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尤为国内外气象工作者所关注,特别是在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南北移动的变化与中国东部雨带的南北移动、热带西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该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资料,初步研究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计算逐年6—8月的平均副高脊线位置并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除季节性变化外,脊线的位置存在2~4 a和8~12 a左右的准周期振荡以及更长时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选用概率权重训练方法,对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的多种预报方法进行历史和近时段预报误差概率的分析,动态选取最优预报进行递归集成。结果表明集成后的脊线预报位置误差减小,与实况对比,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说明:本资料系根据 1959—1974年共16年 5、6月份我国或日本的天气图,读取500毫巴5、6月份逐日1200(世界时)天气图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位势什米线所包围的脊线在每10°经线上的所在位置(纬度°N),并加以五天滑动平均而得。脊线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偏东、西风向间的  相似文献   

4.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OLR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许金镜  杨林  温珍治  王毅仁 《气象》2003,29(9):42-46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中纬向低纬若呈偏低 (高 )、偏高 (低 )、偏低 (高 )分布时 ,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易于偏早 (迟 ) ;(2 )在分析诊断判据时 ,上一年 1 1月侧重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而当年三月侧重西太平洋辐合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许金镜 《气象》1989,15(1):33-36
用相关方法对比分析了太平洋东、西部两个关键区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25°N以北持续时间的相关特点,从而建立预报方程,为实际长期预报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越赤道气流对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镜  温珍治  何芬 《气象》2006,32(8):81-87
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时间早晚是福建前汛期结束和开始进入夏季的重要环流背景。应用850hPa月平均风场、500hPa环流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N日期及福建省25个代表站(县)6—7月的降水为基本分析资料,首先标定副高北抬至25°N的标准与年例,其次采用合成分析法揭示异常年例6月850hPa风场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变化对副高北抬至25°N的影响关系,最后对2005年进行诊断。其主要结果有:(1)6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劲(不够明显),较常年偏强(偏弱),有利于副高北抬至25°N提早(推迟);(2)5—6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与500hPa东亚至西太平洋中纬度区域的高度场呈现正相关关系,该区域高度场高(低)有(不)利于副高主体北抬,为副高北抬25°N时间提早(推迟)提供有利环流背景;(3)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为副高北抬至25°N提供了一个较强的预报预测信号;诊断2005年副高北抬至25°N提早,实况与诊断相符。  相似文献   

7.
祁莉  管兆勇  张祖强 《大气科学》2008,32(1):165-174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几乎历年均存在,其“季节锁相”与地域性使得在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双脊线过程。作者利用4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10月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了分析。气候平均场上5~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出现6次双脊线过程,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表明每年这个时段最易发生双脊线事件。每次双脊线过程均表现为副高南侧新生一脊线,发展几天后就减弱消失,北侧脊线(原脊线)继续维持。初步的诊断分析表明,6次双脊线过程中南侧脊线的生成与季风槽8~10天周期的“间歇性增强东伸”密切相关,这一准10天振荡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突然增强造就了双脊线的“季节锁相”。进一步分析发现,季风槽8~10天的“间歇性增强东伸”与两支分别来自西太平洋的西传准10天振荡和来自赤道的北传准10天振荡有关,这两支振荡同位相,其有利于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季风区(10°N~15°N,110°E~120°E),共同作用,引起季风槽的“间歇性增强东伸”。  相似文献   

8.
许以平  苏炳凯 《气象》1980,6(7):19-21
七、副高与上海春、夏、秋雨的关系 北半球副高带的长期变化,特别是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这里以上海为例,说明它与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 上海的雨量,特别是春雨、夏雨,基本上可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我们计算了春季、夏季上海和南京、杭州等地雨量的相关系数,信度均达0.01。  相似文献   

9.
10.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surface observations of cloud characteristics from a selected high‐latitude station, Resolute (N.W.T., Canada), is described. The data set has a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1 h) and is extensive although here we report only on an analysis of 10 years: 1970–1979, inclusive. The pattern of cloudiness variations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 studies of Arctic data have suggested. The predominant reported low‐level cloud type is stratocumulus, not stratus. The generally overcast summer conditions are found to extend over a considerable period when cloud cover is composed of several layers, often of types other than stratus. This observation of multilayering suggests that middle and high cloud layers may occur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y can be observed. Clearly a more accurate awareness of hidden cloud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olutions of the planetary radiation budget. The surface radiation budget is found to b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mmertime overcast but also exhibits features caused by the mid‐summer break‐up of the lower cloud layer.  相似文献   

11.
At Tromsø (69°N; 19°E), ionospheric data from 1952 onwards indicate that the mean altitude of the F2 layer is dropping by 4 km per decade on average. This effect is thought to be attributable to middle atmosphere cooling due to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相似文献   

12.

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79—2015年6—8月逐月降水资料、2011—2015逐日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副高指数及NCEP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贵州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副高位置发生变化时贵州暴雨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贵州夏季大部分区域的降水与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为正相关, 与脊线位置、西伸脊点为负相关;当副高面积增大或强度增强时,对应贵州夏季降水偏多; 降水偏多时, 6—8月副高的位置偏西或接近平均年份; 降水偏少年,副高位置偏东或接近平均年份,且无论偏多(少)年均具有逐步北推东退的趋势。(2)面积指数、强度指数与降水在2~4 a较为显著的凝聚共振关系,二者基本为同位相变化; 副高脊线位置、西伸脊点与降水具有2 a的凝聚共振关系,二者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变化,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的变化明显超前于降水的变化。(3)贵州6—8月出现暴雨天气时, 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具有逐步北推的趋势,且贵州暴雨日数先增加后减少,西伸脊点具有逐步西进的趋势, 且贵州暴雨日数逐步增加;当脊线位置位于25°—29°N或西伸脊点位于90°—100°E时贵州暴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30°N)从海岛到陆地巨盐核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5月和8月在普陀(海岛)、宁波(沿海)和建德(内陆)三地同时进行了巨盐核的定时观测,取到样品1420份。三测站都位于纬度30°N左右,普陀到建德相距约300公里。观测结果表明:巨盐核主要来自海上;巨盐核浓度与天气背景、风向风速和潮汐现象等有关。并且还讨论了巨盐核浓度的大小分布、日变化规律以及巨盐核的水平输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多层递阶预报方法,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夏季特征量进行了长期预报。试验预报结果表明,预报的趋势准确率和精度较多无回归预报方法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4期 热带气象资料室:156“E、180”逐候总云量剖面资料 377 156”Eng总云量 (198,5——83,4) 1982 \.6 0]/5 06 11 16 ZI 26 31 05 10 15 20 25 30 05 10 15 20 25 30 04 09 14 19 24 291 t 05 10 15 20 25 3004/609 14 19 24 2904/709 14 19 24 2903/808 13 18 23 2802/9 50 5  相似文献   

16.
1期 热带气象资料室:166”E、180卫the总云量剖面资料gS 156”E逐侯总云量 1970 — —1]!jiiiji!j}jlij!jji-st-iii!ijt 一42:: 5 8 5 ’16 6 6 6 3 ’16 G 99 5 6 3 5 4 4 7 5 6 7 5 S 一445 8 7 7 c8 4 67 27 6 7 gg 4 7 8 5 35 7 7 5 7 6 5 一46 7 5 7 4 9 5 ( 6 ,17 C 8 99  相似文献   

17.
《气象》2004,(2)
日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192 0 2 12 2 2 32 4 2 52 6 2 72 82 930 31数 2 2 5180 150 14 716 1176 14 42 4 52 6 530 4 32 936 7396 356 3112 32 2 30 2 6 0 34 33984 16 38130 72 6 52 82 316 381390 35732 338012 0°E 1818) 171518181716 1514 14 13131314 …  相似文献   

18.
19.
《气象》2003,(1)
日 12 3 456 78 910 1112 13 14 1516 1718192 0 2 12 2 2 3 2 4 2 52 6 2 72 82 93 0数 153 13 5189195172 2 2 82 883 14 2 912 4 7190 110 6 - 2 91993 14 6 13 416 0 2 0 92 2 73 2 2 3 413 40 4 0 0 4 0 53 2 2 3 53 3 483 2 312 0°E 2 0 171818182 0 2 0 2 0 191919191817171716 16 17181916 (14 ) /12 13 13 14 151513 0°E 19181818182 0 1919181818181717171716 18182 0 (2 1) (2 2 ) /(6 ) 13 14 14 15151514 0°E 18191919191918181717171716 16 1718182 0 2 0 2 12 3 2 4 (2 3 ) 81516 16 16 16 162002年11月亚洲地区逐日50…  相似文献   

20.
《气象》2006,(5)
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数26726528930730130834732918711084134264365353408427360318207143138219195224233288341335353387120°E////(14)(14)(14)13(13)(14)(15)(15)(15)(15)(14)(14)(15)15(14)(14)(14)(14)(14)(14)131313(13)(12)1313130°E(13)(13)(13)(13)(14)(14)(15)1414(14)(15)(15)(15)(15)(14)(14)(15)(15)(14)(15)(15)(14)(14)(14)1313(13)(13)121313140°E(14)(14)(14)(14)(15)(15)151515(15)(15)(16)(15)(15)(14)(15)(14)(14)(14)(15)(15)(14)(14)(14)131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