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常业军  吴明友 《山西地震》2001,(1):23-25,29
历次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安徽省合肥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中合肥市中市区房屋的抗震资料,用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各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按Ⅶ度设防的建筑物遭遇Ⅶ度地震时,多层砌体房屋和底层框架砖房以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基本完好为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何.  T 陈保华 《内陆地震》1997,11(3):283-286
对近20年来破坏性地震后果的工程分析和地震时考察建筑物的经验得出,同一类型的抗震建筑物和普通建筑物的震害性质相似、定量指标不同;地震时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低于普通建筑物;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的数值分布符合高斯规律。大量资料分析认为,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取决于地震烈度,具有线性特征。提出了承重砖石墙建筑物、框架和大板房屋建筑物在地震烈度Ⅶ~Ⅸ度时建筑物震害程度的计算公式,并绘制了曲线图。抗震建筑物震害程度均方差较少,与普通建筑物大约相当。提出的有抗震措施建筑物震害程度与地震烈度呈线性关系具有近似性,但可用于评定震后居民点建筑物的期望工程状态。  相似文献   

3.
唐丽华  尹力峰 《内陆地震》2007,21(3):238-243
重点介绍了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极灾区琼库尔恰克乡政府所在地砖结构房屋的破坏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根据现场测绘、调查的资料,从建筑、结构及施工等方面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分析震害原因,总结抗震经验,提出满足抗震设计一般规定和采取简单构造措施,即能保障砖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4.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5.
汶川8.0级地震给川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破坏与人员伤亡。通过大量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实地调查,并根据现行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从建筑物选址、抗震设计及建筑施工等多个环节,对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探讨破坏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参考经验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震害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研究了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古建筑的震害特性,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和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出发,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7.3级地震建筑物震害分析与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永年 《华南地震》1996,16(3):27-37
对台湾海峡7.3级地震广东境内建筑物的地震破坏进行了调查,对地震损失进行了总体评估,并根据当地的工程地质情况,建筑物的结构,用材和施工特点等,分析了各种地震破坏形态和破坏规律,为今后的建筑抗震设防提出了有闪斩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框架填充墙的施工过程进行调研发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按照规范规定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施工。为研究该类结构是否能够满足抗震要求,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基于Ansys计算程序,分析了存在施工缺陷的框架填充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裂缝发展及破坏情况,并提出了加固措施;同时对加固后的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与加固前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施工缺陷的框架填充墙结构不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加固后,框架填充墙表现出了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了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9.
村镇房屋多数为砌体结构,具有抗震构造要求少、施工质量差、监管不利等特点,历次地震中大量村镇自建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及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幸的是现有的传统加固方法虽然可以满足部分工程应用,但是由于其工期长、造价高、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缺点,无法满足村镇砌体房屋的加固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既有砌体的结构特点和后张预应力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个抗震加固新技术;通过实验室对比试验考察了新型加固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通过实际的农村自建房加固改造工程,验证了新型技术在既有砖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面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与同条件下未加固的墙体相比,采用后张预应力加固方法可提高墙体的延性,及墙体带裂缝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通过示范工程可知,与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造价低、施工过程中建筑物仍可正常使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大同—阳高地震中农村建筑物破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同—阳高地震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地震区几种主要农村建筑物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各类建筑物的构造形式,并对各类建筑物在大同—阳高地震中的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各类建筑物存在的问题和在今后所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生后,本文作者随科考队开展了典型工程的震害调查。本文报道了黄河乡江旁村和昌马河工区这2个典型调查点的建筑震害情况。调查表明:邻近微观震中的黄河乡建筑震害程度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部分房屋落瓦,砖混结构少数承重墙及框架结构部分隔墙开裂,土木结构房屋部分严重破坏,部分围墙倒塌;而距微观震中以东85 km的昌马河工区建筑震害则相对较重:无抗震措施的砖木结构房屋全部严重破坏或倒塌,具备合理抗震措施的砖混结构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在建轻钢厂房均钢柱倾斜、维护墙明显开裂并且围墙多数倒塌。调查分析表明:造成两地震害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抗震措施差异以及地表破裂和砂土液化影响:黄河乡多数房屋具备合理抗震措施,昌马河工区多数民居缺少抗震措施;昌马河工区附近发现疑似地表破裂痕迹,而紧邻黄河乡的河岸发现砂土液化迹象。这表明昌马河工区的地震作用中类似近场的高频能量可能较多,而黄河乡地区则因砂土液化使得高频地震动作用有所降低,由此造成两地震害程度与震中距呈现反差关系。  相似文献   

12.
西北农居震害构成及抗震性能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理西北地区部分地震的震害资料,对西北五省的主要农居进行震害总结,分析不同结构农居震害和抗震性能,发现不同结构的抗震性能差别较大,并针对不同结构提出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从地震动特性、场地和地基基础、结构的自身特性等方面分析影响农居民房的抗震能力,并根据西北农居震害特点给出了防震减灾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e New Seismic Zoning Map of China was prepared from 1987 to 1990 and officially promulgated in 1991.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two seismic zoning maps prepared in 1957 and 1977,some new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upgrade the method currently used for seismic hazard analysis.First,a probabilistic method was used instead of the deterministic analysis was used for previous mapping.Second,by taking advantages of the long history of historical seismic data in China,the nonhomogeneity of seismicity both in space and in time has been fully considered and hence the over-and/or under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 could be avoided.Third,the results of middle-and long-term earthquake prediction based on tectonic evidence have been incorporated into seismic hazard analysis.In addition,the attenuation laws for both intensity and peak acceleration of strong motion as the mapping parameters are also presented.Finally,an evaluation of the New Seismic Map and its effect 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uch as aseismic desi  相似文献   

14.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极震区(Ⅷ度)及姚安、大姚、南华和牟定等县城内的建筑物与结构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调研。本作为系列研究之二,分析了各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现象与相关设计,以及地震的破坏机理,讨论了地震区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引起重视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在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及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获取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后多震区的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对宁夏区域典型经济承载体的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南北地震带地震中建筑物的震害经验和震害统计研究,对宁夏典型房屋建筑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宁夏区域房屋建筑的震害矩阵,初步总结了宁夏典型经济承载体的抗震能力分区特征,明确了宁夏城区当前建筑物存在的薄弱环节,确定宁夏不同分区的房屋建筑结构类型,给出了城区建筑物抗震能力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皖南地区,作者近年来从事过多项重大建设工程场地的历史地震调查工作,本文以皖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对一些历史地震提出有待商榷的论点,希望能对该地区的历史地震研究有所裨益,其目的在于促进历史地震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stribution of damage from the San Fernando, 1971, and Northridge, 1994, earthquakes. Both events had similar size, occurred on blind thrust faults beneath the densely populated San Fernando Valley of the Los Angeles metropolitan area, and hence offer a rare opportunity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In a previous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d-tagged (‘unsafe’) buildings and of breaks in the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caused by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the authors discovered that buildings were damaged less where the soil response was not linear (as indicated by the breaks in the water pipes), except in localized areas of very severe shaking (peak ground velocity exceeding 150 cm/s).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same applies to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San Fernando earthquake, and that the areas with severely damaged buildings (so called ‘gray zones’) for both earthquakes overlapped. This reoccurrence of damage within the same area is interpreted to result from some specific properties of local soil and geology. These properties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at present, but should be explor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 new tool for forecasting microzonation maps, and reducing future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18.
强震环境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模型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避难建筑通常采用置换混凝土方法抗震,建筑对高强度地震的抗震性能差。因此提出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采用复杂网络带钢避难建筑加固模型对加固前建筑的混泥土强度与荷载能力进行计算,增大框架柱截面,提升带钢避难建筑荷载。采用复合墙体受力加固模型提升建筑墙体抗震性。对加固后建筑模型的坍塌风险评估时,采用带钢避难建筑坍塌的全概率衡量加固后建筑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抗坍塌安全性。设计使用年限内加固后的带钢避难建筑的强震CRC超出概率是P(IMCRC),确保其在高强度地震下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下的带钢避难建筑在遇到强震情况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广西地震发生频率明显提高,陆续发生了3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包括2016年苍梧5.4级地震、2019年北流5.2级地震和2019年靖西5.2级地震,这可能意味着广西地区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019年靖西5.2级地震造成较重的房屋建筑物破坏,是分析广西房屋震害很好的样本。本文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简易房屋除年久失修的之外基本完好;砌体结构房屋因结构不规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破坏较重,且破坏形式多样;框架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但填充墙会出现破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汶川8级地震中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情况,归纳分析了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的震害特征及其原因,总结出了砌体结构抗震“选材合理、整体设计、注重细节、确保质量”的总体原则,提出了采用“高宽比”来设计窗间墙的宽度、房屋底层中部加设圈梁的建议,讨论了采用隔震技术、墙体开缝耗能、“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抗震、设置减震缝及耗能砂浆抗震技术来改进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最后对砌体结构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