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寒潮、强冷空气的气候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3,他引:3  
本文对影响广东的寒潮、强冷空气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强的El Nina期间。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少的年份容易出现在La Nina期间,而较难出现在El Nina期间。  相似文献   

2.
影响化州的寒潮强冷空气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州1959年以来的气温资料与ENSO资料,分析了化州近54a中寒潮及强冷空气爆发的天气气候特征和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ENSO事件对影响化州的寒潮及强冷空气异常活动产生的作用,得到一些相关性的结论.统计分析表明,化州出现寒潮的拉尼娜影响年,其时拉尼娜事件爆发型均为东部型,强度中等或偏强,而化州出现寒潮的厄尔尼诺影响年,其时厄尔尼诺事件爆发型均为中部型,强度中等或偏弱.化州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弱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或非ENSO年期间.少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容易发生在拉尼娜事件影响年期间以及非ENSO事件影响年期间.  相似文献   

3.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春季回暖较早,是提早播种,争取扩大复种指数,躲过伏旱,夺取高产的有利条件。但春播期正处于过渡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很不稳定,逐年变化较大,有的年份有明显的倒春寒,常造成大量烂种烂秧。因此,我们决心认识长期天气变化规律,努力做好春播期天气预报。 首先,我们对历史情况作调查,将近50年的春播期天气可分为5个类型。 春暖型:从3月上旬中开始气温就稳定在120°C以上,在4月上旬以前虽有明显寒潮,但时间短,无连阴雨。 正常型:3月上旬气温略偏低,上旬末到中旬初气温上升到12°C以上,一般有7天以上晴好天气,适宜育秧,中旬和下旬气温正常到偏高,有寒潮无连阴  相似文献   

4.
寒潮对我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冻害。分析研究寒潮发生情况,特别是1987年11月26—28日强寒潮与本区主要作物冬小麦的冻害特点等,对采取防御对策,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有一定作用。一、陇南寒潮的一般情况由于陇南地处我国大陆中部中纬度山  相似文献   

5.
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对河北省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了1951~2004年东亚季风强度历史变化规律以及东亚冬、夏季季风强度变化与河北省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冬季季风强盛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在冬季季风衰弱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高为主。夏季季风强度和河北省夏季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季风强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几率较大,而夏季季风弱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一般偏少。夏季季风的强弱与夏季季风来临迟早还存在着联系,夏季季风来临早的年份,则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强为主;夏季季风来临迟的年份,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弱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整理出阿勒泰市64年各级别强度寒潮过程数据库,分析阿勒泰市近64a来各级别寒潮过程的频数以及强度相关6个指标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7年春季阿勒泰市共发生一般寒潮过程109.5次,强寒潮过程75.5次,特强寒潮过程37.5次;平均每年春季分别发生1.7次、1.2次和0.6次;3种级别寒潮过程发生频次占寒潮过程发生总频次的48.2%、33.3%和16.5%,阿勒泰市春季主要以一般寒潮和强寒潮为主。(2)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频数年际变化均在递减,且不显著,其中4月一般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递增,特强寒潮过程频数递增明显;一般寒潮过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在1950年代最多,强寒潮过程1970年代最多,特强寒潮过程1960年代和2000-2009年代最多。(3)一般、强和特强寒潮过程持续时间分别在1~7d、1~6d和1~5d,均以持续1~3d为主,分别占各自寒潮过程总次数的94.5%、90.8%和90.0%,其中又都以持续2d最多。(4)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10.8℃、-13.0℃和-17.3℃,一般寒潮和强寒潮降温幅度均在5月最强,特强寒潮降温幅度在3月最强。(5)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降温过程最低气温平均值分别为-7.8℃、-12.8℃和-20.3℃,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的抬升趋势。(6)1954~2017年阿勒泰市春季一般寒潮、强寒潮和特强寒潮中降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平均值分别为-5.7℃、-7.9℃和-10.5℃;三种级别寒潮过程最低气温距平为负值占该级别寒潮过程频数的比例分别为80.0%、97.4%和97.5%。  相似文献   

7.
晚秋寒潮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而强寒潮伴随的偏北大风和低温天气影响尤为严重。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七~九日的强寒潮天气过程,24小时降温16.4℃,48小时降温20.7℃,出现了-8.4℃的低温,冻坏了绝大部分蔬菜,致使市场紧张,损失很大。因而,探讨晚秋寒潮的气候规律,总结预报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谢超  饶晓琴  尤媛 《气象》2022,(2):254-260
2021年1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显著偏强,欧亚中高纬环流呈纬向多波动型,冷空气活跃,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偏西偏强.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3.8 mm,比常年同期(18.8 mm)偏多26.7%;全国平均气温为2.9℃,与常年同期持平.月内气温冷暖起伏较大,出现了2次全国型寒潮过程和3次大范...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2日卢氏县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31日-4月2日卢氏县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属小槽东移发展型。500hPa图上,新地岛附近的冷中心低于-40℃,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南、北槽同位相合并加强使不稳定小槽发展成东亚大槽;位于河套的暖倒槽和江淮气旋的形成,有利于寒潮冷锋加速南下;强盛的冷平流和地面前期暖倒槽,为强降温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单站气象要素对寒潮反映较好,不论是气压、气温及其距平的变化,还是过程前气温回升,都是寒潮预报的重要指标。EC850hPa温度场的预报,对判断能否产生寒潮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850hPa强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17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逐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从单站和区域角度出发,统计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寒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单站寒潮次数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除武威站外寒潮频次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而寒潮强度则呈现南北两端强、中间弱的分布特征。单站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而区域性寒潮多发生在10月至次年5月,单站和区域性寒潮在春季最易发生,而最强区域性寒潮易出现在秋季。近58 a来,河西走廊东部民勤、永昌、武威3站寒潮次数均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显著突变,突变点分别为1973、1973、2014年,且5站寒潮频次均存在41 a左右的周期变化;区域性寒潮频次呈现明显的"显著减少-波动变化-缓慢增加"阶段性年代际变化,但未发生显著突变,且具有42 a、15 a、8 a、4 a的变化周期。现行寒潮统计标准无法完全反映气温缓慢下降的冷空气活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1月18-22日影响博州地区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强降温是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造成大风和强降温的主要原因是前期气温异常偏暖,地面增压迅猛剧烈,阿拉山口风口的狭管效应对山口的大风也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利用1961-2014年乌鲁木齐市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3a乌鲁木齐市的寒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单站寒潮特征地域差异较大,寒潮频次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渐减少;平均初寒潮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终寒潮日则相反;城区春季寒潮最多,山区为秋季、谷地和平原则冬季最多;强寒潮及特强寒潮出现比例城区最大。乌鲁木齐市区域寒潮平均每年4.0次,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4月最多,区域强寒潮和特强寒潮春季发生频次最多。近53a来区域寒潮以0.3次/10a的速率递减,并在1976年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寒潮变化与气温、风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 基本气候概况2 0 0 0年度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1月 ) ,河南气候冷暖变化剧烈 ,干湿交替出现 ,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先后出现了寒冬暴雪、暖春干旱、大风扬沙及干热风、夏涝与风雹、冷秋连阴雨、寒潮及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其中 ,尤以春旱、夏涝的影响突出 ,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 ,灾情属一般偏重年份。本年度全省年平均气温分布特征是 :中南部高 ,西部、东北部低。全省年平均气温 12 .3~ 16 .2℃ ,豫南潢川、固始一收稿日期 :2 0 0 1 - 0 3 - 2 8带最高 ,超过 16 .0℃ ,豫西大部、许昌以北及…  相似文献   

14.
唐惠芳  潘汉明 《气象》1982,8(4):45-47
1月是隆冬季节,是一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强度最强的月份。从多年平均看,寒潮(包括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为0.8次,较强冷空气和中等强度的冷空气为2.2次。而今年1月,只有中旬前期有一次中等偏强的冷空气活动。因此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又由于南支槽较常年偏西,国内降水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1962—2016年连平县寒潮和强冷空气过程的时间分布特征、强降温周期变化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连平县的寒潮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4月,1和2月是寒潮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2)强降温过程存在2、5、19和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其中2和5年的周期最为显著;(3)对500 hPa环流场合成分析得,连平县冬季寒潮主要是处于两脊一槽的形势,尤其是在12月和次年2月,而1月主要是暖性脊显著偏强导致的寒潮爆发。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初冬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和2009年11月8—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诊断,分别从高空强冷平流下沉入侵引起流场变化,导致冷空气爆发,地面配合的系统及冷高压的变化角度上,对这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寒潮天气从类型、影响系统、维持时间以及能够达到寒潮标准的降温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另外,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在这两次过程中预报效果较好,说明做好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研究,也是提高重大天气预报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9~2011年中国东北地区119站气温观测数据,对东北春季寒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及北极海冰的变化,对寒潮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季寒潮的频次及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均有明显年代际转折,即20世纪90年代寒潮频次减少而强度增加,21世纪初寒潮频次有所回升但强度减弱。北极新地岛地区海冰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新地岛附近海冰迅速减少,地表温度明显升高,而高纬海平面气压偏低,此处冷空气不易南下,同时东亚大槽偏强,冷空气强度增加。21世纪初该区海冰减少趋势减缓,冷空气频次有所回升,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的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6年安庆市8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安庆市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庆市近56 a寒潮发生频次从西北部的山区向东南方向的沿江地区逐渐减少,其中山区明显多于其它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年际波动大,并且年代际、年际寒潮和强寒潮发生次数均呈现出线性减少的趋势;全市各站寒潮的初日山区早于其它地区,山区终日较其它地区推迟;单站寒潮以2月、3月和11月发生频次最高,其月分布特点是岳西2月、11月出现次数最多,其余市县3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次数最少的出现在1月或10月;冬季寒潮发生次数要多于春季和秋季;特强寒潮主要出现在山区及地理位置最北部的桐城,一次特强寒潮过程中有3个站或以上达到特强寒潮标准的过程仅有4次;气候变暖是安庆市寒潮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1980~2017年的地面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四川盆地寒潮业务标准统计分析了38年四川盆地出现的77次区域寒潮特征及其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38年四川盆地区域寒潮频次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为0.18次/10a,而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增速为1.14℃/10a;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弱的升高趋势,且冬季比春、秋季升温趋势显著。寒潮天气过程中24h内主要表现为最高气温的下降,最低气温普遍下降不明显且近50%的站点趋于上升;最高气温累计降幅,春、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累计降幅季节差异不大。给出72h气温累计变化趋势,类同2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