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产业升级换代的催化剂,同时,在标准化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化能促进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讨论了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意义、二者关系以及在买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简要回顾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农民组织化、农企关系、产品质量以及外部环境六大问题。文章认为,必须克服这些因素的制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登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简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以农业产业化在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重要作用为依据,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今后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求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来抓。在这种形势下,国有林场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限制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梅州市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康 《热带地理》2003,23(1):18-21
着重讨论了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作用,认为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人口、市场和交通线路等条件,抓小城镇建设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就如何推进梅州市农村城市化进程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速冻食品在郑州发端。十几年的时间,以“三全”“思念”为代表的郑州速冻食品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2003年1月,两家企业同时被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九部委评定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郑州速冻食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创造了“河南名牌”,而且推进了河南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内涵出发,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和利益联结状况4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兵团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2005-2009年间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9年间,兵团农业产业化整体上保持了逐年发展的态势,但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规模指标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弱相关,表明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生产规模以外的因素;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因子系数为负值,表明现行利益联结机制不利于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给出了进一步促进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郴州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郴州市为例,首先对市域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作了较为深刻地论述,最后系统地阐述了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升级,产品结构要突出优质品牌,区域结构应以专业化特色化为目标等市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模比系数、耦合协同度模型等方法,揭示江苏省55个县(市)的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格局特征,并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江苏省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均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两化"高低水平的空间分布并不完全吻合,城镇化发展内部差异总体上大于农业产业化差异;2)"两化"耦合度与协同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耦合度与协同度高低值的空间分布差异也较大,但整体协同水平不高;3)基于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及其耦合协同度的分数特征,将江苏省划分为4种协调发展的地域类型,并分析其相应成因及发展对策,为江苏省推进"两化"协调互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豫东、豫北等河南农业主产区8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调研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地区工业发展的特殊条件,提出了平原农区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注意处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随州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张军岩  王国霞  李娟  鲁奇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7-96,i004
采用GIS技术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湖北省随州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变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整体分析,初步揭示了城市化的综合发展状态及其所包含的人口及土地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并明确了人口变化的主导作用。分析表明,随州城市化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并呈现与工业化同步的发展状态,在此前提下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空间分布向中心市区集中,但农业就业比重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1991-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了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三条发展指数曲线相互交错,趋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都在不断进步。但从三者对比来看,三化之间不同步现象明显,出现脱节现象。进而对其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化"在时间上并非同步而生,工业化的进步会滞后一期引起城镇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业化对"三化"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立即体现,长期内需要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为"三化"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但是需要滞后三期才会体现。据此提出"三化"统筹的基本思路是"用农业化范式发展工业化","用工业化范式发展农业现代化","用工农业融合集聚发展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罗贞礼  黄璜 《热带地理》2004,24(2):140-144
从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郴州市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其人均生态足迹超过了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因此,从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角度来看,寻求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以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总被引:106,自引:22,他引:84  
陆大道 《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本文阐述了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层面上的反应,分析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及所形成的新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矿产资源、水资源、交通等传统因素的作用就逐渐下降。经济国际化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明显改变着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信息、科技、生态环境、体制创新等都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扩大,工业化水平的地区性和地带性差异更为明显。几十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近年来发生了较大尺度的空间转移。在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严重倾向:大多数地区应该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一些地区不适宜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高速增长地区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18.
邱国锋 《地理科学》2002,22(2):253-256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均比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等原因,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难于形成规模大、集约化的龙头企业实体,形成产业的主导产品少,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较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探索,提出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运用市场规律、优化要素配置;积极探索适应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域体制和政府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05,24(3):453-463
运用政治生态学(politicalecology)的基本观点,以北京市农村地区为对象,在对平原、丘陵、山区4个不同类型村庄多年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在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影响下北京郊区农村的组织形态、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研究揭示,1979以来北京农村政治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其他的农村地区不同,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使北京农村生态环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恶化-改善的波动性过程;根据长期研究,政体改革、政策变化在总体上起到了抑制生态恶化、改善农村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