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概述了确定剥蚀厚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沉积盆地沉积-剥蚀过程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法。该方法从钻井地层厚度资料入手,通过沉降史的研究,恢复地层的原始沉积厚度,结合各组段地层年代框架的标定,计算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引入数理方法建立盆地演化的波动方程。并进行剖面和平面上的分析对比,实现对沉积-剥蚀过程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方法原理、研究步骤与应用范围,并应用此研究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波动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划分波动单元、建立地层格架、恢复原始沉积厚度、计算沉积速率等步骤,建立反映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应用此方程分析盆地的主要演化周期,总结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识别不整合面并计算剥蚀量,划分成藏旋回,识别波动转换带。此方法在中国南方海相沉积盆地可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遭受剥蚀的各套地层的实际地质特点,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Ro-H)、波动分析和相邻层地层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对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区12口典型井的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结果表明,侏罗统顶部剥蚀面形成时期为晚燕山期至今,地层剥蚀厚度处在700~2300 m;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晚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80~150 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早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240~450 m。   相似文献   

6.
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耦合关系分析--以楚雄盆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沉积盆地的波动过程分析是建立在成因研究基础之上的全新的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方法,它能够定量地重塑沉积和间断的空间分布,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不整合的剥蚀量,分析沉积、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建立波动周期与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内在联系,揭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要素的相关性,进而从全新的角度探讨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结合楚雄盆地井和剖面波动过程分析实例,归纳总结出了生、储、盖层的纵向分布规律与沉积-剥蚀波动过程曲线的耦合关系,揭示了沉积盆地波动特征与生、储、盖层以及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四种相应的耦合关系模式,这对于预测含油气盆地有利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时空分布规律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含油气盆地波状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地壳波状运动理论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岩芯、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三水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主要周期。研究成果表明:220±Ma周期是银河年周期对地球的影响,65±Ma周期反映了太阳系在银道面上、下的运动周期及地幔对流周期对地表作用结果;10±Ma周期是太阳能量的变化周期在地表沉积物中的反映。这些不同级别的周期波作用于地球表面,其叠加耦合的结果将造成不同时期地层的沉积或剥蚀速度的变化及其量级的差异,以及剥蚀事件的非等时性。地壳的波状运动说明,地壳的负向运动(沉降)与正向运动(抬升)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应隶属构造运动的范畴,正向运动仅是构造运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刘国臣 《沉积学报》1998,16(4):14-20
沉积波动过程是地壳波状运动的具体表现,它是各种天文因素、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沉积波动过程的时空演化控制着地层层序的时空展布特点。在介绍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概念、技术思路、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沉积波动曲线在剖面上的预测功能及对沉积-剥蚀过程起止时间、不整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至第四系各主要构造层的地层展布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试图将沉积波动特征的研究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地层格架-沉积波动特征连井对比图的概念和编制方法,该类图件能直观地反映多期不整合的存在及不整合间断的时间,并能直观地反映各层序的时空分布,而且能够解释地层格架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成因分析,是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有益的偿试。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 ~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铀资源产出的埋藏较浅、含矿目的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小的特点,探索了瑞雷面波测深法进行层位划分的可能性。研究表明,瑞雷面波测深法可以获得目的层的层位信息,可以弥补反射波地震测深应用的不足,对浅层沉积层定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能够指导区域地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2.
波动分析是一种定量研究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滑动窗口法在盆地沉积波动分析数理方法中的诸多不足,采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解思想对研究区19个点处的信号做了处理,方法是使用db4小波对沉积速率直方图做Level9次分解.结果表明:以东营凹陷616-2点为例做沉积波动分析发现,通过小波变换可以获得能量波(A)、次能量波(n)、沉积演化波(g)和高频波(l)四个分解波,其中周期波n、g、l的周期分别是91、50、14 Ma;平面对比各分解波发现,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沉积的整体趋势和盆内某点的平均沉积速率,次能量波反映的是盆地构造演化周期和断陷结构,沉积演化波反映的是板块聚敛控制下的盆地沉积-剥蚀演化,沉积干涉波反映的是盆地多尺度周期波叠加所呈现的地层沉积速率;空间尺度波动分析表明,一期构造运动会在空间内产生一个特定的构造波,而多个构造波在空间内会有规律地相互干涉,即产生多期构造叠加.  相似文献   

13.
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东北地区是上扬子板块北缘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和成藏历史。采用沉积波动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沉积波动过程的主要周期,得出控制该区沉积波动的5个周期分别为760、220、100、35、20 Ma,以及存在2个周期为200 Ma的一级波动周期和4个周期为100 Ma的二级波动周期。通过分析二级波动周期与成藏旋回的关系,将该区分为3个成藏旋回。  相似文献   

14.
Lacustrine environments are an excellent indicator of continental palaeoclimate. In particular,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waves in lakes may be used to constrain atmospheric palaeocirculation. Wave rippl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 Permian lacustrine basin (the Salagou Formation, 260–250 Ma, Lodève Basin)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French Massif Central, part of the western European Hercynian mountain chain. Wave ripple patterns are interpreted with regards to hydrodynamics and water palaeodepth. It is shown that, in the case of the Salagou Formation, wave ripple orientation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vailing palaeowind. The Late Permian wind blew from between north and 20° east of north, possibly over several millions of years and certainly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deposition of about 2000 m of strata in the Lodève Basin. Permian lacustrine sedimentation is widespread and well preserved o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so wave ripple data may help constrai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Earth's past climat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s to Permian times outside of desert regions.  相似文献   

15.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is a Mesozoic-Cenozoic basin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plate which has a complex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history.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of wave processes, major cycles of sedimentary wave process in this basin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five-order cycles corresponding to 760, 220, 100, 35 and 20 Ma respectively, two first-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220 Ma) and four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100 Ma).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are well matched with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order sedimentary cycle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and divide three reservoir formation cycles in this basi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2007, 37(3): 513–518 [译自: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相似文献   

16.
基于波阻抗反演的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特殊的地质体,可以有效地粘结碎屑颗粒,降低沉积物孔隙度,它的存在改变了地层沉积物的物理性质,造成天然气水合物与围岩速度反差较大,从而与围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为了对地层中是否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进行地震检测,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域的地震资料进行波阻抗反演分析,结果显示波阻抗反演方法能够作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的一种技术手段,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矿体的波阻抗呈高值分布特征,波阻抗值约为3 850~3 960 g/cm3.m/s。综合分析认为,波阻抗反演方法能够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探测、储层分析和综合研究工作中,反演结果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计算提供比较准确的矿体面积和厚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