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小秦岭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 目前对该区金矿床成矿作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即与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有关的早中生代成矿和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有关的晚中生代成矿.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激光剥蚀ICP-MS方法对小秦岭矿集区北矿带秦南金矿床的热液独居石进行了U-Th-Pb定年, 获得了高精度的年龄数据, 为北矿带金矿床成矿时代和成矿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制约.岩相学研究表明, 所研究的独居石具有完好的晶形, 与载金矿物黄铁矿和石英的结构关系表明它们近于同时形成.13个独居石颗粒的U-Th-Pb同位素组成在206Pb/238U-207Pb/235U和206Pb/238U-208Pb/232Th图解上均位于谐和线上或其附近, 其206Pb/238U和208Pb/233Th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20.9±0.9 Ma(MSWD=1.0)和122.6±1.9 Ma(MSWD=2.6), 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本次定年结果与小秦岭南矿带众多典型金矿床的Re-Os年龄和40Ar/39Ar年龄一致, 表明独居石的U-Th-Pb同位素体系自矿物形成后一直处于封闭体系, 其U-Pb和U-Th-Pb年龄可以解释为秦南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从而表明秦南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期.对已有可靠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 小秦岭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 证明该区金成矿作用集中发生于晚中生代, 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多期构造热事件——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研究板块构造的天然实验室,位于造山带核心部位的大喜马拉雅岩系是揭示碰撞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演化的关键。本文主要对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岩系中的花岗质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和独居石UTh-Pb年代学以及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研究。野外和显微结构特征观察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矿物组合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石榴石,岩石发生了部分熔融,经历了高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包括新元古代(~800 Ma)的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440 Ma)的花岗岩,二者均在中新世(~16 Ma)发生了变质作用。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具有负的εHf(t)值(-16. 4~-12. 2),地壳Hf模式年龄为3. 11~2. 79 Ga,说明其起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和志留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弧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具有高场强元素Nb、Ta、P和Ti的负异常。本次研究表明大喜马拉雅岩系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其不仅记录了新生代的碰撞造山作用,还记录了与新元古代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相关的岩浆热事件以及古生代冈瓦纳大陆拼合后的周缘安第斯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4.
LA-ICP-MS独居石U-Th-Pb测年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比LA-ICP-MS锆石U-Pb测年,独居石在一些年轻地质体或流体作用下的矿物定年中更具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大多数独居石Th含量较高(可达7%),包裹体较多,另外随着独居石定年标样不断消耗,存量越来越少,也限制了独居石U-Th-Pb同位素测年的发展与应用。前人利用LA-ICP-MS探究合适的独居石U-Th-Pb测年实验条件,主要是改变激光器的参数,而未对ICP-MS的参数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改变激光器参数(束斑直径和激光频率)和ICP-MS参数(~(232)Th驻留时间),分别在束斑直径为24μm、16μm和10μm,激光频率为3Hz、4Hz和5Hz,~(232)Th驻留时间为10ms、6ms、3ms和1ms的条件下进行U-Th-Pb测年。最后以独居石RW-1为标样,对独居石样品Bananeira进行校正,期望得到独居石U-Th-Pb测年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束斑直径为16μm,~(232)Th驻留时间为3ms或1ms,能量密度为4J/cm~2,激光频率为5Hz,载气He流速为0.35L/min,载气Ar流速为0.95L/min的实验条件下适合独居石测年,这两种条件下Bananeira的~(207)Pb/~(235)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10.7±8.6Ma(MSWD=0.87)、513.8±5.7Ma(MSWD=0.38,推荐值507.7±1.3Ma),误差在0.59%和1.20%左右;~(208)Pb/~(232)Th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96.9±8.6Ma(MSWD=0.596)、499.8±5.6Ma(MSWD=0.37,推荐值497.6±1.6Ma),误差在0.14%和0.44%左右。并利用此条件对黄山花岗岩(HS-1)进行独居石U-Th-Pb测年,其~(207)Pb/~(235)U加权平均值在128.3±2.4Ma(MSWD=0.73),与本次测定该岩体的锆石年龄数据(127.0±2.1Ma, MSWD=0.93)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验证了本实验建立的独居石U-Th-Pb定年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5.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韧性剪切带中,是与勉略洋盆闭合密切相关的同碰撞—后碰撞阶段侵位的花岗岩。所以光头山岩体的形成年龄可以较好地限定西秦岭勉略洋盆闭合、扬子板块与微秦岭板块碰撞的时代。2个二长花岗岩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定年分析,分别得到3组年龄和4组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居石BSE图像和表观年龄分布,确定S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9~196Ma ,它限定了勉略构造带闭合隆升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较老的240Ma±4Ma、318Ma±5Ma和249Ma±4Ma 记录了早期与勉略缝合带闭合洋壳俯冲相关的残留独居石的年龄,年轻的184Ma±3Ma和154Ma±3Ma反映了后期的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韧性剪切带中,是与勉略洋盆闭合密切相关的同碰撞—后碰撞阶段侵位的花岗岩。所以光头山岩体的形成年龄可以较好地限定西秦岭勉略洋盆闭合、扬子板块与微秦岭板块碰撞的时代。2个二长花岗岩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定年分析,分别得到3组年龄和4组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居石BSE图像和表观年龄分布,确定S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9~196Ma ,它限定了勉略构造带闭合隆升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较老的240Ma±4Ma、318Ma±5Ma和249Ma±4Ma 记录了早期与勉略缝合带闭合洋壳俯冲相关的残留独居石的年龄,年轻的184Ma±3Ma和154Ma±3Ma反映了后期的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龙镇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龙镇地区花岗岩位于大、小兴安岭的结合部,属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中的A-I型花岗岩带;该区各岩体岩石类型基本相同,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花岗岩中锆石的LA-ICP-MS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正达山岩体形成于320~315Ma,模拉布山岩体形成于169±3Ma,朝阳林场岩体形成于187~171Ma。这些花岗质岩浆的就位分别与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块体拼合作用及中生代古太平洋的构造演化有关。Hf同位素成分特征表明,两期花岗岩的源岩均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亏损地幔来源的火成岩。结合已发表的Sr-Nd-Hf同位素资料,本文认为兴安地块大陆地壳增生的时间主要为新元古代-显生宙,这与松嫩地块一致,而明显晚于额尔古纳地块的地壳增生时间(中-新元古代),从而揭示了它们不同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
南祁连奥陶纪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里东运动是祁连山早古生代以来较为重要的构造变形期, 其中以发生在晚志留世与早泥盆世之间的构造活动最为强烈。在加里东早期开始有花岗岩类侵入体涌现, 到加里东晚期时, 南祁连出现较发育的中-酸性侵入岩, 并尤以南祁连西段较为集中, 这些岩体见于哈拉湖周围以及阳康、织合玛等地。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 对南祁连扫迪南部侵位于志留系巴龙贡葛尔组(Sb)中的花岗岩体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定年研究, 结果表明, 花岗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平均值为461.5±1.6 Ma, 指示扫迪南花岗岩体的地质时代属中奥陶世晚期, 故巴龙贡葛尔组(Sb)时代应该早于中奥陶世。 相似文献
9.
崇山杂岩带为滇西三江造山系西侧边缘的一条重要边界构造,属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南东缘.带内岩浆活动强烈,前人认为其主要由晚元古代、中生代的花岗岩组成;而据地质调查发现,带内新生代的岩浆作用十分发育.本文对带内新发现的灰白色黑云二花岗岩进行研究,获得了锆石U-Pb LA-ICP-MS年龄为34.88 Ma和35.25 Ma,表明其侵位于古近纪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表明,黑云二花岗岩为钾玄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其中LREE明显富集,HREE为不同程度亏损,具明显的负Eu异常;富集Rb、Th、Ce、Sm和亏损K、Ba、Ta、Hf、Y等元素,且为淡色花岗岩特征;据锆石Hf同位素测试分析,εHf(t)值为–2.35~+2.33和TDM2为962~1259 Ma,表明了花岗岩岩浆源区为壳幔混合的产物,以及源岩主要源自中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壳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认为,始新世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向造山晚期转换阶段,是一套典型的"超厚地壳"部分熔融和壳幔相互作用的淡色花岗岩;以及其侵位时间代表了漕涧地区喜马拉雅碰撞造山阶段的完成和造山晚期阶段的开始,且转换时间约为35 Ma.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中部南羌塘改则盆地美苏组由砖红色砂砾岩和火山岩夹层组成,一些学者在美苏组建组剖面等地获得古新世-始新世的K-Ar年龄(34.0~69.1Ma),目前对其形成时代还缺少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应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方法,对改则盆地美苏组沉积地层中的流纹岩、石英粗安岩和花岗斑岩中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改则盆地美苏组红层中的三个火山岩样品及一个侵入岩样品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8.3±0.5 Ma、39.0±0.3 Ma、37.4±0.4 Ma、38.8±0.6 Ma,从而限定了该地区美苏组沉积时代为始新世晚期。改则地区美苏组岩浆岩形成时代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调节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后高原内部刚性块体向东"逃逸"而重新活动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对云开地区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或新元古代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43.3±2.6)Ma(样品1009,陆川县陆透水库东南)、(445.7±2.3)Ma(样品1010,陆川县月垌村)、(441.1±2.0) Ma(样品1012,高州市谢鸡镇)和(443.7±1.7)Ma(样品10108,信宜市朱砂镇),表明它们属于加里东期的产物而不是以往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岩石.结合前人的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由元古宙基底岩石发生深熔作用而成,是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随着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中大量加里东期年龄的发现,说明加里东运动对该区的影响非常强烈,1∶25万区调中划归前寒武纪基底或新元古代的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应归属加里东期.云开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是以片麻岩类为代表的高州杂岩和以变沉积岩类为代表的云开群,高州杂岩形成时代为中新元古代,云开群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从整个华夏地块来看,存在古-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但出露可能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广泛.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勉县北部光头山二长花岗岩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化学法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秦岭勉略缝合带北侧光头山花岗岩体由早期的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岩石和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早期侵入相明显地经历了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于勉略构造带闭合之前。晚期的S型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早期的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韧性剪切带中.是与勉略洋盆闭合密切相关的同碰撞-后碰撞阶段侵位的花岗岩。所以光头山岩体的形成年龄可以较好地限定西秦岭勉略洋盆闭合、扬子板块与微秦岭板块碰撞的时代。2个二长花岗岩样品的独居石电子探针U—Th—Pb定年分析,分别得到3组年龄和4组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独居石BSE图像和表观年龄分布,确定S型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09-196Ma,它限定了勉略构造带闲合隆升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较老的240Ma±4Ma、318Ma±5Ma和249Ma±4Ma记录了早期与勉略缝合带闭合洋壳俯冲相关的残留独居石的年龄,年轻的184Ma±3Ma和154Ma±3Ma反映了后期的变形作用和流体活动等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中原生与次生白云母的鉴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体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存在3种类型白云母,即原生白云母、交代型白云母和次生白云母,其平均晶体化学式分别为:K1.62Na0.06Fe0.32Mg0.39Ti0.02Al4.89Si6.54O10(OH)4(原生白云母)、K1.55Na0.07Fe0.43Mg0.24Ti0.03Al4.96Si6.50O10(OH)4(交代型白云母)、K1.51Na0.07Fe0.27Mg0.21Ti0.00Al4.98Si6.65O10(OH)4(次生白云母)。根据富城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结合白云母、黑云母稳定曲线及合成花岗岩初融曲线对比分析,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中交代型白云母是在花岗岩结晶过程中交代较早晶出的黑云母形成的,其形成温度高于花岗岩熔体的固相线温度(~650℃),故应归属于原生白云母。本文提出根据岩石学宏观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及岩相学微观特征区分花岗岩中原生白云母与次生白云母的综合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沙乐花岗岩位于滇西思茅地块南涧县南西沙乐乡一带,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被少量正长斑岩侵入。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46.4±2.6 Ma,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45.7±3.6Ma,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属于早三叠世。岩石SiO2含量71.44%~76.39%,Al2O3含量12.72%~16.15%,K2O/Na2O=0.1~1.30,均属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样品点主要落入“火山弧花岗岩”、“板内花岗岩”区域,少量落入“碰撞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于俯冲-碰撞岩浆弧转换环境。在Sr-Yb花岗岩分类图解中,主要属常见的低Sr高Yb花岗岩,少数样品属低Sr低Yb花岗岩,其物质来源为含砂质的变质泥质岩。结合锆石定年结果及岩体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沙乐花岗岩形成于缅泰马陆块与思茅地块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的初始阶段,同时表明昌宁-孟连洋碰撞最早时限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5.
拉隆穹隆出露于西藏北喜马拉雅带的东段,位于康马穹隆和错那洞穹隆之间。通过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精细剖面测量,在拉隆穹隆核部和围绕穹隆核部呈环状发育的滑脱系中发现一套含Be、Nb、Ta等稀有金属的钠长石花岗岩。拉隆花岗岩由内向外呈现出规律性的岩性变化,依次为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伟晶质花岗岩、钠长石花岗岩、伟晶岩及石英壳,表明其是一套岩浆分异程度极高的花岗岩。岩相学研究显示,拉隆钠长石花岗岩的矿物成分以钠长石、石英、钾长石和白云母为主,含少量石榴石,可见少量绿柱石和铌钽族矿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该钠长石花岗岩以富含Be、Nb、Ta、Li、Rb、Cs等稀有金属元素及富含H2O、P、F和B等挥发分为典型特征,其中稀有金属Be、Nb、Ta的含量均已达到工业品位,构成了Be-Nb-Ta稀有金属矿体。本文对拉隆穹隆核部的钠长石花岗岩进行独居石U-Pb测年分析,获得21.3 Ma的独居石结晶年龄,与区域上的淡色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基本一致。拉隆含Be-Nb-Ta稀有金属钠长石花岗岩的发现,丰富了北喜马拉雅带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类型,对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寻找钠长石花岗岩型Be-Nb-Ta稀有金属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独居石成因特征与U-Th-Pb定年及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例析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独居石U-Th-Pb定年在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成因类型的识别和年龄值的合理地质解释始终是研究的难点。论文通过对比分析岩浆、热液和沉积成因独居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合以及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厘定了不同成因类型独居石的鉴别标志;并以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为例,探讨了独居石的U-Th-Pb定年及其合理地质应用。不同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独居石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和矿物组合及元素组成:岩浆独居石可能存在较宽且平直的岩浆环带,常与磷钙钍石共生;相对富集重稀土,具有较高的Y、Sc、Th、U、Sm、Gd等含量和Th/U比值,较低的La、Ce含量和稀土总量,显示为Eu强烈亏损的右倾斜分布模式。而热液独居石可能存在与流体作用有关的扇形环带,常与斜钍石共生;沉积独居石形态多不规则,与自生矿物相伴生。它们具有典型的四分组稀土分布模式,稀土总量较高,相对富集轻稀土(如La、Ce),贫Y、Sc、Th、U、Sm、Gd等,Th/U比值较低。独居石U-Th-Pb定年限定了松潘-甘孜造山带204~190Ma的早期变质作用和168~158Ma的局部热干扰,约140~130Ma冈底斯浅色花岗岩的形成与地壳的缩短加厚及快速隆升作用,约33~22Ma 红河断裂带与伸展作用有关的岩体侵位和左行走滑运动年代(且北部的去顶剥蚀作用要比中部早9Ma),约8~11Myr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挤出"构造变形时限。 相似文献
17.
吉林南部通化地区古元古代辽吉花岗岩的侵位年代与形成构造背景 总被引:20,自引:22,他引:20
辽吉南部古元古代花岗岩极为发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条痕状构造的正长花岗岩,俗称辽吉花岗岩。因该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条痕状和似层状构造特征,而被前人认为是由太古宙或元古宙沉积地层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或是交代成因的混合岩。本文通过对分布于吉林南部通化地区辽吉花岗岩的典型代表一钱桌沟岩体的详实野外地质填图及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该岩体属岩浆成因的“A”型花岗岩,其岩浆侵位年龄为2160Ma左右。结合目前获得的该区古元古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文认为辽吉花岗岩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地层沉积的基底岩石,是地层沉积之前地壳拉张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非造山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江西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花岗岩独居石U-Pb精确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门寺钨多金属矿床位于大湖塘矿田的北部,赣北九岭成矿带中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几个钨矿之一。本文对矿区出露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独居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定,其年龄分别为150.0±0.7 Ma、149±1 Ma和148.2±1.2 Ma。独居石测年数据显示,三种岩性的样品Tera-Wasserburg反向谐和图的下交点年龄与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一致,反映了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燕山期,结合矿区辉钼矿的Re-Os成矿年龄(150.4±1.4 Ma),表明石门寺钨矿成矿作用与花岗岩的形成密切相关。大湖塘钨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与钦杭成矿带的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上一致(~(150) Ma),具有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形成于岩石圈拉张减薄的动力环境下。 相似文献
19.
马江结合带俯冲时代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花岗岩的构造属性是对马江洋闭合时间的重要制约。本文报道了老挝-越南长山成矿带北西段的中细粒花岗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1.34 ±0.69 Ma (MSWD=1.4),为晚二叠世。岩石具有高SiO2(77.01%~78.07%)、高K2O (4.32%~4.57%)、低钙镁(CaO=0.32%~0.34%;MgO=0.04%~0.06%)和低P2O5含量特征,富集Rb、U、Th,明显亏损Ba、Sr、P、Ti和Eu等,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该岩体可能是马江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的背景下,由俯冲海洋岩石圈诱导的幔源岩浆侵入古老地壳,形成初生地壳,在后期持续的热事件的影响下,提供足够的热引起初生地壳和古老地壳的混合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20.
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及其在新疆东天山变质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化学法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的原理以及前人改良过的年龄计算公式为基础,利用全微分和最大误差原理,确定了年龄误差计算新方法。并用Visual C语言在Windows平台下编制出了计算年龄和年龄误差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此程序对前人公开发表的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年龄以及年龄误差数据进行了重新计算,验证了给出的误差公式的可靠性。同时,利用JXA—8100电子探针仪对新疆东天山变质沉积岩的两个样品(KM2127—5,DK2107—2)中的独居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微区U—Th—Pb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DK2107—2记录了两期变质作用,峰期年龄分别是341.0±3.9Ma和255.2±3.3Ma,其中最主要的变质峰期年龄为341.0±3.9Ma,该期的矿物组合为Ky+St+Bt+Pl+Q+/-Or;而255.2±3.3Ma和样品KM2127-5记录的变质峰期年龄262.3±4.4Ma为次要变质峰期年龄,该期矿物组合是Cord+Bt+Pl+Or+Q。分析结果与前人用^40Ar—^39Ar法得到的结果相吻合,表明独居石电子探针定年技术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测年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