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国际会议     
《地理科学进展》1983,2(4):55-56
这次博览会的名称为“河流世界——水乃生命之源泉”,展览的重点是河流、河水与人类的关系。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河流恩惠”沐浴之下诞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9.结论地理系统定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综合性;系统性;优先研究系统形成的各种关系;利用“临界状况”。定位研究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地理系统研究的各项内容组合到一起。综合性不仅仅是包罗所有研究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指研究工作的相互联系性、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地理系统状况所有特征进行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上的统一就成为必要的条件,然而它对于达到真正的综合性还是不够。正确理解综合性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在定位研究地理系统的过程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是在建立所研究的地理系统“模型——假设”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它是所有正确提出的定位研究的“零点阶段”,定位研究的计划就是根据模型——假设制定的。“行动的统一”只有在正确地拟定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为研究工作的所有参加人员都承认的情况下才有保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库尔斯克站定化研究所遵循的“模型——假设”Д.Л.阿尔曼德提出的“温带平原景观相耳关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措施产生的生态后果进行科学预测,现在一般采用两种预测方法——质量及数量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给定“是”、“不是”和变化趋势是“好”、“不好”的可能变化概率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研究。这种方法是鉴定评估法。遗憾的是,当在显著的经济利益和假定的生态后果间进行选择时,这种方法就不适宜了。  相似文献   

5.
李茜  魏凤英  李栋梁 《中国沙漠》2012,32(4):1017-1024
 基于中国东部地区旱涝分布和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存在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利用1470—2008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185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资料,运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重建了1470—2008年的东亚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并对重建结果进行了检验,同时对1470—2008年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重建场和FGOALS_gl数值模式模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185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在东亚夏季风关键区(中国内陆地区以及西北太平洋部分地区)重建效果相对于其他地区要好。②1470—2008年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主要存在高纬与中纬气压差异、海洋与陆地差异的两种空间分布型;1470—1999年FGOALS_gl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主要体现了海陆气压差异。③根据重建的东亚夏季海平面气压场定义的1470—2008年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东亚夏季风偏强,17世纪偏弱,18世纪经历了“弱-强-弱-强-弱”的变化,19世纪则是“强-弱-强-弱”的变化,20世纪是明显的“弱-强-弱”变化。而1470—1999年数值模拟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序列与重建序列的主要差异出现在16世纪末和18世纪末,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其他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许多种得到最有效利用的原料和燃料主要分布在苏联东部地区,尤其在西伯利亚。因此,在苏联能源工业发展早期,开发西伯利亚这一独特资源的任务就已确定下来。“重心东移”已明确地作为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方向之—。实现“重心东移”的两个主要措施为:(a)在东部地区建立西部地区工业原料基地;(b)为促进东部地区本身生产力发展,建立基本和辅助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政府创办、教科文组织资助的第一个国际科研机构——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IRTCES),1984年7月31日于北京成立。“中心”总部设立在中国科学院、水利电方部双重领导的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心”的任务为:(1)促进泥沙研究;(2)组织国际培训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3)建立情报资料中心,並承担科技咨询;(4)出版《国际泥沙研究》及“中心”会刊(中、英文版),(5)协调合作研究,並提供试验室和野外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8.
《地理科学进展》1983,2(1):49-49
于1983年1月16—22日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召开,会议的宗旨为“保护土地”。  相似文献   

9.
综合功能区划的区域实践——以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国土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的 空间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本研究基于对东北地区空间发展 的总体情况的概观, 结合利用GIS 数据库分析所获的区域开发综合评价结果, 遵循一定的区划原 则, 获得了东北地区未来振兴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初步方案, 对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 尤 其是空间总体布局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同时本研究所遵循的“全局判断———分区评 价———方案确定”的基本框架对于其他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约翰斯顿(Johnston,1985)认为“地理学的未来和未来的地理学在于它未来的实践者”。地理学研究生——这些未来的实践者在繁荣地理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罗宾逊(Robson.1981)与阿温(Unwin,1987)认为,英国地理学家所发表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成果源于其研究生时代的研究工作。虽然如此,关于研究生学习的讨论仍局限于几家杂志的评论及“室内”争论。鉴于人们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所表现的兴趣,这种讨论有必要在各层次公开。  相似文献   

11.
复兴中国传统地理的硕果——评《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于希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最近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的刘沛林同志,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地理学思维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喜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区域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系统采用ArcGIS 软件作为基本平台, 以广西都安县为例, 借助其中的空间叠加分析与 地理统计分析方法, 构建了基于ArcObjects 的专业型GIS———区域喀斯特石漠化信息系统 (RKRDIS)。该系统是以喀斯特石漠化专业分析模型为核心, 以空间数据为信息材料, 以计算机网 络为传输载体, 解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数据分析、查询、显示和管理等信息处理技术, 实现从“数 据”提取“信息”, 提供喀斯特石漠化的空间数据分析、动态监测、驱动诊断、预警分析、灾害评估和 辅助决策等多方面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一、“自然—人为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地理系统”这一术语引入地理文献中虽然为时不久,但已牢固地确立下来了。“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很广泛,它一般表示范围广阔的土地系统。本文只研究作为地理壳一部分的地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谈到地理系统的划分,它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地理系统和人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天然的,实际上没被人改变的系统,这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机器代人”影响下的劳动密集型城镇新增长动力,文章构建了“机器代人”背景下城镇新增长模式的分析框架,以珠三角城镇增长的代表性地区--佛山市顺德区为案例,重点从技术、产业、人口和空间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机器代人”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的技术升级,企业和政府共同推动着地区技术升级路径从“二次创新”走向“一次创新”。技术升级对产业升级和人口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促使了家电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又带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削减了普通劳动力需求,催生新的就业机会,促使地区就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和人口变化共同促进空间组织产生变化,创新要素在空间上扩散与集聚,区域形成“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边界地区成为区域新的增长核心。在“机器代人”影响下顺德区形成了技术、产业、人口和空间相互影响与促进的城镇新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82年11月17日—19日在伊尔库茨克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西伯利亚和远东地理研究所召开了第七届地理学家会议,会议的议题是“在实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中地理学家的任务”。这样的会议已成为定期会议,每隔3—4年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城市召开一次。  相似文献   

16.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 3S技术、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通过“数字城市”技术可以将现代城市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起来 ,并按照地理坐标建立完整的空间数据模型 ,经过网络联结使每个人都能快速、完整、形象地了解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 ,至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 ,并没有在“数字城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实现“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 ,诸如 :数字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多种GIS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3D GIS、三维城市规划、城市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城市支持下的数字社区等等。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采自川西高原热基沟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1506—2008年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年表与川西高原色达和壤塘气象站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资料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年表与色达气象站7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关较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3。利用该年表重建了该地区1506年以来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通过“逐一剔除法”进行交叉检验,发现重建方程稳定可靠,方差解释量为39.7%。重建序列显示:暖期时段有5个,为1512—1548、1577—1590、1612—1660、1670—1687年和1704—1784年;冷期时段有7个,为1549—1579、1591—1611、1688—1703、1785—1828、1837—1856、1863—1902年和1962—1998年。同时,利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法进行周期信号检测,发现重建序列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振荡,主要有80~130年、24~33年、7~16年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秋蕙  韩梦瑶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18,73(11):2210-2222
随着全球各区域的连通性不断增强,碳流动以及碳泄漏在全球碳减排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全球产业跨境转移的过程,发达国家的高碳行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这些国家进口成品用于自身最终消费。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本文测算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隐含碳流动,分析了生产碳及消费碳强度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者及消费者责任。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产碳强度大都高于消费碳强度,且两者的差值大多高于“一带一路”区域外发达地区。全球95%以上的隐含碳净流出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的消费所引发的“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区域直接碳排放占比约为30%。考虑到跨国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整体承受了较大的碳排放压力。从消费者责任着手衡量各国家/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碳排放责任,并以包容性全球化为基础推进“一带一路”气候治理体系构建,可为长期难以达成协议的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提供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彝馨  吕唐军 《地理研究》2014,33(3):439-450
高要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成了历来严重的洪涝灾害。其历史洪水淹浸区和历史堤防范围等历史地理环境与该地区的“八卦”形态聚落分布存在着特殊的“同构”现象。通过图解分析与逻辑推理,解读了“同构关系”的内在成因:“八卦”形态是聚落防洪的最优形态;由于民国以前的高要地区区域防洪未完善,因此位于西江南岸缺乏堤防保护的洪涝区域内大量聚落采用了“八卦”形态的聚落被动防洪方式。高要地区“八卦”形态聚落分布与历代成堤区域的同构关系说明了区域防洪方略与聚落被动防洪方略互为补充、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在区域防洪设施未完善的时代,聚落被动防洪方略作为防洪方略的重要补充,导致了聚落的特殊形态;而在区域防洪设施基本完善、有效保护聚落免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今天,聚落被动防洪方略的存在意义大为减弱,“八卦”形态逐渐瓦解改变。这是聚落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动因。区域防洪问题解决后,大量聚落不断地向低洼地区延伸,与当初的被动防洪方略已经互相矛盾。这种扩张是非理性、无序型的扩张。当前对聚落防灾的轻视心态,埋下了洪涝灾害的隐患。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与空间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胜生  周军  张涛 《地理学报》2011,66(8):1101-1110
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但其支点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空间结构的战略性选择。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表明:联结武汉、宜昌、襄阳、荆门、十堰、恩施5 个极核城市所构成的“A型点轴结构”是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空间数据分析证明:“A型点轴结构”的轴线沿线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A型点轴结构”中极核城市之间的梯度差异反映了整个湖北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应用“A型点轴结构”来统筹湖北未来的区域发展,其空间意象具有鲜明的“星座”、“脊梁”、“巨梯”和“飞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