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反映区域产业分工现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相结合,在产品层次上,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现状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农业和采掘业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相应产业,产业分工较为明确;制造业在行业层次存在同构现象,但在产品层次上,各地差异化发展明显,区域产业分工逐步显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亟待调整,其中基础服务业与个人消费服务业发展较为完善,但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中的金融、物流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中的公共管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影响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分工结果,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主导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北京市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北京市山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布局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和产业布局优化模式 ,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关伟  刘勇凤 《地理研究》2012,31(11):2044-205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定量指标。本文构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研究区域2000~2009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区域综合协调度呈“V”型发展趋势,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且各城市协调发展度所属类型层次较高,整体上达到中级协调发展类水平;在空间演变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大城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且东部、南部城市较西部、北部城市发展更为协调,但各城市空间差异逐步缩小。本研究还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及环保门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机理,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上述因素的驱动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和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均有所提高,但由于产业同构、海岸带生态脆弱等现象的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晶晶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依据中国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借助泰尔指数、空间分析、回归建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和人口流动的时空格局,探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户籍人口计算的经济总差异和分解差异均大于基于常住人口计算的差异,户籍口径差异随时间扩大,常住口径差异则随时间缩小;②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在东、中、西地带呈现不同的中心—外围结构,东部以空间聚合的长三角经济发达县为面状核心区,具有都市连绵带特征,中部和西部则形成多个以中心城市为点状核心区的中心—外围结构;③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比率的提高均显著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但在2000年会相对减缓流出地的增长,2010年则相对缓慢地促进流出地的增长,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④ 省域和地带因素会干扰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解释,在控制了二者的影响之后,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程度明显减弱;⑤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以工业化水平所体现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财政分权和区域战略的影响较小;对流出地而言,重视劳动力回流、推进人口家庭化迁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是防止乃至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关键。  相似文献   

5.
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GeoDa、GI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2000-2009年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空间作用类型。研究表明: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县域经济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趋势,甘肃段内部差异是区域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经济发展较高水平县域集中分布在天山北坡地区以及河西地区西段,呈现出区段内集聚的特性;而较低水平县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河西地区东段以及青海东部地区,较高增长性县域呈现出向天山南北坡地区集聚的趋势。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弱,总体呈现西高东低态势,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天山南坡产业带发展势头良好,而以兰州和西宁为中心的甘肃中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05、2009、2013年3期分区县、分行业产值数据,采用结合GIS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北京市2004-2008年、2008-2012年和2004-2012年3个时段中心城与新城间产业空间演化情况,并预测2012-2020年产业空间演化趋势.研究发现:①北京工业向新城扩散明显,尤其是向顺义、通州、亦庄和房山,呈弧形向东向南扩展;②商业、生产性服务业虽出现向城市发展新区新城转移趋势,但在中心城区集聚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在市域内呈圈层式分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呈轴向扩展;③房地产业扩散明显,朝阳、通州、大兴发展突出,总体呈环状扩展;③公共服务业向新城扩展显著,但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资源仍集聚于中心城区.从总体上看,北京产业空间演化以工业外溢为主,房地产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也有显著扩散,但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扩散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上海计算机产业转移及其对区域经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生产网络重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浮现。上海计算机制造业持续向重庆等地转移,重构了该行业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格局。利用上海市投入-产出表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企业年报等,采用结构分解等方法分析上海计算机制造业产业变化,结合制造业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评估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上海计算机产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组装制造环节,2007—2012年,增加值率(增加值与总产出的比值)从7.38%下降为4.29%;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例从22.06%上涨为67.97%,推动产业对外迁移。② 受上海市产业转移和国际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2007—2012年,上海计算机制造业总产出减少了483.9亿元。③ 制造业多样性指数较高的浦东新区受到计算机产业转移的影响较小,制造业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且计算机制造业占制造业总产值比例较高的闵行区、松江区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面临着计算机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全球生产网络“去耦合”的冲击,提高区域经济的韧性,上海需要从全球生产网络的成熟产品生产平台转型为新产品研发创新枢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率,推动产业结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71,自引:10,他引:171  
选取北京市 1985~ 1999年经济与环境数据 ,通过分析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 ,探究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替轨迹 ,以建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 ,为评价北京市环境政策提供依据。实证研究表明 :北京市自 198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其环境恶化程度在下降 ,且已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后期阶段。北京市各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但比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 ,且到达转折点的时间跨度小于发达国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及北京市政府近 10年来 ,尤其 1995年以来有效环境政策和巨额环境投资以及科技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进社  贺灿飞  张华 《地理学报》2005,60(4):577-586
利用北京1992年、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信息,根据净输出判断城市基本部门,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辨识产业群,借此分析了北京近10年间的经济功能变化。电子和信息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是北京第三功能优势和科技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而发展的基本部门群。造纸及文教用品、家具制造业与高级服务业也形成了一个关联较密切的产业群。资源环境条件对北京的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但钢铁和机械工业群与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群中核心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后者利用已有基础和相对有利的微观区位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基本部门群”的概念,即核心产业为城市基本部门的产业群。  相似文献   

10.
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背景以及时空模式,分析了不同阶段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特点和主要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速交通体系对交通经济带内产业空间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关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5个地级市2010年统计年鉴中工业分行业产值数据,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产业区域同构系数的计算方法,对关中5个地级市工业行业相似程度和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中13.9%的工业行业存在产业同构问题,36.1%的工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一级核心城市西安和二级核心城市宝鸡的工业产业同构程度较大(0.678),不利于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升级。咸阳和渭南、咸阳和铜川的工业同构程度也较大,不利于区域间产业分工和合作,需要进行协调整合。通过选用区位商、产业专门化率、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作为指标,对关中5个地级市工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各市综合优势工业产业,进一步确定各市工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依照产业地理分布状况,结合各市产业专业化及关中专业化情况、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及产品分工,提出关中城市群应重点发展汽车生产制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电装备、有色金属、医药制造、食品饮料烟草等七大工业密集带。产业密集带作为最有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为关中城市群工业发展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建筑设计产业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祯  李国平  席强敏  吕爽 《地理科学》2021,41(5):804-814
超大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需求日益迫切,城市内细分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区位选择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以北京市为例,从微观视角分析了超大城市内部企业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城市优化建筑设计产业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Ripley's K(d)函数以及负二项模型,分析了建筑设计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明华  李丽 《地理研究》2012,31(10):1861-1871
作为主导产业部门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北京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及较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和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在北京的分布情况, 总结了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郊区化趋势明显且呈集聚分布, 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也呈集聚分布, 生产环节的远郊化明显, 呈现多中心空间结构;北京市主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工、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主要价值链环节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工。  相似文献   

14.
李佳洺  孙威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8,37(12):2541-2553
以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空间平滑和条件逻辑选择模型等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城市内部微观尺度下的区位选择,并对北京典型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北京中小型制造企业倾向于在集聚区分布,符合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特征,而服务业则是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② 尽管微观尺度下多样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依然有重要影响,但是与宏观尺度下不同的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过度多样化并不利于其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区域专业化劳动力规模而非专业化程度更为重要;③ 政府对地铁等公共设施布局选址将对现代服务业的微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研究》2020,39(2):337-353
国际与国内发展环境双重变革下,开发区“二次创业”乃至“三次创业”的呼声不断高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分布、集聚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转型升级发展。以国家级经济产业开发区为例,在系统梳理中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基础上,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Ripley's K函数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集聚状态;并面向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采用GWR方法探讨影响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布与集聚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① 国家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空间集聚存在尺度分异与空间衰减特征。② 从产业组织来看,以单一/双要素密集的主导产业组织模式为主。③ 开发区自身条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促进效果相对有限;城市对开发区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存在一定的反向联系;开发区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尤其是利用国际资本的能力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具有较强关联性。面向转型升级发展,开发区自身应持续改革,主动探索;同时要处理好两个“资本关系”,即开发区与所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与国际资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alley economy is a new mode in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 that is defined by various characters of valley development,and is a distinguishing economical geographic pattern for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The special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ountainous elements in valleys are new subjects for the mountain de-velopment studies,and such studies are meaningful both for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Based on the long term researches on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 and following a brief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spatial organizing process of valley economy,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and finally proposed a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It i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hat valley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new epoch.Firstly,valley economy is not outlin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and it connects most of the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roughly along the major transportation lines.Therefore,valley economy can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at least i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rearrang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In addi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is evolved in a spatial organizing stage of secondary concentration,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source-saving,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valley econom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and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The developing mode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and on the other hand,will present experiences for the studi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utside of Beijing.  相似文献   

17.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alley economy is a new mode in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 that is defined by various characters of valley development, and is a distinguishing economical geographic pattern for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 The special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ountainous elements in valleys are new subjects for the mountain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such studies are meaningful both for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the long term researches on mountainous area development and following a brief exploration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spatial organizing process of valley economy,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and finally proposed a rational arrang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It i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hat valley econom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new epoch. Firstly, valley economy is not outlin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it connects most of the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roughly along the major transportation lines. Therefore, valley economy can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t least i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rearrang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is evolved in a spatial organizing stage of secondary concentr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source-sav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valley economy will be helpful t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ountainous areas. The developing mode of the valley economy in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Beijing’s mountainous areas, and on the other hand, will present experiences for the studi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utside of Beijing.  相似文献   

18.
1BasicConceptsandTypesofTrafficEconomicBelt(TEB)l.lBasicconceptsofTEBThestUdyonthespecialtopicofTEBs~dinthe1980s.However-nounifieddeceptionofTEBsofarhasbeengivenbecauseoftheshortableofstudyandthechrencesinviewingthesubjectatpresent.Tiledefinihongivenbyusistint1lietrafficeconomicbeltisakindofbelt-shapedregionaleconomicorganirahonalsystemti.ltichaggregatesindustry,populahoryresources.informationstot"n.inteffioxtl,ofpassengers,inteffiowofgoodsandsoon.TheghehcaltransportPassageisitSmainde…  相似文献   

19.
董玛力  陈田  渠涛 《地理研究》2009,28(3):781-791
基于对北京市前门、王府井和西单三个传统商业中心的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传统商业中心消费者构成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商业区消费者构成差异体现历史延续性,商业功能构成进一步分化,本地顾客空间分布分散化和均衡化趋势明显。在总结不同时期消费者构成变化基础上,揭示传统商业中心的发展转型特征,认为三者在形成初期功能互补,计划经济时期功能趋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功能逐渐分化,2000年以后功能定位差异明显。基于消费者视角评价,进一步探讨传统商业中心未来更新途径和转型趋势,发现消费者对商业区发展预期符合现状利用特征和历史风格延续,旅游和商业游憩功能扩展是传统商业中心发展趋势,消费者对商业区未来发展的预期不同,从侧面反映了商业区的转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京津主导产业选择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7年京津64个制造业部门和14个第三产业部门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京津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京津的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结果表明,北京主导产业应以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天津以发展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和炼钢等临海型产业为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