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对阳山金矿床进行的地质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矿石中金主要以微细粒金(2-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等矿物之中;矿石中As,Sb及有机碳含量较高,且Au与Ag,As,Hg,Sb等低温热液元素相关性明显,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250℃、盐度w(NaCleq)为1.6%-6.5%,流体包裹体成分为H2O和CO2为主,含少量CO、CH4、H2。黄铁矿,辉锑矿δ^34S值为-3.47‰-- 13.23‰,石英δ^18O值为-3.09‰-+0.41‰,δD值为-92.4‰--62.9‰,全岩δ^13C值为-2.19‰--9.14‰,δ^18O值为-13.54‰--9.06‰,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热液,其组成以大气降水为主,并有岩浆热液参与,成矿物质来自泥盆系地层及燕山期岩浆岩体,矿床为受构造直接控制的,与沉积作用及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叠加改造型微型细浸染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赵文浩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7,12(2):176-181
近年来“矿源层”这一概念被广大地质学家所接受,他们认为矿床中的金是从夺中萃取的,本文认为矿床中金来源于岩浆残余热液。在地壳深部,当丰度值高的基性央域 其他岩石,在深熔作用下产生花岗质岩浆时,同时带出许多金,当岩浆侵入到上部地壳冷凝结晶时,其中的大部金进入残余热液,量后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3.
甘肃阳山金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甘肃阳山金矿带位于西秦岭南部,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发现阳山金矿区在侏罗纪早期、白垩纪早期及第三纪早期曾发生3期岩浆活动;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δD值为-75‰~-56‰,δ18OH2O为3.7‰~12.2‰,矿脉中黄铁矿及辉锑矿的δ34S为-2.2‰~-0.7‰,表明阳山金矿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分析显示该区在三叠纪曾发生韧性变形,在侏罗纪早期产生韧-脆性变形;侏罗纪晚期以后区内构造转为脆性,早期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晚期主要为脆性伸展活动。结合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史认为本区的3期岩浆活动与区域伸展作用有关,而与岩浆侵入有关的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是促成阳山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阳山金矿带硫同位素特征:成矿环境与物质来源约束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阳山金矿带成岩期的黄铁矿主要为立方体-他形,反映出一种较低温度(<200℃)、成岩流体的过饱和度低、快速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低、物质供应不足的成岩条件,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2‰~12.5‰),反映了硫源自于泥盆系地层,其中灰岩中黄铁矿硫源自于海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还原作用,千枚岩中黄铁矿经历了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期黄铁矿具有多种晶形,但立方体单晶较少,指示成矿系统处于中-低温(200~30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高、缓慢冷却、氧逸度和硫逸度高、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有利条件。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4.2‰~3‰,接近于岩浆硫范围,其中成矿主阶段的黄铁矿以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和立方体形成的聚形更常见,且聚形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变化范围更窄(-2.1‰~1.2‰),更符合岩浆硫来源特征;成矿晚阶段辉锑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6.6‰~-4.5‰,而与其共生的黄铁矿δ34S值分别是7.6‰和-12.1‰,反映晚阶段除岩浆岩硫源外,浅变质的泥盆系地层也提供了部分硫源。 相似文献
5.
西藏改则县铁格山金矿稀土及微量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格山岩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困扰该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难题。经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与研究,认为本区的闪长岩岩浆属Ⅰ型花岗岩系列,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闪长岩岩浆,矿石中的微量元素与闪长岩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表明矿石中的微量元素来源于闪长岩,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有一定的继承性,主成矿作用受中酸性岩浆活动制约。 相似文献
6.
甘肃阳山金矿床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甘肃省阳山金矿位于川陕甘交界地带 ,为近年发现的一特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矿目前已发现 4个矿段 ,均赋存于浅变质的泥盆系地层中。矿体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 ,在剖面上为脉状、似层状。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 ,金主要以微细粒金 (2~ 3μm)包裹于毒砂、黄铁矿及粘土矿物之中。矿床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表明 ,矿石中Au、Hg、As、Bi、Sb等元素较为富集 ,并且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显示阳山金矿的形成与富含Au、Hg、As、Bi、Sb等低温热液元素的成矿流体活动有关 ,向深部这些元素含量趋于降低 ,表明成矿流体活动趋弱。矿石石英的δD值为 - 6 0‰~ - 72‰ ,δ18OH2 O值为 8 0‰~ 10 1‰ ,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 ;矿石黄铁矿的δ3 4 S值为 - 2 2‰~ - 0 7‰ ,不同于泥盆系地层中沉积黄铁矿的δ3 4 S值 (10 9‰ ) ,表明矿石硫为岩浆硫 ,因而阳山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甘肃阳山金矿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类型 总被引:16,自引:19,他引:16
西秦岭造山带内的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矿床受EW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碳酸盐-千枚岩-板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流体成矿过程包括: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组合的早阶段,形成石英-黄铁矿-毒砂和石英-毒砂-黄铁矿以及石英-碳酸盐-辉锑矿-自然金组合的主戍矿阶段,形成碳酸盐-石英网脉的晚阶段。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含CO2包裹体为主,CO2含量为7.3%-21.5mol%,均一温度集中于270℃~300℃,盐度〈3wt.%NaCleqv;主阶段发育纯CO2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10℃~270℃,盐度集中在〈2wt,%NaCleqv和3~5wt,%NaCleqv两个范围;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10℃,盐度〈3wt.%NaCleqv。主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多样性、相似的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的双峰特征均指示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其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度为210℃~375℃,压力为85~222MPa;赋矿断层的阀门式活动导致主阶段流体系统交替于静岩和静水压力之间,成矿深度为8.5km左右,成矿流体系统发育在早侏罗世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矿床地质特征类似于卡林型金矿,但赋存于蚀变花岗斑岩中矿体既非造山型,也不同于卡林型,成矿流体具造山型矿床特征。因此,阳山金矿可能代表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建议称为“阳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8.
甘肃阳山金矿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金矿。已发现的6个矿段均赋存于泥盆系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黄铁矿有3种类型:微细粒浸染状、半自形颗粒集合体、自形单晶大颗粒;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闪长岩、石英脉里,具有多期次多类型的特点。根据黄铁矿的特征,金矿化与石英脉体中细粒浸染状的一期黄铁矿有关。黄铁矿为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自然金(Au)主要以微细粒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晶体的裂隙内以及晶体与晶体的空隙间。黄铁矿赋存状态和分布特征的研究,对矿区进一步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架底金矿床是黔西南玄武岩分布地区较为典型的金矿床之一,该矿床载金黄铁矿普遍具有环带结构,显示出多期次、多来源的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研究提出挑战。本文基于野外认识和室内显微镜下的观察,将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划分为三个期次:(1)成矿前的黄铁矿为草莓状黄铁矿,是沉积期黄铁矿的典型代表;(2)成矿期的黄铁矿有两种:一种呈自形-半自形,粒径较大,几十微米到100μm不等,核部有较多的裂隙发育,背散射图像显示核部周围发育有环带,通常呈脉状产出;另一种为均质结构的细粒五角十二面体的黄铁矿,粒径大约都在50μm左右,无环带结构;(3)成矿期后的黄铁矿颗粒较大,多为立方体和不规则状产出,同样也发育有环带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分析方法对不同期次的黄铁矿进行原位S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前无环带黄铁矿δ34S的值为-23.47‰~-19.76‰,表现为较大的负值,显示沉积硫的特征;成矿期的环带黄铁矿以及同期均质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的δ34S值为-1.39‰~4.45‰;成矿期后的环带黄铁矿δ34S的值为-1.5... 相似文献
10.
甘肃阳山金矿碳氢氧同位素与成矿流体来源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的探明黄金储量已达308t,平均品位4.74g/t,是我国地质勘查储量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产于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同碰撞形成的类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受E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千枚岩-板岩-碳酸盐-硅质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热液石英的流体包裹体之δ13CCO2(PDB)值为-2.5‰~-5.6‰,δ13CCH4(PDB)值为-23.1‰~-32.6‰,说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地层或相似岩石建造的变质或/和改造脱水作用.该结论尚被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所证明,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流体的δ18OW值介于9.5‰~15.3‰,δDW值为-86‰~-73‰.两件矿化晚阶段流体的δ18OW氧分别为2.7‰和6.8‰,表明有强烈的大气降水热液混入.总体而言,成矿流体系统从早到晚、从深到浅.由变质热液演变为大气降水热液.特别补充说明,上述研究结果和认识与我们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地质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阳山超大型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是我国地质勘查储量最大的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赋矿地层为泥盆系一套碳-硅-泥质地层.矿区发育了大量碳质千枚岩,富含有机碳.本文研究了矿石和围岩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有机质的来源和成熟度、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等,论述了阳山金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与成矿的关系,查明了参与成矿的有机质主要是菌藻类等低等生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和干酪根的H/C-O/C原子比值指示阳山金矿有机质成熟度较高,达到了无烟煤的演化阶段.在热演化的过程中,有机质裂解产生的CH_4和C-2H_6等进入成矿流体中,参与了成矿过程.阳山金矿赋矿地层中含有生物成因的草莓状黄铁矿,显示生物-有机质参与了地层的预富集作用.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的类型和金的丰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在阳山金矿的成矿过程中有机质对金的沉淀贡献不大,但是有机质可能参与了金的预富集和运移. 相似文献
12.
甘肃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土壤中金的相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阳山金矿安坝矿段土壤样品中,分离提取金的8种化学相态(硫化物结合态、游离态、有机质结合态、水溶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各相金含量,并查明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坝矿段上覆土壤中,金主要以游离态、硫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3种形式存在,分别占总量的3.3%~75.9%,0~37%,3.3%~26%。平均含量分别为105.5×10-9,30.5×10-9,25.3×10-9。土壤中游离态金相对含量的峰值和活动态金相对含量的谷值均出现在矿体上方,指示着已知金矿体的赋存部位。因此,可利用游离态金或活动态金作为类卡林型金矿的找矿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甘肃阳山金矿床是一个超大型细脉浸染型金矿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西秦岭成矿带,位于中朝板块、扬子板块及松潘-甘孜褶皱系夹持的区域内。其矿体产于燕山期斜长花岗斑岩与中泥盆统三河口组千枚岩接触带及围岩构造破碎带内。通过显微镜下鉴定、电子探针、矿石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载金矿物和金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的载金矿物为岩浆热液成因的黄铁矿,生物化学沉积成因的黄铁矿对成矿物质的富集及矿源层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中泥盆统三河口组为矿源层。矿石结构构造反映出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成矿过程为多期多阶段。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矿源层及燕山期岩浆岩。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层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甘肃文县地区阳山超大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因与类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含矿岩石为本区泥盆系的一套Au含量较高的炭-硅-泥质地层。其中发现大量含AS异常(含As约0.15%)的草莓状黄铁矿;矿体沿断裂带呈构造透镜体-扁豆体斜列等间距分布,产于断裂带中次级破碎带或顺层剪切带内;在早一中期阶段的矿化硫化物中,金以不可见金赋存于含As黄铁矿及毒砂中,含As黄铁矿发育增生环带,载金矿物主要沿片理化带呈微细浸染状分布;在中一晚期阶段的金属硫化物-石英碎裂脉体中,可见显微颗粒金;斜长花岗斑岩为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具多期次性:H、O、S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资料表明,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也参与成矿。由此可见,阳山金矿具沉积-岩浆叠加-构造及热液改造的多因复成特征,矿床属超大型卡林-类卡林复合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甘肃阳山金矿带安坝矿段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阳山金矿带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比较大的金矿床之一。该矿带全长约25km,自西向东由泥山、葛条湾、安坝、高楼山、观音坝和张家山矿段等六个矿段组成,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条矿脉305#和314#位于安坝矿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阳山金矿带安坝矿段第17号勘探线的7个钻孔剖面,观察了岩性、矿化和结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该勘探剖面总体为一褶皱构造,转折端处于剖面北侧。该区的强烈变形变质作用后形成了大量的破碎带,安坝矿段的主矿体就赋存在这些破碎带中。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水银洞金矿是黔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超大型卡林型金矿,也是国内外少见的一个高品位、大吨位卡林型金矿。为了探讨矿床的物质来源问题,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床各个中段不同矿体的硫化物、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采样,进行了S、C、O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放射性同位素Pb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表明,水银洞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区域上卡林型金矿的物质来源具有壳幔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阳山金矿位于川陕甘交界地带,为近年发现的一特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矿石中石英细脉δD、δ^18O分析结果表明。该矿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对各种硫化物δ^34S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沉积硫与岩浆硫共存且二者δ^34S差别较大.而矿石金属硫化物中主要为岩浆成因硫。而δ^13C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既有岩浆岩成因碳又有沉积碳。K—Ar、^39Ar-^40Ar、Rb—Sr以及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矿区斜长花岗斑岩脉形成于侏罗纪早期,此外,矿区还存在白垩纪早期以及古近纪早期隐伏岩浆岩体。与之相关的热液活动也表现出多期次性。笔者进一步探讨了矿床成因,认为在泥盆纪本区形成了一套炭、硅、泥质热水沉积,在印支期区域浅变质过程中金初步富集,其后本区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与之相关的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沿安昌河-观音坝断裂运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叠加形成了阳山金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