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转构造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反转构造作为伸展盆地中的重要构造类型以及它对油气的聚集作用己成为石油地质界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之一。盆地从拉张→挤压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在综述反转构造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对伸展盆地反转构造构造样式、圈闭条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我国东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藏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综述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对反转构造圈闭类型与油气聚集和负压气藏成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阜新盆地反转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新盆地在阜新期开始反转,主要反转作用发生于阜新组沉积之后,在盆地反转过程中北东向-北北东向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逆冲,东西向及北西西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逆冲,并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反转褶皱。反转构造煤层埋藏变浅,有利于开采。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北部构造回返期的油气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武 《江苏地质》2005,29(3):143-146
松辽盆地白垩纪以来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回返期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其中回返期表现的构造应力的反转在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第四纪早期均有活动。中浅层和深层油气的运移、保存、破坏和再分配直接受控于回返期的3次构造运动。通过盆地东北部油气系统分析和重点油气藏的剖析,揭示反转构造运动与油气藏形成和破坏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5.
结合区域地震剖面解析和沙箱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Bongor盆地中发育三种典型的反转构造类型:挤压反转单斜构造、挤压反转向斜构造和挤压反转背斜构造。该类反转构造 一部分具有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样式,主要沿高角度边界断层和基底地垒边界断面发育,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另 一部分呈散花状背斜构造样式,属于地层纵弯上拱褶皱,主要发育于斜坡断阶带之间;(2) 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反转构造 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盆地内深部地层反转褶皱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深部构造圈闭形成提供条件,而对浅部地层的 反转褶皱发育则表现出阻碍或破坏作用,不利于浅层构造圈闭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十屋一德惠含气带反转构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龙胜祥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2):157-163
松辽盆地十屋-德惠含气带自早白垩世以来经历了裂谷期末和坳陷期末两期构造正反转,形成了众多反转构造,主要有6种构造样式和两种组合类型。分析认为本带反转构造的形成演化机制有滑脱褶皱和断弯褶皱两种。文章分析了主要反转构造的转强度,探讨了反转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深层发育有“欺压式逆断层”,秦家屯反转构造带为发育在早期半地堑之上的“尖棱状”背斜,皮家毛北张家屯反转构造带表现为小型背斜或向斜。这些反转构造发育在深层生烃凹陷附近,生、运、聚、储的配置关系极佳,是重要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8.
反转构造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石油地质学家在解译地震剖面时首先提出的,其涵义是指下沉盆地转变为构造高地或构造高地转变为盆地的构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构造型式.但是,现今的反转构造概念与最初提出时已不完全相同,其内涵和应用范围已经扩大,除了可以指传统的沉积盆地中断层的逆向活化运动外,还可以包括盆地的整体隆升,并且已扩展应用到造山带之中.通常,人们把反转构造分为两类,即正反转构造或负反转构造.正反转构造是指在构造体制或应力状态由伸展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对衡阳盆地的柏坊、双塘及店门三个含准同生砾石的剖面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该盆地在早白垩世未沿南北向中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陈昭年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6,10(3):390-396
摘要: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部一大型的中新生代板内裂谷盆地,嫩江期末至明水期末的构造反转作用是盆地发育的重要阶段。拉张—挤压构造作用的交替,使构造通过先存正断层逆向再活动和褶皱两种方式实现构造缩短。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论述了松辽盆地反转构造形成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98,自引:26,他引:19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 ,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 ,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 ,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 ,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 ,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 ;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 ;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 ;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研究表明 ,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钼矿床及其深部构造制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东秦岭地区分布14个大型、中、小型的钼矿床,构成了长200km、宽20km的巨量钼矿化集中区。根据对钼矿床特征分析,矿床形成在燕山期活动的中酸性小岩体内部、接触带和外围,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岩,它们具有较高的酸、碱和钾含量特征。主要的矿床类型有:①斑岩型钼矿;②斑岩.夕卡岩型钼矿;③夕卡岩型钼矿;④爆破角砾岩型钼矿;⑤热液脉型钼矿。尽管这些矿床类型不同,但是他们都与花岗斑岩的活动有关,深部格子状构造控制了一系列中酸性花岗岩浆的侵位和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以盆地北端为主的盆地边缘是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中央坳陷区为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区;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泄水为主,只有盆地边缘和隆起的局部地区有间断性的大气水下渗作用。地下水动力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在成岩过程中,各种成岩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阶段性。离子的迁移与矿物转变、溶解和自生矿物的沉淀有关。深入研究砂岩的成岩反应,是分析孔隙水演化过程中离子迁移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①成岩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②自生矿物的同位素组成;③成岩自生矿物的种类和序列;以及④地下水化学成分,可以进一步研究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晚期强烈构造反转是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和研究。将研究区反转构造划分为四个反转构造带,在对反转构造样式再认识的基础上在十屋乃至松辽地区新发现了欺压式断层和截断型反转构造两种反转构造样式。进而将反转构造样式除坳陷层滑脱褶皱外,依据反转过程中形成的逆断层与早期伸展断层的组合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复活型、前展型、后展型、欺压型、截断型。并对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区内反转构造具有十分有利的成藏条件且四个反转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油气聚集特点。初步建立了十屋断陷基于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地质力学方法系统划分中国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油气聚集带、地应力控制油气、低次序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发育新华夏系、西域系、纬向系、祁吕贺兰山字型等构造体系,控制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成生发展。构造体系具有六个特征:阶段性、迁移性、继承性、差异性、转换性和复杂性。构造体系在多个方面控制油气分布,包括构造体系多级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叠加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复合联合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多期控制油气、低序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等。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综合考虑油气成藏条件,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在优选的有利区中相继获得了新的油气重大突破和发现,证实构造体系控油研究及油气聚集有利区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这些有利区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沙河子组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1)克拉梭粉(Classopollis)-拟云杉粉(Piceites)-紫箕孢(Osmundacidites)组合,分布于沙河子组一段.2)三角粒面孢(Granulatisporites)-三角瘤面孢(Lophotrile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分布于沙河子组二段.上述孢粉组合研究证明,沙河子组一段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Valanginian),沙河子组二段的地质时代为欧特里沃期(Hauterivian).  相似文献   

19.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2,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的5条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DQ94-226测线以西的盐上地层主要发育南倾被动顶板反冲断裂,盐层发育盐枕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冲断裂带;DQ94-226测线以东的盐上地层发育向南逆冲的大型断裂,盐层发育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突起构造(pop-up)。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段的构造缩短明显大于东段。沉降史分析表明自东向西,构造活动的幅度依次增大,西段的构造活动明显比东段强烈。由此认为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可以分为东西两段,即西段的库车塔吾构造带和东段的迪那构造带。  相似文献   

20.
无论孢粉类型还是孢粉数量,昌五地区沙河子组发现的孢粉化石均可称得上是松辽盆地北部同层位中最丰富的。研究区沙河子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克拉梭粉(Classopollis)-拟云杉粉(Piceites)组合和三角瘤面孢(Lophotrile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其组合特征明显,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尽管没有出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但也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Barrem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