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华南地区1966—2005年5—10月台站小时降水和日降水以及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极端降水与气温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低于25℃时,日极端降水强度与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均随气温升高而升高,且越极端的降水出现向两倍Clausius-Clapeyron (CC)变率转换的气温越低;气温高于25℃时,日极端降水强度和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前者下降更为显著。考察降水持续时长发现,气温高于25℃时,华南地区小时极端降水随气温的下降主要由短持续性降水所贡献;气温高于28℃时几乎无长持续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2.
库姆塔格沙漠周边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何清  霍文 《干旱气象》2010,28(3):291-296
基于库姆塔格沙漠周边6个测站1961~2004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周边冬夏季气温、气温年较差和夏季降水的气候及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个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沙漠周边的气温和降水呈增高和增加趋势,具有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除气温年较差外,夏季降水,冬、夏季气温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周期分析发现,夏季降水和气温在1970年以前,以12a左右的周期变化为主,之后以24a左右的周期变化为主,冬季气温和气温年较差主要以8a左右的短周期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永修地区1961—2015年盛夏(7—8月)气温和汛期(4—6月)降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均存在25—30 a的变化周期,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两者自1961年以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从大气环流指数和外强迫指数中筛选影响永修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显著相关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永修地区盛夏气温预测模型和汛期降水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预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出1961—2010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的变化,还能很好地分别预报出2011—2015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  相似文献   

4.
用统计方法对冀中平原地区1957—2004近50 a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冀中平原年气温变化存在15 a和5 a左右的周期振荡,气候突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冬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年气温变化趋势非常一致,夏季气温变化与年气温变化明显不同,春、秋季气温变化趋势与年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目前,年气温和四个季节气温都处于升高偏暖时期,冬季气温上升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冀中平原年降水存在10~15 a和4 a的短周期振荡,气候突变发生在1987年。春、秋、冬3个季节降水现在基本上都为增多趋势,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不一致,只有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与年降水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1951—2008年中国160站年和四季的气温、降水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气温和降水序列中的年代际异常分量显著性作了严格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大多数测站气温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测站降水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气温、降水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与地域有一定联系。2)气温、降水序列中年代际变化分量的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多数测站气温序列年代际分量显著,只有少数测站降水序列的年代际分量显著。3)因为1951—2008年中国160站年、季气温和降水序列不全服从正态分布,特别是降水序列的非正态性严重,建议对它们的统计显著性检验采用Monte Carlo方法。  相似文献   

6.
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贵州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以及全国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倾向率,寻找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贵州各站冬、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冬、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不及全国同期平均上升幅度,冬、夏季分别为0.21℃/10 a和0.01℃/10 a;贵州冬、夏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加趋势跟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基本一致,约为3.3mm/10a,而夏季增加趋势比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约为16.4mm/10a;省之中西部冬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西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东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省之中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西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这对更好的进行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贵州夏季气温、降水以及全国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倾向率,寻找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贵州各站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夏季气温呈弱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不及全国平均上升幅度,约为0.0l℃/lOa;贵州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其增加趋势比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要明显,约为16.4mm/l0a;省之中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这种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而在省之西部,气温和降水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GLDAS资料分析了1948~2010年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的变化趋势,并重点讨论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和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近60 a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整体呈现暖干化趋势,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温速率;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的长期变化均呈减小趋势,且年际间变化明显。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并随着土壤加深,两者的相关性加强;土壤湿度和降水则呈正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最大出现在表层土壤。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湿度的相对贡献发现,春季和冬季气温对土壤湿度的相对贡献较降水显著,秋季恰好相反,夏季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的相对贡献大小相当。对比不同深度层降水、气温对土壤湿度的相对贡献得出,降水对浅层土壤湿度有显著作用,而气温对深层土壤湿度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夏季降水与气温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祚芳 《气象》2016,42(5):607-613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各种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强。由于大气热力条件与降水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降水与气温对应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应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1978—2012年夏季逐日降水及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与气温的对应关系及城、郊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降水量随气温的升高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中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当气温达到临界值后雨量保持平稳,随气温变化不明显。而当气温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降水量开始随气温升高而迅速减弱。越是强度大的降水,其在达到峰值前随气温的增速越接近Clausius-Clapeyron变率。(2)降水频率、强度随气温变化的临界值各不相同。当气温超过临界值后,降水频率及强度均开始减弱。(3)城、郊区间不同量级的降水随气温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到达临界值前城区降水随气温的增速比郊区更大,表明城区降水对气温的敏感性比郊区更强。鉴于城市化对区域气候的主要影响是导致热岛效应的增强,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城市化效应对降水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军海  王晖 《山东气象》2005,25(3):30-31
本文通过对莱州市花生产量和6月气温、降水资料的分析,得出:6月份的气温、降水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较大,气温低、降水少易导致花生低产,在气温较为适宜的情况下,降水充沛会使花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选取1954-2009年历年逐月平均气温及累积降水资料,采用墨西哥帽函数(MHF),对遵义市近56a来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遵义市气温及降水变化在多时间尺度上的复杂结构,找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夏季气温和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结果表明:遵义市夏季气温及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在年代际变化上存在显著性周期,大尺度周期变化嵌套着小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主周期约为21a。遵义气温与降水变化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即偏暖期对应降水的偏少期,而偏冷期则对应降水的偏多期。  相似文献   

12.
对遍及青海高原38个气象台站器测时期降水和气温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种不同变化类型的降水区域和3种气温区域,然后用M-K突变分析方法和最优二级分割方法对各区域降水和气温气候序列进行均值和方差突变检测得出:青海高原大部分地区在60年代末出现了降水突变现象,80年代中后期普遍产生气温突变。  相似文献   

13.
王琪 《吉林气象》2013,(1):37-39,48
2012年吉林省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总的特点是:气温稍高,初霜期偏晚,无霜期长,积温稍多;降水稍多,且全省大部第一场透雨出现早;光照稍少。4月气温稍高,降水偏多;5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6月气温与常年基本相当,降水偏多;7月气温稍高,降水稍少;8月气温稍低,降水稍多;9月气温稍高,降水特多。今年吉林省作物生长季没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虽然局地发生了暴雨洪涝、冰雹、龙卷风、台风和低温等灾害,但影响均较小。此外,吉林省今年部分县(市)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局地较重,由于防控及时,没有大范围发生,对粮食总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中等分辨率模式版本BCC-CSM2-MR开展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 首先利用辽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模式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然后分析了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下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模式能较好的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月、季、年变化, 模拟的气温较观测气温偏低, 模拟的降水略偏多; 模式对秋季和冬季气温的模拟性能明显优于夏季和春季, 对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辽河流域气温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以及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形势, 较好地模拟出辽河流域冷暖中心位置, 模拟的降水偏少地区位于辽河流域水系稀疏地区。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 未来辽河流域气温、降水基本呈增加趋势, 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情景气温增幅均表现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 冬季和春季增温幅度较大, 夏季降水量增幅最显著。随着排放情景升高, 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增幅持续增大, 显著增温地区集中于辽河流域东北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预估降水的增幅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降水增加大值区位于辽宁西部; 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幅自西向东逐渐递减, 降水增幅显著区域位于辽河流域上游的内蒙古和辽宁西部。  相似文献   

15.
栾川县近4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栾川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栾川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栾川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平均湿度呈下降趋势,光照呈增加趋势;降水的年变化趋势与气温年变化之间,有气温偏低时期降水偏多、气温偏高时期降水偏少的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16.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1991—2000年10年夏季(6~8月)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模拟, 其模拟结果与CRU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 RegCM3模式的模拟能再现高原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气温, 能捕捉到高原北部夏季升温明显高于南部, 东北部升温最大; 在夏季3个月中, 模拟结果和CRU在6月份最为吻合, 7月份两者均为夏季气温最高月份和升温幅度最大月份, 8月份两者相差较大。RegCM3模式能够模拟出高原降水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干湿中心, 由于高原降水的复杂性和模式对降水描述能力的不足, 降水模拟要差于气温。  相似文献   

17.
应用变分校准法,用南宁714SD雷达资料对2005年汛期南宁大雨降水过程来估算区域降雨量,并用逐时雨量对雷达测量降水进行了校准。相对误差从未订正前的63%降到23%。  相似文献   

18.
多模式集合预估21世纪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情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秀萍  徐宗学  程华琼 《高原气象》2012,31(6):1622-1635
利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4)的14个全球气候耦合模式对中国淮河流域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预估了该地区21世纪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同时,还分析了14个气候模式对1961-1999年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且根据Taylor方法选取具有较好模拟能力的模式做集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气候模式对淮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大多数模式模拟的气温偏低、降水偏多;选取的模式集合可以明显改善模式的模拟能力,但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淮河流域降水和气温未来情景的预估表明,各模式给出的情景结果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模拟的21世纪气候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即气温持续增加,降水出现区域性增加;还重点分析了14个模式集合的结果在2010-2039年、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3个时段的年平均、季节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段的气温和降水在不同情景下都是逐渐增加的,A2情景下增幅最显著,B1情景下增幅最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WRF V3模式和不同的陆面参数化方案(SLAB、NOAH、RUC、PLEX)对中国2003年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评估其对陆面方案的敏感性,并着重分析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以及湿润的华东地区不同陆面方案对气温和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式整体上能较好地模拟出总区域的气温场和降水场,但不同陆面方案间模拟结果存在一些差异,其中NOAH(SLAB)方案模拟结果最好(最差)。2)对子区域而言,模拟气温和降水对陆面方案均较为敏感。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华东地区气温和降水模拟对陆面方案的敏感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降水模拟的敏感性很高。此外,模拟的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形势在西北地区均较好,但其对陆面方案的敏感性在华东地区较高。3)模拟降水对陆面方案的敏感性要高于气温模拟。  相似文献   

20.
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与中国区域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51年到 1998年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及同时期中国 160个测站的降水和气温的月平均资料,选用海温异常的变化趋势一变温,讨论了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变化与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旨在探讨变温因子与我国降水和气温的关系与海温距平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有什么不同,用变温因子能否降低降水预报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降水异常对海温异常两种变化趋势的响应不完全相同,说明分别讨论同一种海温异常态的两种变化趋势对降水的影响比单独讨论海温距平对降水的影响更有效一些,有助于降低预报的不确定性;除西太平洋海区外,气温异常对各海区海温异常两种变化趋势的响应较一致。降水异常对变温的响应与对海温异常的响应,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