOM9参数模型)对不同卫星的适用性情况。结果显示,在春秋分前后,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GEO)卫星使用ECOM9参数模型最好,其解算的卫星钟差与星地双向钟差的互差标准差优于2 ns;对于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nclined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orbit,IGSO)卫星和中地球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卫星,无论是在动偏期间还是姿态模式转换期间,T20模型表现出更好的适用性。不同于此前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试验表明,对BDS混合星座的不同类型卫星、同一卫星的不同时段,应采用不同的经验太阳光压模型,以获得更高的定轨和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0.
遥感定量反演地表参数时间序列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植被动态变化、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由于卫星观测往往受到大气条件(如云、气溶胶、水汽等)以及传感器自身稳定性的影响等,许多由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陆表产品,如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地表温度(LST)、微波极化亮温(PDBT)等存在严重的时空不连续问题。为了获取时间序列上连续、空间上完整的地表参数遥感产品以满足长时序的陆面过程分析与建模的需求,目前已发展多种遥感时间序列重建模型。本文介绍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时间序列谐波分析(HANTS)方法,能够识别并去除受到云和大气影响的像元(噪声),对原始时序数据进行时间插值来重建连续时间序列的数据,并针对其面向多种不同时空尺度的遥感反演地表参数以及在非洲、南美洲、欧洲、中国及印度等全球不同地区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植被动态变化对于气候变化及流域水循环过程的响应、干旱监测、基于土壤含水量饱和度时间序列分析的洪涝灾害易发区监测、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等方面的研究,充分阐释了遥感时间序列产品在地气相互作用的各类研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恶意软件的特征、危害性及其防范与清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意软件已成为社会公害,其泛滥是继网络病毒、垃圾邮件后互联网世界的又一个全球性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恶意软件的特征及其危害性,指出了防范恶意软件的一些具体措施,列举了清除恶意软件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建设目标、技术路线、软件总体框架及软件构成等四个方面通过阐述了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并对基于基础平台进行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化建设所需具备的条件、适用范围和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黄欣 《北京测绘》2007,(2):40-43,26
从1:2000比例尺数字地面模型(DEM)和1:2000比例尺正射影像(DOM),设计与实施过程入手,系统的阐述了数字地面模型(DEM)和正射影像(DOM)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和方法。成果的精度经全野外实地全站仪检测比较,符合成图的精度要求,结论认为这项成果能够广泛应用于测绘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导航与位置服务是继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之后又一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信息产业。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探讨了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及其产业布局的构成。然后,根据该产业的特点,进一步阐述了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及趋势;这些前沿技术涉及协同精密定位、社会感知与计算、与5G相融合的通导一体化、与无人机器人相融合的智能导航等。最后,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给出了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主要包括关键技术推广、人才培养、重大战略规划、核心芯片与软件平台、标准制定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梅洋  李霖 《测绘科学》2006,31(1):115-116
针对地图中的一类特殊符号,提出了半线半面符号的概念,对这类符号的构造特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该类符号进行了结构化描述,并在计算机环境下实现了半线半面符号的自动绘制。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发展趋势及对测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于洲 《测绘科学》2011,36(6):238-240
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与测绘相关的各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总结了科技进步对测绘发展的重大影响,指出科技进步使测绘的工作对象、服务主体、应用范围等持续拓展,推动了地理信息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方量计算的原理与方法及ArcGIS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方量计算是诸多工程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在系统地总结土方量计算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技术成熟的几种主要应用软件,着重介绍了ArcGIS进行土方量计算的原理和操作,并对其发展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浅析数字化测绘与信息化测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从概念和形式上解数字化测绘和信息化测绘的异同,从测绘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产品形式和存储方式,以及测绘产品服务保障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试图从测绘生产、测绘产品及服务的全过程描述信息化测绘的优势和特点,从而加深对信息化测绘的认识,明确信息化测绘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撑条件,了解信息化测绘在实时化服务方面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9.
王海清  刘悦  李涛  胡博  乌玮 《测绘通报》2022,(10):143-147
自“十二五”以来,多项重大测绘项目实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现年度更新,成果产出量激增,成果形式全面数字化,传统的测绘档案管理技术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档案业务中的瓶颈问题,研究了大数据量的数字测绘档案接收归档、存储管理、查询利用等关键技术,并应用于我国重大测绘项目归档及国家级测绘档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测绘成果检查验收工作是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的重要工作,本文研究如何将办公自动化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与测绘成果检查验收单位工作相一致的管理系统,协调项目中不同角色人员的工作,方便单位领导监控检查验收工作进度与结果,有助于数据的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