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桕是金衢两市主要经济林木之一,种植历史较久,文字记载达三百余年,两市产量平均每年递增6.5%,尤其是兰溪、武义、开化,平均每年递增达13~19%。兰溪市总产量占两市首位,也是全国各县市之冠,素有“乌桕之乡”的美称,是浙江省的乌桕籽为原料的制皂工业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金衢两市941210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的诊断,给出了冬季暴雨发生前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剖析出冬季暴雨和汛期暴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次暴雨过程的大致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数值模式预报的12 km产品,对广州市加密的雷达径向风资料进行修正,计算出较高分辨率的螺旋度分布,从而对2011年4月17日广东省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利用较高分辨率的螺旋度可以更方便对较小尺度的强对流及雷雨大风天气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监控预报;而相对螺旋度对强对流发生的指示效果明显好于普通的螺旋度指标。当强对流发生时,螺旋度的分布基本与垂直速度分布一致;在强对流发生地附近的上空,垂直风切变线十分明显,且强对流向上可达100 hPa高度,向下到达地面;在垂直方向上螺旋度大值区具有漏斗状特征,而垂直螺旋度仅在113.18 °E,22.98 °N附近上空存在一条上下垂直分布的较强大值线,说明该强对流天气过程具备一定的龙卷风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广平 《广东气象》1996,(1):10-11,16
1强对流天气的气侯概况1.1定义:在市内,一天内有一县或以上发生≥8级雷雨大风或冰雹或龙卷或飑,则定义为一个强对流天气日或出现一次强对流天气。1.2资料来源:各县气表-1和强对流发生时即时登记资料。1.3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状况(1)时间分布①年际变化根据197o~1990年21年的气象资料统计,我市共发生强对流天气218日(次),平均每年为10.4日(次),其中最多年为1983年,发生20日(次),最少年为1970年和1979年,只有4日(次)。从图1可见,我市强对流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大约有9年左右的周期。②月际变化根据周年资料统计:我市除1…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强对流潜势区天气预报系统是在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和雹暴预报系统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是兰州区域气象中心短期预报业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综合归纳了以往的预报方法,并充分利用增强显示红外卫星云图资料研制了短时半定量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2005年广东省强对流天气活动概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运策  方一川 《广东气象》2006,(1):33-34,49
2005年强对流天气在广东活动频繁、激烈,是近几年来活动最活跃的一年。根据危险天气实况报告、地面自动气象站和灾情报告等资料,统计分析2005年发生在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活动。发现:2005年广东省的第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3月22日,最后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出现在9月19日;全年共有93个强对流天气日,多发期是5-8月,其中5月份几乎每天都有强对流天气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地区在广东西部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肇庆市出现48 d强对流天气为最多。强对流天气在全天的每个时段均有出现,高发期是11:00-20:00。  相似文献   

7.
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4—2006年前汛期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ntegral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热力动力综合类(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WISS00)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值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各指数的参数估算值,建立强对流诊断预报方程,得到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因子P,从而制作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未来12小时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并用此法回报2003—2006年3—6月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P值大于0.9的准确率可达77.5%,P值小于0.5出现强天气的概率仅为3.8%。由于资料有限,对2007年3—4月发生的7次强对流的经验检验效果不明显,但P值小于0.5时不发生强对流的经验检验效果明显。此法对珠三角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前汛期暴雨专家系统功能 1.广西前汛期暴雨专家系统预报对象的选择 华南前汛期是指每年4—6月的华南多雨期,广西前汛期中全区性的大范围暴雨主要集中在5、6月份。其降水特点是强度大、范围广、来得快,分布不均匀。24小时雨量常可达100—200毫米,最大的可达600毫米左右,因此常常造成洪涝灾害。我们把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自动气象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16年9月8日川藏高原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该过程多站出现8级雷暴大风、10 mm以上小时强降水且伴有最大直径为18 mm的冰雹,是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过程.对流系统发生在500 hPa弱冷平流和低层切变线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07年7月12日下午在铜川、澄城等地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试图寻找渭北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分别从天气学、物理量诊断、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图像等方面分析,总结预报失败的原因。结果表明:利用新一代雷达的反射率、基本速度与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等产品,可以提前0.5h以上预报预警渭北强对流天气,其中垂直累积含水量大于50kg/m^2、回波顶高大于12km对预警渭北强对流天气最有指示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金衢盆地和祁连山区南麓4个观测站1957—2012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衢盆地和祁连山南麓的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升幅,但祁连山南麓的气温变化更明显、更敏感,特别是在夏季和冬季。金衢盆地在1996年存在气温突变,祁连山南麓的气温响应全球变化早,在四季变化中,春季、秋季、冬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但祁连山南麓在秋、冬季上升明显。金衢盆地降水雨日存在17 a、7 a、3 a左右的周期变化,祁连山南麓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雨日存在19 a、5 a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强对流实时短期预报业务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胡富泉  郭敏  张家澄 《高原气象》2000,19(3):391-396
θse特型法是一种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方法,它把强对流天气预报化成预报引发背影条件下高能量预警型的强对流大概率事件。1995~1998年在上海地区进行强对流实时短期预报,准确率达89%。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天气雷达中气旋识别产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2007年中气旋产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经人为判定确认为中气旋,并持续3个体扫以上中气旋特征及其对应风暴的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持续3个体扫以上中气旋对应风暴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得出了中气旋发展高度、最强切变高度变化规律,切变、中气旋强弱与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对应关系。为预报员及时准确预报短时强降水、冰雹、雷雨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1—2015年6—8月聊城机场逐日逐时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邢台站、章丘站逐日常规高空探测资料,计算得到39个对流参数。在对流参数与强对流天气样本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基础上,根据对流参数在强对流天气样本和无强对流天气样本中值域分布特征,采用盒状图和技巧评分的方法选取了具有预报意义的章丘站12个对流参数和邢台站8个对流参数。通过对不同类型对流参数的指示作用进行分析,根据各对流参数在各月强对流天气样本中的阈值,确定了聊城地区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判定指标。采用隶属函数转换法,建立聊城地区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型,经实况拟合检验,准确率达60%以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地区一次强冰雹过程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M5数值模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对广西北部2006年4月9~1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过程发生前期存在的暖干盖,为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积蓄提供了有利条件。中低层风切变的增加,促进了高低层能量的交换,揭开暖干盖,触发了强对流的爆发。高层位涡的向下输送,引起了低层涡度的变化,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得强对流过程得以维持和发展。强对流风暴强中心位于500 hPa以上,低层存在弱回波区,风暴中心的上升从低层到高层发生倾斜,并且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相似文献   

16.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津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信息,对2008—2009年6—9月发生在天津地区的边界层辐合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2002—2007年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边界层辐合线的雷达低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回波特征一般表现为弱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仅为15~25 dBZ,宽度一般为3~10 km。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水汽条件下,这些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和碰撞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单一边界层辐合线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两条以上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碰撞,一般在碰撞交叉处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若已存在强对流天气,则强对流天气将加强。  相似文献   

17.
强对流天气雷电参数和雷达回波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12  
罗树如  支树林俞炳 《气象科技》2005,33(3):222-226,i002
分析2003年4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北部的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和同时期的雷电参数结果发现:雷电参数对强对流天气反映更加敏感,雷电密集区的移动反映出强对流单体的移动趋势;雷电频数变化预示着强对流的不同发展阶段;根据雷电极性的变化,可判断强对流的种类。因此,结合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资料,雷电参数可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雷电参数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增加了一种新的监测预警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侯淑梅  朱晓清  史茜  唐巧玲  孟宪贵  刘畅  高荣珍  刁秀广 《气象》2023,49(11):1328-1342
2020年5月17日,山东省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简称“5·17”强对流),冰雹范围之广为近10年之首。对流风暴高度组织化,区域性的超级单体群以及一条长度超过500 km的强飑线造成此次极端强对流天气。利用ERA5再分析、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剖析了此次极端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冷涡位于最有利于山东出现强对流的关键区,大尺度天气系统强迫强,对流层中层异常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前期异常增暖的山东地区,造成“5·17”极端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异常程度更能代表动热力强迫的强度,异常程度达到2σ以上有可能造成极端强对流天气。当冷涡南下过程中强度减弱,但异常程度增加时,其东南象限仍能产生极端强对流天气。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组织化发展,飑线的长轴走向与0~6 km垂直风切变矢量方向相同,新单体发生、发展、合并的区域位于风矢量差大值中心前沿。低层暖湿平流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暖湿空气,是CAPE重建的机制,是超级单体群和长飑线得以长时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9.
云南强对流暴雨的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闪电监测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07年汛期强对流暴雨的闪电和雷达回波特征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大多数暴雨属于强对流性暴雨,而且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的90 %以上;暴雨日降水量与日闪电数相关小,强的降水不一定有强的闪电活动,但大的日闪频数一般对应的暴雨日降水量大;伴随有闪电活动的强对流暴...  相似文献   

20.
前言冰雹、雷雨大风和一小时雨量20毫米以上的强雨等强对流天气是影响浙中北地区的一种主要灾害性天气。其直接影响系统一般都是中小尺度的,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和局地性。由于受探测技术及通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一直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