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海绿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南—台湾浅滩大陆架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界处,是台湾海峡向开阔的南海的过渡区。调查范围界于116°00′—118°30′E,21°20′—24°00′N之间。本文对表层沉积物中的海绿石进行了研究,共分析样品76个。  相似文献   

2.
Altogether 10 surfaces and 8 cores were sampled quantitatively from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4°00′S—5°00′N, 160°00′—165°00′E and 2°00′—10°00′S, 170°00′—173°20′E) in 1978 and 1979. Th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faunal composition was quite simlpe, only eight species of macrobenthic invertebrates, four species of Polychaete, two  相似文献   

3.
砷在渤海湾海水、底质和底栖动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渤海湾砷的污染状况,我们于1979年5月下旬对砷在渤海湾海水、底质及生物之间的分布和转换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调查范围与方法 调查范围是在39°10′—38°40′N;117°37′—180°00′E。共设立14个站位,详见图。 表层海水样品用聚乙烯桶采集,用硝酸调pH至1,(贝宁)存于聚乙烯瓶中;底质用彼得森采泥器采集,自然风干后,研碎混匀,用G52号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长江口外和毗邻东海陆架的沉积过程,由中美海洋科学家联合进行的枯水期调查工作,于去年11月9日开始至11月30结束。调查范围自北纬30°30′至北纬32°00′,东经122°15′至东经126°00′,航程计二千余海里,调查船是“实践号”和“曙光—07”号。这次调查也是去年八月间长江丰水期调查的继续。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上升流区营养盐的分布及其通量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份长江口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季长江口上升流现象及其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初步估算了春季上升流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在春季,低温、高盐、低溶解氧的上升流稳定存在于122°20′~123°00′E,31°00′~32°00′N海区的10m 层和底层之间,并可以涌升到10m 层以上海区。上升流为上层海区输入了丰富的 PO_4-P 和相对低浓度的 NO_3-N 和 SiO_3-si。对上升流营养盐通量的计算表明,春季上升流中磷酸盐输送通量远高于长江径流输入,可能会成为影响该海区磷酸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而氮和硅营养盐则不如长江径流输入量大。  相似文献   

6.
山东南部沿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法、经验模型和多元聚类分析法和数学分析软件对2006年12月908项目冬季航次山东南部海域(36°15′—36°45′N,120°45′—122°00′E)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该调查海域冬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657.43±214.6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847.15±427.63)μgdwt/10cm2,平均生产量为(7624.32±3848.64)μgdwt/(10cm2·a-1);还对N/C、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进行了计算。与2006年8月908项目夏季航次同一海域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到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及其优势类群线虫丰度冬季明显低于夏季,而生物量和类群多样性与夏季相当。同时,依据丰度指标对山东南部研究海域进行了初步的生态学划分,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东海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6,37(2):97-10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聚集强度等生态学方法和回归方差贡献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精致真刺水蚤自然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秋季;其丰度和优势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除夏季东海北部近海丛生指标I为1·34外,冬、春和夏3季I均为负值,秋季I值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与20年前结果相比,东海精致真刺水蚤优势度和占浮游桡足类总丰度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和暖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东海精致真刺水蚤数量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2009年夏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9-08-18-29在东海海域(25°00′~32°00′N,120°30′~127°30′E)52个站位进行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集运用Uterm(o)hl方法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8属198种(含13个未定种).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蓝藻、金藻和绿藻...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1月对浙东海域(28°00′N~30°00′N、122°00′E~127°30′E)25个站位浊度的监测结果,结合水温、盐度等相关环境要素,本文对该海域浊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探讨了温、盐变化对浊度分布的影响.初步揭示海区浊度夏、冬季受不同水团控制,分布为近岸高于外海,底层高于表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胶州湾现场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测量数据,建立了胶州湾水域黄色物质反演的三种统计模式。与Bricaud和Pegau所建立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胶州湾黄色物质均值模式中的S值比Pegau和Bricaud模式中的S值要小近一倍。为了进一步检验所建模式的真实性、可靠性,利用2003年3月12日—4月6日在黄、东海海域(120°30′05″E,35°59′46″N—123°27′04″E,36°00′04″N;122°12′50″E,30°45′40″N—125°00′26″E,30°00′10″N)81个站点的现场数据分别对已建的胶州湾模式和国外相应模式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用胶州湾400均值模式、440均值模式、Bricaud模式和Pegau模式获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计算值与现场同步实测值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4.37%、-35.20%,0.19%和19.95%。对比值进行计算,给出胶州湾400均值模式、440均值模式、Bricaud模式和Pegau模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85012、0.63932、0.98180和1.17541。同时,也给出胶州湾海域S值的变化区间为0.00166≤S≤0.02403。分析认为,胶州湾400均值模式和Bricaud模式优于胶州湾440均值模式和Pegau模式,在黄、东海海域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掌握海洋环境因子对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密度分布的影响有利于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2013年9-12月在库克群岛海域利用延绳钓调查所获得的共计56个站点的长鳍金枪鱼渔获率数据,以及测得的温度、叶绿素a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等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了各水层(40.0~239.9 m,每40 m为一层)及整个水体中各个环境因子与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并建立了长鳍金枪鱼栖息环境综合指数(IHI)模型,并利用验证站点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预测渔获率与其对应的名义渔获率无显著性差异;(2)IHI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能有效预测长鳍金枪鱼的分布;(3)不同水层影响长鳍金枪鱼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在40.0~79.9 m、80.0~119.9 m、120.0~159.9 m、160.0~199.9 m和200.0~239.9m水层其分布分别主要受叶绿素a浓度、水温、垂直海流、叶绿素a浓度和温度的影响。整个水体影响长鳍金枪鱼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温度;(4)长鳍金枪鱼分布密度较高的水层为120.0~199.9 m;(5)长鳍金枪鱼IHI指数分布较高的3个区域分别为9°00′S-12°20′S,159°00′W-164°00′W、13°30′S-14°30′S,159°00′W-161°00′W和10°30′S-12°30′S,167°00′W-168°00′W,建议在上述海域作业时,应使钓具沉降到120~199.9 m水层,以减少其它物种的兼捕率并提高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底栖生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10—11月和1978年9—10月,在东海陆架及邻近海区(26°00'—34°00'N,124°00'—129°00'E,水深39—1550m)进行底栖生物定量调查,全海区共布设定量采泥307站,获得底栖生物定量标本1200号。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较低,总生物量平均为11.5g/m2,栖息密度为30个/m2,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优势(5.4g/m2),依次为软体动物(2.6g/m2),多毛类(1.7g/m2),甲壳动物(0.5g/m2),生物量分布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以水深50—100m为最高,生物量以粉砂底质最高(14.3g/m2),中细砂和细砂底质较接近(10g/m2左右),软泥底质最低,仅4.0g/m2。  相似文献   

13.
我所科学调查船《实验号》于1979年11月—12月对南海中部海域(北纬12°00'—15°05',东经110°51'—118°00')进行海洋综合调查中,采用大型Ⅱ号浮游生物网(网目7.5目/厘米,网口直径113厘米),在水深1050—0米,垂直拖网采得大洋性深海鱼类标本200余尾,经鉴定其中有6种为我国鱼类新记录,隶属于3目5科,种的名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调查中三个航次所获得的长江口区悬浮体资料,进行了悬浮体浓度、成分的分析及运移通量的计算,得出长江口悬浮体浓度普遍高,向海递减,东经122°20′—123°00′是悬浮体浓度由高到低的转折带;悬浮体由可燃和不可燃两部分组成,石英、云母等碎屑矿物在长江口区富集,向海迅速减少;在口门附近有大量的凝聚体存在;悬浮体往东南输送入海,北港为悬浮体入海的主要通道,悬浮体在长江口区经历着悬浮—运移—沉积—再悬浮—再运移—再沉积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海域范围为115°00′,—119°00′E,20°00′—24°00′N,笔者研究该区碎屑矿物,共分析表层样品60个。 海绿石发现于150多年前,多数人认为海绿石是一种海相自生矿物,形成于稍呈碱性(pH=7—8)的正常盐度海水中,曾一度被视作鉴别海相地层的标志。然而,也有人在非海相沉积中发现过海绿石,但有人认为是从海相地层中带入的。随着科学研究逐步深入,60年代就有人用K-Ar比确定它的年龄,至今已积累不少资料,证实近代海洋中有两种沉积海绿石,即陆源他生海绿石和自生海绿石。近几年来,我国不少学者研  相似文献   

16.
东海海樽类数量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要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的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海樽类是东海浮游动物第二大类群,在数量上仅次于桡足类,其丰度春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和夏季的东方双尾纽鳃樽(Thalia orientalis)和冬、秋季的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影响海樽类数量分布的主要优势种;海樽类高丰度区常位于暖流与各水团交汇处的偏暖流一侧,其数量变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暖流势力的消长。海樽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集群性强,较高丰度的分布仅局限在暖流势力范围内,其高丰度水域是东海暖流锋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东海渔场冬季带鱼汛的捕捞量和汛期现场测温服务效果,以弥补在使用各种海洋断面调查数据和卫星红外图片分析中的不足,国家海洋局调查指挥司决定,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合作,进行东海渔场大面积航空测温试验。经过近一年的技术准备于1984年12月24日和29日,首次使用国内自己研制的HWL-2型航空红外测温仪、低温黑体、投掷测温浮标及罗兰A/C航空定位仪等配套仪器设备,成功地进行了两次东海大面积航空红外及同步浮标测温试验。测温范围为北纬28°30′~32°00′,东经 122°00′~124°00′,航线长度为两千公里,调查海域面积为八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两次航测共计四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2004~2006年闽东沿岸(26°30′00″~27°10′00″N,119°59′40″~120°33′00″E)暖水季节6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比较分析研究了调查区暖水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优势种变化.3年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51、127和144种,种类组成变化不大,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在各航次中都占据明显优势地位;调查期间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以近岸暖水种和外海热带种为主,这两类生态类群的浮游动物构成本海区的主要优势类群;生物量分布不均匀,总体平面分布趋势是:北高南低,从沿岸到近海,浮游动物生物量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优势种分布极不均匀,聚块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9.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月、5月和11月4个季节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N—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时所获得的蟹类调查资料,以渔获率作为蟹类数量指标分析该海域蟹类资源状况,包括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调查共得蟹类种类43种,隶属于10科、21属。优势种类为细点圆趾蟹、双斑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红星梭子蟹、红线黎明蟹,以上6种蟹类占蟹类总渔获量的94.58%。本次调查与20世纪90年代末在东海大陆架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结果相比,蟹类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变化不大。从蟹类渔获率来看,秋季以舟山渔场最高,夏季以江外渔场最高,蟹类资源密集区主要位于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北部。  相似文献   

20.
为更清楚了解浙东海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情况,于2006年8月(夏季)和2007年1月(冬季)在浙东海域28°00′~30°00′N、122°00′~127°30′E设置了3条调查断面,共布设25个观测站位,现场采用荧光连续法对叶绿素a进行测定,初步研究了该海域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水体温度、营养盐和浊度对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叶绿素a分布趋势为近岸(平均质量浓度为2.01μg/L)>外海(平均质量浓度为0.52μg/L),其主要垂直分布类型为递增型、递减型和单峰型;冬季,叶绿素a分布趋势为外海(平均质量浓度为0.50μg/L)>近岸(平均质量浓度为0.33μg/L),主要垂直分布类型为递增型、均匀型、单峰型和双峰型。夏季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0.93μg/L,明显高于冬季(0.46μg/L)。温度、营养盐和浊度是影响研究区夏、冬季叶绿素a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