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杨文艳  刘宪斌 《海洋信息》2003,(2):24-27,19
2.1.3 重要栖息地和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一项优先工作是要为管理者、决策者和民众提供关于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重要栖息地的信息。 2.1.3.1 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里海湾 在加州蒙特里海湾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员研究在保护区内,沉积物是如何被侵蚀、堆积并转移的。这些信息会帮助管理者保护海洋保护区内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2.
沧海桑田。千万年的风吹浪打、潮至汐退,使基岩海岸形成了极其独特的海蚀地貌。 海岸带按照其底质的性质可分为泥质海岸、沙质海岸和基岩海岸。泥质海岸为海洋养殖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的地理环境。沙质海岸则为人们提供了金色的海滩,让人们在海边休闲娱乐。而基岩海岸为人们提供的是海蚀地貌美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海滩和海岸侵蚀的研究,组织建筑用砂资源的调查,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或制定海岸环境保护法以便制止不合理的采砂和保护沿岸单位和居民的合法权益,使出现环境问题后的赔偿有确定保证,防止人工海岩进一步扩大,发展偏僻海岸地区的发候旅游,让沿岩居民能从保护海岩中得到实际利益,以便使我国海岸侵蚀治理和海岸保护达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4.
美国海岸海洋管理的法律体系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四个阶段划分了美国海岸海洋管理的立法过程,阐述了美国海岸海洋管理法律体系的若干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制度、政策等方面评述了海岸海洋的管理活动,最后分析了美国当前海岸海洋管理立法局长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沿海晚第四纪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海洋地质科学起步于陆架浅海水域和海岸带,近十多年来逐渐拓展到半深海以及深海大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某些分枝学科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家水平.但是,由于海洋地质工作耗资大,需要某些高技术装备和仪器为依托,往往不是单一部门所能承受.况且,国内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缺乏统筹规划,力量分散,浪费低效,部门界限难以打破等等,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这些决策性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不做讨论.这里仅就我国沿海晚第四纪海洋地质研究中,见诸文献上对某些客观现象的鉴别和某些研究方向问题,提出一点很不成熟的意见,或许对教学和科研工作会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相似文献   

7.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4):F003-F003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相似文献   

8.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12):F0002-F0002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信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5):F0003-F0003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7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占7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76%。实验室拥有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如:汪品先院士、马在田院士。同时,还拥有海洋科学领域第一支国家级的创新研究群体,研究骨干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和长期在国外留学、工作的经验,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  相似文献   

10.
《海洋地质前沿》2005,21(9):F0002-F0002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家海洋局部门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研究室、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石学法博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蕴珊院士。  相似文献   

11.
12.
元数据对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数据的管理、共享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ISO19115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为基本标准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专用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将有助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数据的规范化描述,促进地学数据的共享与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质学研究中对样品的采取技术和保存至关重要。海洋地质学的进展是随着海洋沉积物取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取样和样品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加拿大地调局在开展近海陆坡及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其他综合海洋调查工作时通常使用的专门的调查仪器和设备,包括调查船、定位系统、测深设备、侧扫声纳设备、取样取心设备、地震调查设备、水下摄影设备及其他设备以及相关的调查技术;总结了我们在海洋地质调查方面与加拿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海洋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模式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ArcGIS平台上构建海洋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模式的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工具,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设计与数据库模式对象自动生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数据库结构框架的搭建和教据库系统维护效率.  相似文献   

16.
Global Mapper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地理信息管理与应用软件,文中介绍了该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开发应用.在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对Global Mapper软件功能的转换与灵活应用,结合动态GPS,实现了地形导航和历史信息、综合信息的实时显示与查询,并改进了多波束水深测量现场监控、工程磁法测量成果数据处理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海洋地质调查中无人船艇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对无人船艇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情况等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无人船艇在海洋地质调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无人船艇搭载地质调查作业系统作为一种新的调查技术和作业方法,已经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崭露头角,未来这种智能化的水上作业模式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重大海洋灾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沿海重大海洋灾害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来,中国沿海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到数百亿元,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台风、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和海浪灾害是造成中国沿海重大海洋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初步分析了近十年来重大海洋灾害和厄尔尼诺之间的关系,指出强厄尔尼诺年前后,多发生严重的海洋灾害,加强灾害预报和实施必要的减灾对策,对中国沿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的海洋地质野外调查中,大都使用纸质记录的导航班报,复杂且极易出错。自主研制了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海洋调查野外导航数字班报系统,不仅使现场输入更准确、更快速、更简便、更智能,而且能导出与数据中心数据库兼容的原始导航数据,高效地服务于进一步的数据处理、成图和室内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数字化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文中对基于数据库技术开发的海洋调查野外导航数字班报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特征、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Fluctuations and Variations in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bstract. The manifold aspects of variability of coastal marine ecosystems are review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response of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Fluctuations are defined as recurrent modification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for instance due to seasonality, whereas variations are defined as changes permanently leading from a given community to a different one. Both patterns are described and linked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fe history trait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ting stages are proposed to play a still underestimated role in the dynamics of coastal communities, especially for plankton. Rare species are considered as an essential constant of communities, being the source of potential variation and alternance in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tanding bioma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